刘淑娜
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生活,体验人生,力求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同时在生活和学习中多方面地积累素材,多想多写,做到有感而发。学语文写作,必须把学生臵身于大社会、大自然之中,让他们的脑海里充满色彩,充满生机,有自己的视角,有自己的感悟,才能产生一种要表达交流的冲动。现实中许多学生写作时拿起笔来就眉头紧皱,抓耳挠腮,大脑空空,无从下手,总觉得“无话可写,无情可抒”,就是因为他们的生活单调,色彩灰暗,没有与自然、与人沟通宣泄的快乐感,觉得什么都没意思,没价值,怎么会写出好文章,即使写出文章也是言不由衷,枯涩无味的。怎么能突破作文教学难关?根据多年初中语文教学实践,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探讨写作技巧。
一、作文素材源于“生活”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任何写作都离不开积累。然而初中生在众多的学业水平考试可目前,大量的阅读积累是很难的,这就使得学生写作时无话可说,没法下笔。这就要求教师在学生有限的阅读量中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怎样才能做到这点呢?教师就要竭尽所能把学生从有限的课堂中走出来,走进大自然和社会去观察、体验,丰富人生的阅历,让他们多观察、多思考。以周记的形式写下自己的收获、感悟,积累作文素材。每周留出一节课作为课外阅读课,让学生有时间走进图书馆,扩大视野,增长见识,摘抄不同主题的第一手材料或评论。也可以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读名家名著,摘抄经典句子,写批注。鼓励学生每天抽出五分钟读一篇名家作品,鼓励他们利用每个节假日尤其是寒暑假读一部名著,关注一个热点,引导学生在每堂课前五分钟做演讲,表述自己对某一个问题的见解。让学生的写作源于平凡的生活却又立足于如名家作品而高于生活!
二、作文内容要“真实”
从历年来的中考作文来看,选材的雷同是最大的通病。作文材料缺乏现实性,没有新鲜的时代感,缺乏个性化的处理,事件公式化,人物脸谱化,给人以“千佛一面”的感觉。如在写《生活告诉我》时,有许许多多的学生或写父母下岗、或遭车祸、或身患癌症、或残疾瘫痪等等。为了达到符合作文要求,不惜“牺牲”自己的父母以表明自己能够承受生活的磨难,这种“为赋新词强说愁”式的情感,缺乏生活基础,不仅不能激起读者的共鸣,反而让人大倒胃口。当然,在“真”的基础上要求健康积极,不能有病态、消极的思想内容,更不能有违法乱纪的思想观点和腐朽堕落的感情倾向,否则,就是最真、最切题也是不符合我国人才素质的要求的。如在《初中生活的苦与乐》中,有的考生写学习之“苦”,写早恋之“乐”,也有的写到校外桃园偷桃之“乐”。这种感情可能是真的,但是对一个初中生而言却是不适宜、不健康的。
三、作文形式要“创新”
这里的“创新”主要是指新颖、独特。因为中考毕竟是选拔性考试,要求在几千份卷子中引起阅卷老师的注意,要在长时间阅卷的疲惫中引起阅卷老师的兴奋,最直接的手段就是选用新异独特的形式。首先可以在题目上做文章。拟出一个不同凡响的题目,用新颖的题目来吸引阅卷老师的目光。如《成功要有怀疑精神》改用《成功在于“?”》是不是独特一些?当然这需要平时注意收集积累一些类似的好题,看得多了,拟题的功力自然也就增加了。
其次可以在结构上下工夫。如像冰心的散文《笑》那样的并列式结构;采用小标题的結构;采用倒叙式的结构;采用悬念式的结构;采用误会法式的结构等等。在考前选用几种反复加以练习,熟能生巧。再次,还可以在文体上做点文章。如记叙文、议论文是不是可以采用书信的格式?是否可以采用演讲稿的格式?此外,在题目下写上一段题记,也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四、作文主题要“求异”
如果把结构比喻为文章的骨架,材料为血肉,那么主题就是文章的灵魂,是至为重要的。
虽然说我们不能要求初中生对社会有深刻的思想认识,但在考试中,要“标新”要“立异”,就要出奇制胜。因为只有不落俗套的想法才会让阅卷老师为之心动。可以说文章的优劣,主要取决于立意的高下。为了与众不同,最常见的是用“反弹琵琶”法,也即运用求异思维来立意,力避大众化的想法,以求在立意上独树一帜。如1990年全国高考作文题是要求考生对一段材料发表看法。材料主要写几个人对带刺的玫瑰花的对话。当绝大多数考生对玫瑰花的刺进行非议,把它喻为缺点、错误以至社会阴暗面的时候,有一位考生却提出了“采花莫怕刺”的中心,并运用道理和古今典型事例证明:如果说别人的“批评与劝告”是花,那么“言语犀利的批评”则是带刺的花,作为领导者,就要“善于听取下面的意见”,特别要听取带刺的意见。文章立意别出心裁,自然高人一筹。
总之,作文教学,应该放飞学生心灵和思维。克服“闭门写作”的教学理念;作文教学应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创造精神,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病。写作是一种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的过程,学生一旦掌握了写作技巧,写作灵感得以激发,就会“下笔如神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