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才明
新课程改革呼唤教师教学理念和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要求老师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在教学中注重学生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学会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学习,从而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多数学生心目中,思想品德课不是主课,而且其原理晦涩、枯燥、乏味、空洞,于是在课堂上出现了学生无精打采、厌学的现象。怎样才能扭转这一消极的心理定势和这些不利于教学、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的现象呢?我认为首要的问题就是要在培养学生学习思想品德课的“兴趣”上下功夫,实施“快樂学习”,使学生从被动地“要我学”转向发自内心地“我要学”,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从而使思想品德课成为一门学生愿学、乐学的学科。我认为要培养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变“空洞宽泛”为“实践生活”
法国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让学生从各种活动中、从生活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进行学习,反对让学生被动地接受说教,或单纯地从书本上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不在于教给学生各种知识和灌输各种观念,而是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而思想品德课与社会生活、时代节奏紧密相连,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时代性,如果思想品德课只是一味地说教,脱离现实社会,就会非常的枯燥、乏味。尽管有许多学生不是很喜欢思想品德课,但是他们对身边的社会问题、社会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却很感兴趣。比如北京奥运会、金融危机等等,都是学生关心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使教学内容贴近学生实际,把他们想学的、爱学的内容搬进课堂,这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都有好处。又如在学习“学会合理消费”这一框时,我把当今社会的一大热点问题——世界金融危机的由来向学生作了详细的介绍,并利用视频说明金融危机的始作俑者也正在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然后,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日常生活,同学们的日常消费是怎么做的,应注意什么?有的同学说:“我有多少钱,就买多少东西。”有的同学说:“我在食堂就餐时,把吃不了的饭菜随手就倒掉了。”也有同学说:“我在购物时,会选择一些绿色环保的商品。”针对学生的回答,教师适时加以引导、点拨。最后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结论:消费时要多一些理性,少一些盲目;消费时不忘节俭;选择绿色环保的商品。同时,也懂得了合理消费的重要性。这些事例,贴近生活,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不知不觉地受到启迪和教育。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走出课堂,走向校园、走向家庭、走向社会。英国学者麦克菲尔指出:“任何道德教育课程如果局限于教室里,不指向社会现实,实质上不是道德教育,是非道德教育。”因此,在课前或课后,教师应该有目的地要求学生开展采访、调查、访问等形式的实践活动。灵活多样的自我处理编辑教材,既锻炼了学生的能力,又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了体验和感悟,在体验感悟中又发展了新的情感、能力和觉悟。
二、变“被动接受”为“自主体验”
学生是教学过程的主体,在教学中,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通过朗读、表演等各种形式直接参与教学,发挥学生主动性、自主性,既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和创新意识。如在学习“防范侵害、保护自己”这一框时,我使用小品教学,使课堂变成“小舞台”。请几名学生表演一小孩在陌生地为了到达目的地搭乘一辆摩的后,可能出现的几种发展方向。学生一方面将自己生活中的所见所闻表演出来满足了表现欲望,另一方面又引发思考真正领会到要提高警惕,增强自我保护意识。这节课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了,大家在参与和讨论中培养了兴趣。正如爱因斯坦所说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在参与活动和参与课堂教学中不知不觉地掌握了知识,也逐步地增强了对思想品德课的学习兴趣。
三、变“枯燥乏味”为“活泼生动”
情景式教学是教学工作中应该遵循的一条基本原则。因为它是学生获得深刻感知的最佳方式,它的直观性、形象性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尝试探索并采用各种新教法和新学法,强调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切实克服以教师为中心的倾向,如采用多媒体教学、讲授、活动、讨论等各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使课堂教学由单一、封闭走向多元、开放。如在学习“少年能自强”这一框时,请学生讲有关中国童话大王郑渊洁扬长避短的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如果郑渊洁不扬长避短,他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吗?又引导学生联系自己,你的长处和短处是什么?怎么办?在激烈讨论中,师生最后归纳得出结论:人有短处并不可怕,关键在于找到自己的长处,确定自己的方向,做到扬长避短。又如在学习“感悟青春”这一框时,联系校园生活,教师设计了一个小菲与异性交往的小品:小菲的同学李宵的成绩特别好,特别爱帮助别人。小菲有什么问题都喜欢问他,他也很高兴为她解答。没多久,同学在他们背后指手画脚,于是小菲便躲着他,他们也彼此疏远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得出结论:异性同学的正常交往,有益于身心健康发展。男女同学之间可以优势互补,取长补短,营造一种和谐、合作团结的氛围,有积极作用。思想品德课是一门德育理论课,单凭教师的说教,课堂气氛沉闷,学生便会觉得乏味,难以激发学习兴趣。因此,恰当采用角色表演、游戏等生动活泼的活动,有助于激发兴趣,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变“冷漠裁判”为“热情激励”
应试型的思想品德课程评价,片面强化其甄别和选拔功能,教师扮演着终结性和唯一性的课程裁判者,致使学生始终处在一种被测试的消极境地,这样,建立在自省自审意义上的自主发展很难变为现实。而新课程评价理念要求教师从关注“人”的发展着眼,倡导对学生进行发展性评价,使学生在心理上获得自新、自信和成功的体验,萌发学习动机,唤起学习热情,挖掘学习潜能,从而实现积极主动地学习。如在学习“人生自强少年始”这一框时,我引入“全国十佳少年”小涛的事例,在研究“小涛每天都要忍受疾病的痛苦,却在各方面都取得那么大的成绩,靠的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一名男生说:“他为了不耽误妈妈上班,随身携带药水和针具,自己给自己打针,说明他很坚强;同时,从他遇到这么多困难和不幸,依旧努力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并代表学校参加市里、省里各种活动,为学校争得荣誉中可以看出,他具有积极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我及时评价:“你回答的非常全面,从你刚才激动的话语中,我相信你也被小涛的自强精神所感染了。”这样的评价语言既肯定了学生对问题的正确理解,又渗透人文品质的塑造。所以教师应创设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当学生不断受到表扬时,可以使学生不断迎接新的挑战,取得新的成功。这样,学生乐于思考,敢于发言,课堂就能真正地“活”起来,学生对这门课的兴趣也就越来越浓厚了。
总之,作为新课程下的教师,再也不能冷漠地对待学生的主体感受,而要换一种方式教育自己的学生——欣赏和赞美。在教学中,只有以我们的激情、智慧和富有创造性的劳动,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使学生好学乐学,才能使学生全面发展,达到我们的教学目的。当然,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方法有很多,这就需要我们根据教学内容选用合适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自主学习积极性,从而真正让学生喜欢上思想品德课,也让我们的课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