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面埋伏》赏析

2015-07-04 23:57:02陆洋
北方音乐 2015年5期
关键词:十面埋伏琵琶行白居易

陆洋

【摘要】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已经成为了咏歌琵琶的千古绝唱,其影响所及,已远远超出了琵琶或者音乐的范围。诗中的很多语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不断地被引用,被引申,“浔阳月夜”、“枫叶荻花”、“江州司马”、“泪湿青衫”、“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大珠小珠落玉盘”、“如听仙乐耳暂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在中国,相信每一位读书人,对这些都是不陌生的。应该说,如今琵琶音乐的深入人心,白居易功莫大焉。这便是诗人的伟大

【关键词】白居易;《琵琶行》;《十面埋伏》

琵琶二字,在中国古代是模拟演奏手法的形声字,在东汉刘熙的《释名》一书中,对琵琶是这样说的“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刘熙认为琵琶不是中原汉族人的乐器,是西北游牧民族的,而且是騎在马上抱在胸前弹的。傅玄在《琵琶赋》里有这样一段话……以为兴之秦末,盖苦长城役,百姓弦鼗而鼓之”据考证“弦鼗”就是一种直柄,圆形音箱,张弦,竖抱演奏的弹拨乐器,由于魏晋时期的“竹林七贤”之一阮咸善弹此器,便称其为“阮”到了公元4世纪,随着与西域日益频繁的商业、文化交流,从印度传入一种半梨形音箱的琵琶,曲颈,四弦或五弦,横置胸前用拨片或用手弹奏。本土的和西域的长期并存,互相借鉴、吸收,便形成了今天的琵琶。一般是四弦六相二十五品,演奏时要带假指甲。

古代专说琵琶的诗文也是不胜枚举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王昌龄);“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摧。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琵琶曲有大曲、小曲之分,主要是从结构和长度上说的。大曲又称大套,又分为文套和武套。文套适合于表现文静细腻、典雅柔美的情趣;武套长于表现威武雄壮、豪放爽朗的气概。

东周、列国、先秦、两汉、三国、魏晋、隋唐,每一个朝代都为我们留下了大量波澜壮阔的历史故事,也为我们的文学艺术提供了取之不竭的创作源泉,音乐也不例外。普通百姓历史知识的获得,与文学艺术的广泛传播是分不开的。“楚河汉界”、“江东父老”、“十面埋伏”、“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等,这些词汇说的都是一个故事:刘邦与项羽之战。差不多每一种艺术形式都表现过这一题材,而琵琶独奏《十面埋伏》对这一题材的表现,是极有独到之处的。明代的王猷定在其所著《四照堂集》卷八中有《汤琵琶传》一文,介绍这位姓汤的琵琶高手:“……而尤得意于《楚汉》一曲。当其两军决斗时,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声、鼓声、剑弩声、人马辟易声。俄而无声。久之,有怨而难明者为楚歌声;凄而壮者为项王悲歌慷慨之声;别姬声;陷大泽有追骑声;至乌江有项王自刎声、余骑蹂践争项王声。使闻者始而奋,既而悲,终而涕泪之无从也。其感人如此。”文中提到的《楚汉》一曲,应该就是今天的《十面埋伏》。可见早在16世纪之前,琵琶独奏《十面埋伏》一曲已在民间流传了。琵琶的表现力非常丰富,《飞花点翠》、《阳春白雪》之类的风花雪月题材是它的擅长,金戈铁马题材也是它的擅长。而且不止是到了明代的“汤琵琶”才能弹金戈铁马,唐代的“琵琶女”也能弹:“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划,四弦一声如裂帛”(白居易《琵琶行》)。可惜的是白居易没有说这首乐曲的名字,今天我们便不敢妄断“琵琶女”所弹是否就是《十面埋伏》,不过,这至少让我们知道了唐代的琵琶曲中就有了金戈铁马的题材了,而且表现得还很生动。

《十面埋伏》的曲谱目前见到的最早版本,是出现在1818年华秋苹编的《琵琶谱》中,称《十面》。后来的版本也有称为《淮阴平楚》的,一般为10至18段不等,每段均有小标题,如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等。目前的舞台上,从实际演出效果考虑,多有所精简。

我们在欣赏这首乐曲的时候,了解一些琵琶的演奏技巧是必须的,也应对古代战场展开充分的想像。也就是说,虽然我们讲琵琶独奏《十面埋伏》是如何将战争场面描绘得惟妙惟肖,但琵琶毕竟是乐器,弹琵琶不是演口技,要用音乐的语言、音乐的手段来使听(观)众感受到“铁骑突出刀枪鸣”、“声动天地,瓦屋若飞坠”,所谓“惟妙惟肖”只是相对的,这首先要靠演奏家的本领,更要靠听众的合理想像来实现。开始的“列营”一段,是在强烈的战鼓声中拉开了战争的序幕,鼓声、号声、枪炮声、马蹄声,我们想像到的自然是旌旗蔽空,将士们铠甲鲜明,摩拳擦掌。这首乐曲有几个段落是非常吸引人的,如“埋伏”,是用旋律的递增、递减,伴随着速度和力度的变化,形象地表现了大兵压境,楚军被围得水泄不通的情境;“小战”、“大战”两段,为了表现短兵相接的战斗场景,除了音乐语言,在演奏手法上,也是调动了一切可能性,如“煞”、“夹扫”、“并双弦”、“推”、“拉”等;此时仔细聆听,隐约传来“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这“箫声”虽然一现即逝,却是匠心独运的神来之笔,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猜你喜欢
十面埋伏琵琶行白居易
ART IN THE FIELD
汉语世界(2022年2期)2022-04-20 01:36:48
早冬
早春(节选)
浅析《琵琶行》的音乐美
甘肃教育(2020年14期)2020-09-11 07:58:30
即事
茶博览(2017年1期)2017-02-27 06:49:09
争夺康达尔:从“十面埋伏” 到 “诉讼拉锯战”
新财富(2016年9期)2016-11-11 15:50:45
《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比较分析
文学教育(2016年18期)2016-02-28 02:34:49
杨丽萍:用舞剧《十面埋伏》颠覆自己
文化交流(2015年11期)2015-12-07 07:41:30
吴绪经水墨画
连环画报(2014年1期)2014-03-26 01:06:02
知我者谓我心忧——解读白居易《琵琶行》
语文知识(2014年10期)2014-02-28 22: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