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教师的童心是“生长”出来的

2015-07-04 07:05:21朱纯洁
现代教育科学·小学教师 2015年5期
关键词:于永正童心生长

朱纯洁

于永正从事40多年小学语文教学,强调用生长的眼光看儿童。于永正的童心是用生命“生长”出来的。于永正在教学中童心不泯,想学生之所想,做学生之所做,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用孩子的童年延续了自己的童年。他遵循儿童的天性,将游戏引入语文课堂,让孩子快乐的学习,拥有精彩的童年生活。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下,让自己“退居二线”,把更多的“发现”留给孩子,让儿童做学习的主人。

当今,课堂改革仍处在持续不断地升温中,对于语文课堂改革大家是各显神通。但课堂改革的目的则是如叶澜教授所说,“教天地人事,育生命自觉”,以生长的眼光看教育,还儿童一个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堂,最终让儿童实现自己的生命自觉。于永正遵循儿童的生命成长规律,结合儿童的心理特点、兴趣爱好以及生活方式展开了于式风格的语文课堂教学。于永正的语文课堂是动态生成的生命课堂,在自由王国里可以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丰厚的语文素养。

一、永葆童心,把自己教成孩子

(一)保持一颗好奇心

日常生活中到处都有美,而对于充满好奇心的孩子来说则善于发现美。有了美的发现,才会给孩子带来美好的情感,才能有审美情趣。而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也是《语文课程标准》的目标之一。①于永正年过古稀仍然童心不泯,保持了一颗孩子般的好奇心。他对新鲜事物总是充满了好奇,甚至有时会像孩子一样痴迷地看着一件事物发呆。

于老师带学生去看菊展,忽然看到一盆名叫“玉佛座”的菊花,他竟然兴奋地大喊:“快来看,这盆花堪称菊花之王。”②这一喊竟然让学生们全都围观过来,在美的享受中展开了丰富的想象力。于永正的好奇心有时比孩子还强呢!他带着一颗好奇心去观察生活,领略自然万物之美。在逛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时,便被那颗长得像芭蕉似的大树吸引了,他竟然扑了上去,围着树转圈圈并与它拥抱合影。这次旅行为语文课文《旅行家树》积累了丰富的素材和美好的情感。保持一颗好奇心,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与语文教学联系起来,这样的语文课堂必定充满审美情趣,为孩子提供美好的精神食粮。

(二)拥有一颗同理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想告诉你,一个极其简单又及其复杂的教育秘诀。这个秘诀,对于热爱儿童的教师来说很容易掌握,而对于铁石心肠的人却是根本无法理解的。这个秘诀就是:只有教师关心学生的人的尊严感,才能使学生通过学习而受到教育。”③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尊重和理解孩子。于永正蹲下来看学生,理解孩子犯得错误,尊重那些所谓的“问题生”和“后进生”,这些孩子也因此而改变。当你拥有一颗同理心时,就会克制发脾气的次数,因为孩子不顽皮怎么还叫孩子呢?于永正说:“发脾气很容易,忍耐却很难。虽然,只需要几秒钟。”④

于老师班上有个出了名的“淘气鬼”。有一次用扫帚掩门砸了一个女同学的头,于永正知道后,竟然亲自给这个女生道歉。在于老师心理早就做好了“淘气鬼”会犯第二个、第三个甚至更多错误的准备。于永正用一颗包容和理解之心原谅了他,教师要有这种海纳百川的度量。后来,这个“淘气鬼”转学了,给予教师写了一封信:“我永远忘不了您对我的宽容。您没有把我看死、盯死。您的宽容使我懂得了怎样做人。要知道,在您以前,没有一个老师喜欢我,我一动,他们就瞪眼、发火,斥责……”⑤

(三)散发一股孩子气

于永正认为:“老师的脸上,不能只有严肃和庄重,也不能只有慈祥和和蔼,还要有些许孩子气。”⑥于永正常常在课上和课下与孩子打成一片,做了“孩子王”。语文课上与同学们分角色朗读《爱如茉莉》中妈妈和女儿的角色,于老师选择扮演女儿。习作课上,于永正和孩子们一起演小品《傻小猴》,竟然兴高采烈地表演起了小猴子的角色。这些充满孩子气的表演形式,正是于永正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在教学中不要总是扮演大人的角色,与学生换换位置,学生会有更深切的感受,这样的教学不但童趣十足,更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学生与老师这样评价道:“学生说于永正是他们的“大朋友”;老师们则说他是个“老顽童”,也有说他是“没长大”的。”⑦的确,于永正是个名副其实的“老顽童”,走到哪都散发一股孩子气。秋季野餐中,于老师与孩子们一起进行了捉蚂蚱大战。他因为踩了两个大蘑菇而高兴地唱起了自编的《采蘑菇的“老姑娘”》。于永正最终把自己教成了孩子,用学生的童年延续了自己的童年,童颜易老,童心永不老,是于永正教学的真实写照。

二、 游戏课堂,让孩子快乐学习

(一)游戏“玩转”词语教学

在小学阶段词语教学决定着语文学习的质量,由于儿童的认知水平还比较低,对于一些晦涩的词语很难充分理解其含义。这就要教师们想点高招了。于永正将游戏引入课堂,使同学们在“玩”中轻松理解词语的含义并学会使用,游戏“玩转”了整个词语教学课堂。在讲“面颊”一词时,于老师没有直接解释为“脸的两边”,而是请学生到前面摸出于老师的面颊是哪个部位。这下有意思了,有摸额头的,有摸鬓角的,终于有学生摸对了,但就摸了一面。这时于老师开玩笑地问:“我只长了半边脸?”⑧于是,这个同学用双手摸了脸的两边。在教授“回眸一笑”、“莞尔一笑”词语时,于永正请同学们演示词语意思,有几个男同学争先恐后地要表演。于永正借机说:“对不起,这是女生的“专利”,虽然你可能笑得很动人。”⑨在轻松的氛围中,于老师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们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和使用范围,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怎能会记得不扎实呢?于永正的课堂是轻松活泼的,学生和老师打成一片,于永正用游戏做“表”,用学习做“里”,实现了“表里如一”。

(二)游戏“点燃”阅读课堂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怎样上好阅读课,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思考。于永正抓住了儿童的生活方式,将游戏这汩新鲜血液引入阅读课堂,使阅读课充满欢声笑语,使孩子爱上阅读,并享受著属于他们的学习方式。于永正认为,“课堂教学要顺应儿童的生活方式,尽可能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有某些相似。因此,在我的课堂上,我会时不时地与学生“游戏”一把,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与情趣。”⑩在执教《狐假虎威》的阅读课上,于永正就带学生“游戏”了一把。教师和学生一起学狐狸骗老虎的话,比谁读得像,读出真正地味来了,课堂中笑声连连。最有趣的是于永正和学生一起分角色表演起了老虎和狐狸(于永正演老虎)。学生和教师好像真的进入了角色,学生表演得神气十足,仿佛就是高高在上的狐狸,眼里充满了对老虎的蔑视,教师则更是表演得活灵活现。寓教学于游戏之中,特别再加上老师的参与,整个课堂就被迅速“点燃”了,达到了一个快乐与学习相结合的制高点。通过充满童趣的游戏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课文的寓意,变抽象为具体,这样一“玩”,不用教师说学生也体会到了文章的中心思想。

(三)游戏“冲击”习作乐园

小学教师普遍反映作文难教,孩子不愿意写,家长经常把孩子送到作文班,结果写出来的作文都一个样,套话连篇。难道作文真的是补课补出来的吗?《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的目标之一:“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的自信心。愿意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11}习作教学追求的是一种快乐的表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思考怎样才能让学生去乐于表达呢?

于永正实践着寓写的训练在游戏中的教学方式,让小学生快乐的习作。于永正执教的《歇后语编故事》一课中,开展了丰富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亲自体验着乐趣。他和学生一起表演“鸡给黄鼠狼拜年——自投罗网”,于老师扮演的老母鸡演的活灵活现,学生们演的惟妙惟肖。游戏环节使课堂更生动活泼了,让同学们的想象力更丰富了,激发了习作热情。在这妙趣横生的游戏中,孩子们编造出许多鲜活的故事。比如说,《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猪鼻子插葱——装象》等都是同学们自己编写的,有的同学一时兴起,竟然写了好几篇。这就是游戏神奇的魔力,游戏的开展能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使孩子们在“玩”中享受习作的快乐。

三、 “退居二线”,把发现留给学生

(一)适时放权,让学生做主人

新课程改革理念下要求教师角色的转变,提倡从“独奏者”转换为“伴奏者”的身份,也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实现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于永正在寻找适时地时机让自己“退居二线”。在执教《全神贯注》这一课时,于永正引导学生自己去分析课文,他则以引导者的身份出现。时机成熟之时,于永正灵机一动让同学们像茨威格一样,根据自己对文章的理解试着写一句“名言”。孩子们兴趣来了,因为名人名言都是书上的人写的,还没有自己写过呢。孩子们写道:“做什么事都要全神贯注,只要全神贯注,就一定能成功。”“不满足+一丝不苟+全神贯注=成功”……其中还有一首小诗这样写道:“罗丹罗丹真专心,朋友在家不‘放心,我们应该学罗丹,全神贯注永记心。”{12}于永正称这首诗为“心”字诗。于永正把权力还给了儿童,孩子学习兴趣更浓厚了,每一句“名言”都是课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这样一来,课文要表达的文章主旨不用讲学生也都领会了,而且领会的更深刻了。在教学中教师要适时地把学习的权利还给儿童,让他们享受主人翁的待遇,这样的课堂会惊喜连连,因为孩子的潜力是不可估量的。

(二)少些“喂养”,就会多些发现

于永正认为:““告诉”,所得是有限的;而“发现”,却受用终生。”{13}当今的教学教师习惯于“告诉”,学生习惯于等着教师“喂食”。如果用“牛吃草”的问题来讲中国与外国的教育,有这样的一个比喻:中国的“牛”是等着喂草吃,而外国的“牛”是自己去找草吃。喂草的数量是有限度的,吃不饱或吃撑都有可能;而自己去找草吃的牛,可以吃到自己想要的程度,不至于伤食。教师在教学中应让孩子自己去找答案,不要一味地告诉,长期如此,可能就会犯了“牛吃草”的错误。于永正的识字写字教学是不需要过多“告诉”学生的。在写字课上,于老师都是让学生自己去“读帖”,认真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培养孩子细心观察的能力。同学们自己“读”过后,他再请同学到黑板上书写自己的“读帖”结果,检验自学情况。对黑板上出现错误的同学给予提示,让学生回去继续“读帖”,直到“读”准了,懂了为止。就这样于永正反复训练学生,学生们不仅写好了字,同时也收获了细心观察的能力和审美能力。

(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教师不能单纯地教授学生知识,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更重要,可以受用终生,这就好比古人说的“鱼”与“渔”的关系。前面讲教学要少些告诉,把发现留给学生,但在必要之时,一定要告诉小学生学习方法。因为小学生的认知水平有限,不能单纯地靠自己去领悟,老师要抓住时机注意学习方法的传授。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也强调:“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教会儿童使用工具,一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是借助这个工具去掌握知识的……小学的主要任务,毕竟还是教会儿童学习。”{14}于永正不仅把“发现”留给了学生,还把学习的工具教给了学生,使学生可以终身受用。于永正在执教《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课,学第三段时,他把权力还给学生,让学生以教师的身份去批阅。在这个时机,于永正告诉学生批阅的方法:“所谓批阅,即像老师改作文一样,圈圈点点,批批改改。”{15}于永正总在学生的作文簿上“圈圈点点”,学生耳濡目染,自然是明白教师的意思。

充满童真、童趣的课堂,应是所有教师共同的追求。于永正童心不老,最终将自己变成了孩子,只有教师拥有一颗不老的童心,才能真正地爱护孩子的童心,让孩子可以自由地施展自己的天性,做自己想做的事。游戏化课堂应是教师不断思考的一门教学艺术,因为游戏是课堂的调味剂,有了游戏的课堂必将异彩纷呈,教师与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共同成长与学习。从自我做起真正地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不妨“退居二线”,给儿童更多“发现”的机会。教师都拥有一颗生命生长的童心,和孩子一起在蔚蓝的天空和广阔的宇宙间任思维自由馳骋,生活在一个动态的生命成长的儿童乐园中,为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注释:

①{1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6、11.

②⑥⑦⑧⑨⑩于永正.我的为师之道[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48、59、47、123、124、118.

③{14}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316、133-134.

④⑤{12}{13}{15}于永正.给初为人师的女儿20条贴心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191、191、253-254、255、251.

猜你喜欢
于永正童心生长
童心向党
都市人(2021年8期)2021-10-08 05:12:08
童心向党 快乐成长
碗莲生长记
小读者(2021年2期)2021-03-29 05:03:48
童心加油,战“疫”必胜
生长在哪里的启示
华人时刊(2019年13期)2019-11-17 14:59:54
童心绘天下
孩子(2019年6期)2019-06-12 03:08:10
生长
文苑(2018年22期)2018-11-19 02:54:14
于永正从教年记
江苏教育(2018年9期)2018-08-20 09:41:48
不忘传承 砥砺创新
——于永正语文教学研究所研究掠影
江苏教育(2018年33期)2018-06-05 15:34:29
于永正纪念专刊
江苏教育(2018年33期)2018-06-05 15:3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