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翔
摘要:目的 比较不同扁桃体切除术的临床治疗效果,选择最佳方案,提高治疗质量。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救治的慢性扁桃炎患者30例,分别采用剥离法与挤切法进行手术治疗,比较临床治疗效果。 結果 剥离法成功率86.7%,挤切法成功率为93.3%。结论 扁桃体剥离法应用广泛广,手术较彻底,不易留残体。扁桃体挤切术器械简便、手术时间短。但是临床需熟练掌握该手术的操作方法。
关键词:扁桃体切除术;慢性扁桃体炎;挤切法;剥离法
0引言
扁桃体炎是咽部扁桃体发生急性或慢性炎症的一种病症。该病多发于春秋两季,是临床常见疾病之一。扁桃体成为不少全身性疾病如风湿热、肾炎等的病灶,这也正是其危害所在。因此对于慢性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需行根治术治疗。扁桃体切除术是根治慢性扁桃炎反复性发作有效手段之一。本文就扁桃体切除术不同方法论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随机选取我院救治的慢性扁桃炎患者30例,其中男性患者17例,年龄在32-45岁;女性患者13例,年龄在34-42岁。全部患者咽部不适,具体症状如下。咽干燥感、微痛感、刺痒或异物感,常引起干咳。不同程度呼吸困难和吞咽困难,鼻通气不畅,睡眠时有鼾声。30例患者中扁桃体肥大17例,扁桃炎反复发作13例。
1.2 治疗方法
15例患者行扁桃体剥离术,另15例行挤切术。
全部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给予局部麻醉。
剥离法主要手术步骤:切口--剥离--切除扁桃体--止血。
挤切法需术者立于患者左侧,左手持压舌板,右手持挤切刀。要求术者技术娴熟,动作迅速。操作步骤:压舌---置刀--压刀--收刀--切除。
1.3 疗效评估
有效: 病变扁桃体得以完全切除。
无效:患者咽喉疼痛感依然存在,或出现重大不良反应。
2结果
2.1 一般结果
2.2不良反应及观察
所有患者无原发出血。 应用剥离法术中出血过多者2例[1]。。其余13例效果满意,术中、术后无严重出血就并发症出现。挤切法无术中过多出血病例。1例患者术后并发局部损伤,其余14例疗效满意。术中、术后需注意观察术者患者有无麻药过敏现象,同时需持呼吸道的通畅,观察有无窒息情况。经过严密观察,无麻醉过敏、窒息状况出现。
3讨论[2]
慢性扁桃体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咽部疼痛、口臭,隐窝内脓栓及细菌常被吞入胃中,刺激消化道,引起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营养障碍、消瘦和贫血。隐窝内细菌毒素被吸收后可引起低热、头痛、肌肉关节痛,出现颈淋巴结炎、心肌炎、肾炎等并发症。
扁桃体切除主要有两种方式---剥离法、挤切法。剥离法对周围组织损伤小,可以适用于各种情况,因此临床应用广泛。挤切法的最大优点是快,手术可在1~2分钟完成。但粘连多、有过扁桃体周围脓肿史及可能有血管异常者不宜采用改方法。扁桃体手术后出现一些并发症。比如术后出血、感染、局部损伤等。少数患者术后可出现咽干、咽部淋巴组织代偿性增生等。
扁桃体手术过程中需注意以下事项。局麻手术时要注意将麻药注射于扁桃体包膜外,如此麻醉效果好,又易于剥离。手术过程中并需密切观察病人,注意有无麻醉药物的过敏现象。剥离扁桃体上极时要注意,不可剥入扁桃体实质。因为一经进入扁桃体实质,容易出血,导致零星切取,极易遗留残体,手术甚为困难。若发现已剥离入实质,则可从原切口处看清粘膜与扁桃体被膜之间的界限,重新开始剥离,剥离时要紧贴被膜,以避免损伤肌肉。用圈套器摘除扁桃体时,以抓钳将扁桃体抓牢,以防止扁桃体脱落,阻塞声门,造成窒息。扁桃体切除后,要仔细检查扁桃体窝有无扁桃体残留及出血。全麻扁桃体切除术要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以防止窒息。
扁桃体手术效果如何与多种情况相关。需恰当选择手术适应症,术者需有娴熟的操作水平。同时需患者积极配合,患者要有一个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就疾病本身而言,反复急性发作,扁桃体肥大而致影响正常生理功能,扁桃体周围脓肿和扁桃体良性肿瘤等,疗效肯定。
综上,扁桃体剥离法应用范围较广,而且手术较彻底,不易留残体。剥离法摘除扁桃体手术时间较长,出血也多,对年龄较小的患者,往往需要全麻。本组研究中,30例患者采用剥离法进行手术的有效率为86.7%,采用挤切法手术的有效率为93.3%。 所有患者无原发出血。应用剥离法术中出血过多者2例。其余13例效果满意,术中、术后无严重出血就并发症出现。挤切法无术中过多出血病例。1例患者术后并发局部损伤,其余14例疗效满意。术中、术后无麻醉过敏、窒息状况出现。以上数字表明挤切法疗效佳且扁桃体挤切术具有器械简便、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但是临床操作时需熟练地掌握这一手术技能,挤切法一般适用于扁桃体体积较大,突出而粘连少的扁桃体。
参考文献
[1] 王晓辉.扁桃体切除术后出血分析 [J].中外健康文摘, 2014,04:168-169.
[2] 王聘益.综合疗法治疗慢性扁桃体炎58例临床观察 [J].中医临床研究, 2013,12:90-91.
[3] 李俊花.扁桃体挤切术治疗慢性扁桃体炎的临床疗效分析 [J].医学美学美容(中旬刊), 2014,09: 138-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