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主体性主要是由读者赋予的

2015-07-04 22:57赵方秋
大观 2015年9期
关键词:读者负面影响

摘要:本文试以解构主义学派及其代表人物韦努蒂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译者的主体性”与“读者”之间的关系为讨论中心,浅析市场对翻译的操控及其对翻译中各个参与者的负面影响。

关键词:译者的主体性;负面影响;读者;具体因素,抽象因素

一、引言

翻译研究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文化转向”后,主要向一些“后现代”翻译理论发展,而造成这种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解构主义理论被引入了译学研究。劳伦斯·韦努蒂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本文试以解构主义学派及其代表人物韦努蒂的思想理论为指导,以“译者的主体性”与“读者”之間的关系为讨论中心,肯定读者在翻译活动中的决定地位,并由此浅析市场对翻译的操控及其对翻译中各个参与者的负面影响。

二、译者的主体性主要是由读者赋予的

译者翻译的方式,以及最终译作的风格可能会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本文在此将这些因素分为具体的和抽象的。但是这些影响翻译的因素本身最终还是会受到“读者”这一因素的控制。

(一)具体因素

劳伦斯·韦努蒂在其著作《翻译再思:话语、主观性、意识形态》、《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以及《翻译丑闻:差异伦理探索》中曾反复强调出版商、编辑这类人群在相当程度上可以以自己的特殊身份而对译者提出要求,使译者按照他们所倾向的翻译方式以及对原作的理解进行翻译。

表面上看来,似乎是这类人在某些时候决定并控制了译者的主体性。但出版商与编辑对即将出版的译作绝不打算孤芳自赏。其实书本或杂志的销量才是他们最为关心的。而其对译者所作出的要求,也是出于市场是否能够接纳的考虑。因此,在这一系列的关系中,读者依然是处于占有决定权的终端位置。

而对于译者而言,处境似乎就更加艰难。一方面是来自合同方的压迫,另一方面则是由此而带来的对自己的翻译方式及理念的动摇,更何况翻译本身也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二)抽象因素

不同的文化背景、政治体制会对人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使其在生理、心理上均呈现出截然不同的面貌。但正是不同地域、不同种族的人创造了各自的政治体制、历史文化。译作与其说是受到政治、文化框架的约束和控制,其实翻译过程中译者对原作在不同层面上的诸多改动依然是为了适应该政治、文化背景下读者的需求。并且,这种适应和改变是双向的。译作中所体现出的不同地域、不同国家的政治文化风貌、价值观同样会对目标语读者产生相应的影响,从而引起目标语国家民众思想上,甚至是社会、经济上的变革。

三、读者对译者主体性束缚的弊端

以上所说皆谈出版者和译者等方面如何受到读者的制约。但对读者而言,这种制约对自身也有其弊端。如果过分注重读者对翻译过程的导向作用,就很有可能导致过度“归化”,因而使之前所提到的翻译过程中那种双向的沟通与交流仅成为一种强势文化主导的单向行为。

短期来看,似乎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发挥,并且读者也能够更为顺畅地阅读译作。但是由于原作中的风土人情在译作中已经基本上已经全部失落,所以目标语读者并未从这样的译作中领略到原作中所蕴含的语言风格、社会风貌以及当时、当地民众的生活情境,这样的阅读体验从长远来看,对读者来说显然是得不偿失。对一些本身具有较高水平并且期待在阅读中求新猎奇的读者而言,这种译作也不能让他们满意。例如在中诗的翻译中,有一些外国诗人就更倾向于完全的“直译”,如“海上生明月”就翻为“the sea rise the bright moon”,连语序都不做任何调整,像是现在备受诟病的机器翻译的成果。但它的确满足了这类读者的期待。

四、结语

虽然译者的主体性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读者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无论是从具体的出版商、编辑,或是译者本身,还是从抽象的政治、文化来看,译者的主体性主要是由读者赋予的,很多情况下译者不得不选择“隐身”。尽管这造成了对翻译活动中众多参与者的负面影响,但却的确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译者如何能在翻译活动背后的诸多关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艺术与生计间寻求平衡,依然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参考文献】

[1]Jeremy Munday.(2013).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Venuti,L.(1995).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

[3]Venuti,L.(1998).The Scandals of translation:A History of Translation.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

[4]Venuti,L.(1992).Rethinking Translation:Discourse,Subjectivity,Ideology.London,and New York:Routledge.

[5]John Minford & Joseph S.M.Lau..(2000).An Anthology of Translations: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Volume I:From Antiquity to the Tang Dynasty).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6]谢天振.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8.

[7]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8]许渊冲.汉魏六朝诗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

作者简介:赵方秋(1990—),女,陕西西安,汉族,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院2013级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研究生。研究方向:翻译及翻译研究。

猜你喜欢
读者负面影响
网络暴力对大学生思想的负面影响及其治理
网络语言对高中语文教学的负面影响与对策
浅析信贷资源错配对国有企业供给侧改革的负面影响
媒介融合背景下的分众传播与受众反馈
“《读者》光明行动”(33)
劳动报酬偏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负面影响
“《读者》光明行动”两周年特别公益活动(一)
“《读者》光明行动”(26)
“《读者》光明行动” (25)
“《读者》光明行动”(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