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大数据:从单一向多元演变

2015-07-04 10:33杨洁
中国教育网络 2015年8期
关键词:机制信息化

文/本刊记者 杨洁

近日,腾讯发布“互联网+教育”的智慧校园整体解决方案,并与北京邮电大学、同济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以及华东师范大学等五所高校签署战略合作协议。目前,签约的五所高校已实现QQ公众号完成对外宣传、图书借阅查询、成绩查询、教师查询、校园卡充值等功能。未来,该平台将向所有学校开放,学校可以在线提出申请,并自主选择接入功能模块。

“这是一个优势互补的合作,对高校来说,是一个全新的信息化工作模式的选择。”签约高校之一的大连理工大学信息办主任张巍认为,高校社区化、移动化的特征日益明显,信息化工作也迎来全新挑战,互联网公司的加入,其提供的符合用户习惯的平台,以及成熟的社区模式,无疑对这样的趋势是一种非常适时的补充。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为教育领域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如何在更大范畴内整合数据,并将有效的数据转变为真正的效益,成为提升管理效率、促进服务质量的工具,是当前阶段高校信息化工作者热议的话题。

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数据开放,使得个人数据变成资产。每个人也许现在已经不是物理的存在,而是数据呈现出来的人。

用数据驱动服务创新

如今,高校信息化建设正经历着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由局部到整体的全方位一体化的发展过程。大数据与云技术的结合使得教育资源的应用突破了原有意义上的格局,通过大数据的数据分析、数据挖掘等技术,能够得出隐藏在其背后的数据信息。

例如,上海财经大学就对招生、教学质量和就业进行了分析;常熟理工学院重视利用数据推进学校科学管理决策,在校领导、管理者及师生中培养与建立“拿数据说话”习惯。

复旦大学信息化办公室主任宓詠认为,数据化能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利用数据来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描述,使之能同时被人和IT设施所理解,当前需要从技术角度、业务流程、人员角色、上升到整体战略层面,通过IT驱动业务发展和模式创新。

复旦大学利用数据化创新了师生的信息化服务:帮助师生建立个人数据中心,使得困扰学校多年却简单的重复填表难题迎刃而解;利用整合的数据库,建立起关联数据分析模型,为全校各个院系梳理家底,以院系为单位建立起整个学校的诚信体系,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科研成果管理等,并将相关的数据集中整合,变成可查、可控、可管的诚信体系。

交叉合作变得越来越难

如今,高等教育已经从数字化走向数据化时代,一字之差,却有着天壤之别。校园一卡通、图书馆的借阅记录等都会产生大量的数据,如何才能把这些数据更好地加以利用?有关专家认为,只有走数据开放之路,让不同领域的数据真正流动起来、融合起来,才能释放大数据的价值。

建立“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的管理机制,真正实现基于数据的科学决策,这是许多高校信息化工作梦寐以求希望达到的最高境界,但这条路尚未开始,却遇到最大的阻力:数据整合。“这个问题如果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新时期的孤岛仍然存在。”宓詠指出,终端用户千差万别,整合已经成为更大的一个问题。用户系统变成一个个烟囱,互不相通,师生利用个人数据需登录业务系统模块,系统越多、与“人”相关的数据就越多,要全面获取这些数据难度就越大。

同样,在高校及科研院所之间呼声很高的“科研大数据”,也存在数据整合共享的问题。中国科学院科学数据中心主任黎建辉,在科研数据库领域已经工作了近十年,他仍然对当前国内科研大数据整合、融合的问题深表忧虑:“解决交叉是一个大问题,国内的模式仍是传统的,大数据在计算机中,科研的人在科学中,交叉合作其实变得越来越难。”

探索数据“变现”

在“2015年中国互联网大会”上,贵阳市委常委、副市长刘春成分享了大数据应用的贵阳模式——全国首家大数据交易平台,为数据所有者提供变现的渠道,同时,为数据开发者提供统一的数据检索、开发平台;为数据使用者提供丰富的数据来源和数据应用。

根据国家发改委针对大数据发展战略的发展原则,其中就有“探索数据资源定价机制,推动企业间的数据合作、交易,鼓励各界利用开放数据开展创新,激发数据创新活力,提升数据创新能力,充分释放数据红利。”可以看出,为促进数据流动,市场机制是当前较为有效的一种方式。

最近在清华大学举办的“大数据应用创新高峰论坛”上,英特尔中国研究院院长吴甘沙甚至提出了“你是数据,我即生意”的观点。他认为,大数据时代要求的数据开放,使得个人数据变成资产。每个人也许现在已经不是物理的存在,而是数据呈现出来的人。下一步,个人要能够做自己数据的生意,做自己数据的CEO。

开放的互联网世界中,如何才能保障自己的数据自己做主。吴甘沙提出了数据的拥有权、数据隐私权、数据许可权、数据审计权、数据分红权等五个权益保障问题。而目前,中国在此方面的制度与机制尚有缺失,美国和欧洲对此的定义也不完整。

除了产业所热议的数据交易市场之外,数据出版也是一个全新的尝试与探索。“目前,我们也在和科学理论专家合作,尝试做数据出版。专家们将数据发布出来,讲清楚数据的来龙去脉,如果数据被他人引用分析,也能够产生一定的回报。”黎建辉表示,将数据集作为出版对象是一种新兴出版模式,是出版界和数据共享界共同推进的创新行动,有助于理顺数据资源相关权益,是深化科学数据共享的重要机制。科学数据出版将推动科学数据资源的公开发布、有序汇聚、长期保存、数据发现、论文引用和重复利用等。这既能够激励数据生产者发布和共享数据,又能保护数据的知识产权。

应对未来的挑战

尽管在大数据的背景下,高校信息化在服务方式、途径、模式等方面将会获得全新面貌,然而,要达到理想的目标,应对这些挑战,也需要在管理制度及其他相关保障制度上,做出相应的改变。业内专家指出,今年是十三五规划的制定年,高校应当利用这个有利的时间窗,完成顶层设计,切实促成一些制度与机制的建立与实施。

首先,确立购买服务的机制。信息化已经转向应用驱动的阶段,宽带迅速发展,外包、众包、购买服务,成为信息化的共识,然而,与之相适应的采购政策及相关机制迟迟尚未确立,业内人士认为,当前国内科研大数据分析研究的软件极端缺乏,应尽快确立购买服务的机制,才能解科研大数据广泛利用的燃眉之急。

其次,应确立数据的开放共享机制。高校不同业务线之间的数据开放共享尚且困难,更不用说具有关联性质的科研大数据,业务一线的专业数据,只有汇聚起来,才可能形成大数据,而如何更好地整合资源,改变供需的矛盾,如何开放数据,建立整编、购买的数据交换平台,需要在顶层设计中加以明确。业内人士称,应建立合理、适度的公共数据资源开放共享规则和机制,加快数据资源开放的广度和深度。

第三,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建设力度。当前数据人才缺乏现象普遍,尤其是高校专业数据分析人才,如何加大专业人才队伍培养建设,以及人才引进、留任机制,都需要重点考虑并在顶层设计和规划中体现。数据服务尽管有了一些创新突破,但是大数据并没有很好地在高校得以应用。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究中心主任周涛认为,中国没有真正应用大数据,其中的一个原因就是拥有大数据的人、拥有大数据分析技术的人和拥有数据分析需求的人是分离的,“所以我们希望搭建一些数据整合平台,能够把人才、技术、需求、数据汇聚起来。”

我们可以预测,乘着大数据的东风,在即将到来的“十三五”期间,高校数据服务及创新将得到迅速的发展。

猜你喜欢
机制信息化
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机制的思考
月“睹”教育信息化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云会计”在中小企业会计信息化中的应用分析
自制力是一种很好的筛选机制
论述金融管理信息化的创新与应用实践
定向培养 还需完善安置机制
破除旧机制要分步推进
注重机制的相互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