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萍
Q
有了继母,父亲对我的态度太让我寒心了。
我八岁时,母亲和父亲因为小事儿吵架,喝农药去世了,我是奶奶带大的。其间父亲结过三四次婚,大多是女骗子,家底卷走就算了。
直到我结婚以后,父亲又经人介绍,认识现在这位,她刚来就想着和我们分开做饭,和我奶奶吵架,大街上骂我奶奶,我父亲一点家也不当。今年過年在一起过,当着亲戚朋友的面骂我,我还嘴了,父亲打了我十几个巴掌,到现在不和我说话,我和他说话,也不理我,我就想不通,我是他亲生儿子,难道一点亲情都没有吗?
一个痛苦的儿子
A
很多年前,看过一篇小说,名字不记得了,是一个人讲述自己母亲的故事。
他母亲本是个尼姑,在文革的时候,被狂热的红卫兵勒令还俗,并强制将她和一个和尚关在一起,非让他们“结婚”。
那并非革命,而是人性的恶趣味。但个人的反抗在群体的镇压中显得微不足道,一对有着虔诚信仰的出家人被迫在一起过日子,还有了他。
他记忆中,母亲始终闷闷不乐,郁郁寡欢。后来,文革结束了,他也在逐渐长大,母亲终于鼓足勇气对他说,自己要走了,她要回到尼姑庵里去,因为那才是真正的她该去的地方。
开始的时候,他很恨自己的母亲,他觉得她不负责任,心狠,抛弃了他。慢慢地,他经过很多事,开始理解母亲。这些年,她结婚是被迫,生孩子也是被迫,过日子更是被迫,都不是她想要的。她未曾开心过,做母亲对她来说就像蹲监狱一样。她是母亲,母亲都应该爱自己的孩子,但首先她是一个人,还是一个六根清净的出家人。两个角色冲突的时候,她只能选择一个的时候,她选择了做自己。站在儿子的角度上,他有理由怨她,但站在同为一个人的角度上,他又很理解她。
正是从这篇小说中,我开始意识到一个问题,父、母,也是一个人。有好人,也有坏人,有可爱的人,也有卑鄙的人。从我们认识他们的那一天开始,他们就已经基本塑造成型,是好是坏,是可爱还是卑鄙,都不可能有大的改变。
天下的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这是一句典型的谎言。如果说人的队伍中什么样的人都有,那么父母的队伍中也一样是参差不齐。有很多父母,不能爱,有很多父母,不会爱。他们只负责将孩子生下来,别的,他们学不会。
你的父亲,大概就是典型的不会爱的范例。像他这样的男人,搞不好家庭,养不了孩子,一生都在漂泊游荡,骨子中早就打下了失败者的标签。正是这种自知失败者的心态,让他逃避承担责任,破罐子破摔,过着得过且过的麻木生活。
他不会善待你,是因为生活也没有善待他,而生活之所以没有善待他,又是因为他不具有被生活善待的素质和能力。这是一个可悲的恶性循环,当你觉得自己是食物链上最可怜的一环的时候,在生活面前,他也是个可怜人,和你一样的位置。
所以,试着去理解,不把他当成自己的父母,而是一个人,会能够消除你内心的怨怼。而这样做的前提是,不要再奢望你的父亲能像平常的父亲一样爱你,你要像断奶一样,在生命中断掉对他的这种奢望。因为他,做不到。因为你,要长大。
猴子为何一次次在水中捞月亮,只为觉得那是触手可及的梦想。你总想索取父亲的爱和认可,证明你还处在心理上的童年,你无法接受你的父亲不爱你的事实,你总觉得再努力一点,再表现得好一点,就会实现父子相爱的梦想——这也是猴子捞月亮,触手即碎。
对奶奶好一点,对他看得开一点,不要让他操纵你的快乐和悲喜。我至爱的哥哥张国荣曾经说过:和父母也是需要缘分的。他终其一生都没有与母亲做成亲密的母子,她不是不爱他——他的演唱会她总是会去,在台下为他鼓掌,而且全盘接纳他和唐先生的感情,这对于一个传统的旧式母亲,并不容易做到——她只是无法用他希望的那种方式来爱他。无论他如何努力接近她,她都保持着客气、疏离的状态,“我能用下你的卫生间吗?”哪个母亲会这样问自己的孩子。在她离去后,他才终于接受了这个事实,“母爱是金钱买不来的。”
金钱买不来,祈求也买不来。你要再强大一点,你是成年人,没有父母的爱也一样存活——树木长成了之后,就不需要人来浇水,它从大自然中摄取的已经足够生存。
你的父亲不够爱你,那是遗憾,也是事实。遗憾伤害你,事实治愈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