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译/赵媛媛 供图/Phillips Auction
天堂,图书馆的模样—埃尔图的室内摄影
编译/赵媛媛 供图/Phillips Auction
博尔赫斯一生中的大部分时光都在图书馆中度过,他从来都不吝于将最美好的词汇用在图书馆上。“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美丽的诗句给了人们太多的感动和无限的想象。图书馆是书的堆放处,它有哪些景象可组成天堂的圣殿?当你看了土耳其摄影师艾哈迈德·埃尔图(Ahmet Ertug)的作品,就能理解博尔赫斯说的话了。
艾哈迈德·埃尔图1974年毕业于英国伦敦的建筑联盟学院,主修建筑学专业,曾在英国、伊朗和土耳其从事建筑行业的实习工作。1972年,埃尔图开始在伦敦进行摄影活动,他曾拍摄过加勒比海节和伦敦东西两区的街头生活。1974年至1976年在伊朗工作期
间,埃尔图拍摄了大量当地土著居民的建筑和远古时期波斯纪念碑的照片。1979年,埃尔图受日本基金会邀请,进行为期一年的日本传统建筑研究,并从此投身于摄影行业。在日本的一年,他四处考察,拍摄了大量关于古代寺庙、禅宗花园以及当地的传统节日的作品。
之后,艾哈迈德·埃尔图返回伊斯坦布尔,成为致力于保护这座古老城市的建筑师。伊斯坦布尔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地跨欧、亚两大洲的城市,曾为古代三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和奥斯曼帝国首都。它以绝佳的地理位置及丰富多彩的文化遗迹,使访客着迷,它所拥有的博物馆、教堂、宫殿、清真寺、市场以及美妙的自然风光,让人们流连忘返。
埃尔图所掌握的有关城市的历史文化背景知识鼓励他不断拍摄这座如同艺术品一般的古老城市。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赞助下,伊斯坦布尔纪念馆埃尔图系列摄影展曾在巴黎、马德里、多伦多等地展出。
如今,在伊斯坦布尔圣索菲亚美术馆的上层画廊内,永久展览着埃尔图拍摄的圣索菲亚教堂照片;他拍摄的希腊和罗马雕塑的照片被展示在毗邻罗浮宫的杜叶里花园中;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内同样陈列着埃尔图拍摄的佛像雕塑的照片。2008年10月,作为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的菲索斯博物馆,展出了埃尔图的35幅关于菲索斯古城的大幅照片。这次展览的照片被该博物馆永久收藏。
我心里一直都在暗暗设想,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我昏昏然缓缓将空幽勘察,凭借着那迟疑不定的手杖。
作品在世界各大美术馆展出的埃尔图,其摄影作品主要关注公共空间及其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一主题,镜头下的图书馆及大剧院,总能呈现非凡的冷静色调和美感。20世纪80年代,埃尔图成立了自己的出版社,并且出版了25本以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希腊罗马和亚洲艺术为主要内容的精美画册。这些建筑和雕塑的摄影作品大多用大画幅相机拍摄,尺寸为20x25厘米。2009年5月至6月,埃尔图主要的关于欧洲历史图书馆的大画幅摄影作品在法国国家图书馆展出。展出期间,同时出版了限量版图书《西方世界的图书馆》。
埃尔图的室内摄影以图书馆系列闻名,其他拍摄对象还包括博物馆、歌剧院、教会等。这些场所一般都是开放性的,而且建筑本身就可能是历史文物,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在欧洲,空间或者场地是被它所在的建筑强烈影响的。这些公共场所是力量的象征,不管是政治、教会、经济等,通过不同风格来彰显。例如对称本身就是一种如此的表达。”因此,埃尔图的室内作品,大部分构图都严格的对称,而且还将任何人物排除在外。
“对我来说,被图书重重包围是一种非常美好的感觉。直到现在,我已经看不了书了,但只要我一靠近图书,还是会产生一种幸福的感受……”人间没有天堂,但人间有充满着公平、真实、友爱和让人潜心静修的图书馆。观看埃尔图的摄影作品,总感觉有一种深刻的发人深省的力量。这种力量让观察者进入他创造的充满智慧的主题中:无论是身处那些巨大的纪念性建筑内部,还是静默地凝视那古老的建筑外观,都能感受到这种力量。
慕尼黑王宫为昔日巴伐利亚君主的王宫,位于德国慕尼黑市中心。这座宫殿是德国最大的市内宫殿,目前向游客开放,展示其建筑、室内装饰和皇家收藏。
这是一座巴洛克歌剧院,位于德国巴伐利亚州城市拜罗伊特。它是欧洲18世纪少数幸存剧院之一,已被广泛地修复。其表演厅保留着原有材质,如木料、帆布等,可供500名观众真实地体验巴洛克宫廷歌剧文化与声学设计。
法国最大的图书馆,也是屈指可数的世界大型图书馆之一。它是由皇家图书馆发展起来的,其历史可上溯至查理五世(1364-1380年)为收藏历代王室藏书而建立的国王图书馆。后经弗朗索瓦一世(1515-1547年)在枫丹白露重建,称皇家图书馆。
巴黎万神庙本是献给巴黎的守护神圣日纳维夫的教堂,后来用作国家重要人物公墓,改名为万神庙。它兴建于1758年,是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古典主义风格的典型作品,追求建筑形体的单纯、单独和完整,强调细节的朴实、形式的合乎结构逻辑,且注意减少纯装饰性构件,渗透着希腊风格的影响。作为古典建筑形式与哥特建筑结构理性结合的首次伟大尝试,巴黎万神庙在西方建筑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并对其后建筑设计思想的演变产生了深远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