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可以采取贸易(出口)、契约(特许经营/授权经营)、投资(独资、合资)、联盟合作等方式。这些方式都要受到企业的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等因素的共同作用和影响。
一、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外部环境影响因素
中国企业要成功进入东盟市场,必须准确把握东盟各国的国情与商机等环境因素。东盟国家的环境包括东盟各国的政治、经济、法律、产业、自然资源、人口状况等。这些因素对中国企业制定进入东盟市场的战略具有重要影响。
(一)东盟各国的政治及法律法规
东盟国家如果政局不稳、政权更迭、政治腐败、甚至战争、动乱等,这些都可能会给中国的外资或外贸企业的资金、资产、人员等造成严重影响甚至损失。另外,如果缺乏东盟国家法律的保护,或者东盟国家的法律缺乏公正性,或者东盟国家的法律体制不健全、不稳定,这些都会给中国外资企业的投资和生产经营活动带来极大不便,甚至造成损失。相反,稳定的政治环境、高效清廉的行政体制、公平完备的法律体制,则能够减少信息的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有效保护产权,控制投资风险。所以,东盟国家的政治及法律法规是影响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一个重要因素。
在东盟国家中,新加坡的政治法律环境最好,政局稳定,行政管理有序,其政治风险最低。其次是马来西亚和文莱,这两个国家当前局势比较稳定,政策连续性较好。泰国、印尼和越南的政治风险较高,泰国是政局不稳定,可能会发生政治斗争;印尼的法制保障不足,安全问题突出,时而发生排华暴力事件;越南主要是政策法规不完善,行政效率低,腐败现象普遍。菲律宾、老挝和柬埔寨的政治风险很高,长期有派别斗争、宗教矛盾、地区分裂及恐怖活动。缅甸的政治风险最高,存在发生武装冲突的可能,腐败现象也很严重。中国企业应该针对东盟国家的上述情况作出相应的防范措施。
(二)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
东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从整体上看,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泰国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高, 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等国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菲律宾和印尼居中。在收入方面,新加坡、文莱属于高收入国家,马来西亚、泰国、菲律宾、印尼属于中等收入国家,柬埔寨、老挝、越南、缅甸属于低收入国家。
(三)东盟各国的生产要素条件
生产要素包括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人口素质、基础设施等。生产要素条件对企业的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的物质技术资源获取难易程度、资源质量的好坏、生产成本的高低及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便利性等有重要影响。
在地理位置方面,东盟各国的地形、地貌都十分复杂,海洋、河流、岛屿、山脉将整个东盟地区分割得比较零碎。根据东盟各国的地形,把越南、老挝、柬埔寨、泰国、缅甸等国称为“陆地国家”,而将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尼、文莱、菲律宾等国称为“海岛国家”。东盟有很多重要的海峡、流域和山脉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如马六甲海峡被称为“海上生命线”,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在自然资源方面,文莱、印尼、马来西亚的石油和天然气蕴量丰富,老挝、缅甸、泰国、越南等的矿产资源种类多样,此外东盟的森林资源、水力资源、海洋生物和热带经济作物都很丰富。
在人口素质方面,根据联合国人类发展指数显示,新加坡、文莱、马来西亚的教育指数都超过0.7,教育水平较高,菲律宾、泰国、印尼的教育指数处于0.5—0.6之间。
在基础设施方面,新加坡的交通运输和信息通讯设施都很发达,印尼的海洋和航空运输都比较便捷。
(四)东盟各国的文化传统
东盟的地理位置及大多数东盟国家曾经沦为殖民地的历史特殊性,使东盟各国的文化、民族、宗教呈现纷繁多样的特点:佛教文化在泰国、缅甸、老挝、柬埔寨盛行,伊斯兰教文化在马来西亚、印尼、文莱和菲律宾南部有广泛影响,儒家文化对新加坡影响巨大,而菲律宾北部多数居民却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但是没有任何一种文化在东盟的影响能够占主导地位。在东盟这样的复杂文化背景下,外资、外贸企业的跨文化管理就比较困难。不过,东盟大多数国家的华人多,华侨的价值观念、道德取向、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饮食、消费偏好等与中国大陆都有许多相似或共同之处,这又有利于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
(五)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
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新加坡,该国处于工业化后期发展阶段,其产业结构已具有发达国家的特征,第三产业已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发展资金密集与技术密集度较高的产业,在高科技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上具有较大的比较优势。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尼都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属于第二层次。这些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为10%—19%,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所占比重基本相当,并且都是以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柬埔寨、老挝、缅甸和越南尚处于工业化初期阶段,第二产业基础相当薄弱,属第三层次。其中,越南是介于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之间的国家,有一定的工业基础,能生产一部分工业品。其他三个国家的第一产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高达50%,农业是支撑这些国家的最主要部门,属于典型的农业国家。东盟国家的产业结构将影响到中国企业进入东盟的产业选择及东盟目标市场选择。
(六)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情况
2002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南海各方行为宣言》,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进入新的发展历程;2003年中国加入《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使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有了新的政治保障;2004年中国与东盟签署了自贸区《货物贸易协议》,表明中国与东盟逐步相互打开市场;2007年自贸区的《服务贸易协议》签署,进一步拓展了中国在东盟的市场;2009年自贸区《投资协议》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已正式建立;2010年1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CAFTA)顺利建成;2010年9月,第一届中国—东盟行业合作会议在昆明召开,通过了《第一届中国—东盟行业合作昆明会议主席声明》,标志着CAFTA 框架下的中国与东盟合作已从政府层面走向行业和企业层面;2010年10月,中国与东盟签署了《〈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货物贸易协议〉第二议定书》。这些为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二、中国企业进入东盟市场的内部条件影响因素
中国企业要成功进入东盟市场,还受企业的高层管理者、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企业的产品及产业特性、企业的社会网络及国际化人才等内部条件的影响。
(一)企业家的国际化视野及能力
企业家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变革的重要推动者之一。企业家如果具有深邃而广阔的国际化视野、丰富的国际经营管理经验、灵活的经营决策能力及创造力和远见,那么这种企业家在复杂、动荡、竞争的国际环境下,就能够准确地识别并抓住机会、判断并规避风险,并结合企业自身条件,有效整合企业的各种资源,把东盟国家作为目标市场,制定出满足东盟市场需求的企业发展战略。
(二)企业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企业的学习能力指企业适应和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企业的学习能力不仅对企业获取外界的知识、技术产生积极影响,而且对企业的国际化路径有重要影响。善于学习的企业通过一些学习方式加速企业的组织学习、缩短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如企业能够通过合作和网络关系获得接触其他企业的机会,而无需全部亲历;通过构建知识网络可以进入通向国际市场的快车道;通过模仿学习,企业则可以观察其他企业如何进入国际市场,然后模仿他们的行为。
根据演化经济学的理论,能够支持新建企业克服其在国际化进程中的资源障碍、尽早进入国际市场并取得成功的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企业的创新能力。创新能力是企业面临高度竞争和挑战性的国际市场环境下,把有限的企业资源转化为卓越绩效的关键。
(三)企业的社会网络
社会网络指因各类“关系”而形成的网络联系,包括血缘及姻缘的亲属关系、市场上的买卖交易关系、层级组织下的职权及角色关系、非正式友谊、伙伴的社会关系等,这些关系的集合就是社会网络。“企业社会网络”则是企业之间因正式与非正式的互动关系而形成的多重关系网络。
企业社会网络的三个关键维度“连结强度”、“规模”和“密度”对企业国际化的路径及进程具有不同影响。在连结强度方面,弱连结更利于企业获取国际化所需的信息、知识和渠道,因为弱连结比强连结的数量更多,增长得更快,且需要更少的投资;在网络规模方面,网络的规模越大,国际扩张所能涉及的国家和地区范围就越大,扩张的速度也越快;在关系密度方面,松散型关系网络把相互独立的节点连接起来并在信息收集等方面具有优势,而紧密型关系网络则通过网络成员的频繁互动更有利于营造信任和互惠的氛围。因此,企业社会网络在以下四个方面影响企业的国际化路径及进程:一是网络成员提供国际化的经验,可以降低国外运营的不确定性;二是能够及时获得企业国际化所需的信息和知识,从而加快企业国际化扩张的速度;三是网络中具有较高国际化能力的大企业,将会带动网络中的小企业也实行国际化;四是网络中某些企业具有国外连结,也会促使其他企业国际化。
(四)企业的产品特点及所处的产业特性
企业的产品特点及所处的产业状况在一定程度上会制约企业进军东盟的路径选择。比如从进出口商品结构看,机电产品是近几年中国与东盟贸易中的第一大类商品,约占中国与东盟进出口贸易额的一半左右。所以,如果某企业的产品是机电类产品,就可比较顺利地加入到中国与东盟的外贸行列中来。
产业特性包括产业国际化程度及生产技术特性。在产业国际化方面,处于国际化成熟度较低产业的企业,其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可能都还没有进行国际化经营,因此国际化对该企业既无压力也无动力;相反,一个国际化成熟度较高的产业,与该产业相关的供应商、客户及竞争者都可能已经国际化,即该产业的国际化商业网络已经形成,这既便于该产业中的企业了解海外市场的信息及获取资源,又迫使该产业中的企业加快国际化速度。在产业技术特性方面,高科技产业的发展更新快,技术生命周期较短,从而促进企业加快国际化进程,一些科技型企业在创立初期就在国外设立子公司。因此,如果某企业所处的产业是国际化成熟度较高的高科技产业,就可能被迫加快进军东盟的进程。
(五)企业的国际化经营管理人才
中国企业在进军东盟市场过程中,必然会涉及技术、法律、市场准入、进出口贸易、关税、金融结算、运输、谈判、签约、交货、通关、检疫、商检、电子商务等知识和问题。另外,还必须对东盟文化、民族习俗、价值标准、思维方式以及东盟发展的规律和潮流能够充分熟知和准确把握。因此需要既有专业知识、又懂商务管理、会外语、具有较强跨文化的组织沟通能力和通晓国际惯例的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王婷婷. 中国对东盟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D]. 湖南大学,2012
[2] 陈文慧. 中国与东盟国家产业结构现状分析[J]. 东南亚纵横,2009(11)
[3] 陆建人. 20年来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J]. 创新,2011(4)
(丁承学,1969年生,湖南人,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