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与回归路径

2015-07-02 01:41张萍萍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8期
关键词:责任意识责任感责任

张萍萍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铜陵,244000

试析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与回归路径

张萍萍

铜陵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安徽铜陵,244000

从大学生“心愿墙”上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缺失,表现为对社会责任的无意忽视、羞于表达和懒于承担等。首先查找了大学生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即没有正确认识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家庭与学校教育中存在偏差,社会环境存在负面影响。为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构建“三位一体”的路径,即大学生所在的家庭、学校及社会三方通过三个目标的引导共同作用于大学生群体,形成与大学生的良性互动,以使其回归社会责任意识,勇于担当实现“中国梦”的历史使命。

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社会化;“三位一体”

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中国梦”的概念,指出“实现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中国梦”的具体内容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其最大特点就是把国家、民族和个人作为一个命运的共同体,把三者的具体利益都紧紧地联系在一起。概括地说,“中国梦”就是中国人民对未来中国的期待,一种关乎社会和个人的努力目标。

“中国梦”离不开人们对社会责任的担当。社会责任是个人或组织对整个社会的良性发展需要承担的责任。关于“中国梦”的表述,其实就是号召人们把个人的理想和社会的发展紧紧地结合在一起;践行“中国梦”是对国家和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的认同,也是个人志向融于社会责任的愿景。大学生作为社会成员中的精英群体,作为国家和民族的希望,肩负着责无旁贷的社会重任,担当着实现“中国梦”的伟大历史使命。

1 从“心愿墙”看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

为了解当代大学生现阶段的社会责任感,笔者对某高校大一年级六个班级的“心愿墙”作过调查。对315名大学生的“心愿”逐一统计,发现约72%的祝愿是给自己的,希望自己有美好的人生;3%的祝愿是留给父母的;而清晰地表达对国家和社会的祝愿和责任的仅占1%。这些数据虽不能否定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却能显示他们在担当社会责任方面存在一定的缺失。

1.1 无意忽视社会责任

社会经济在飞速发展,而部分大学生还停留在自以为是“天之骄子”的阶段,考上大学的优越感一直存在。对于人生的新阶段缺乏正确认知,多数人没有中长期的奋斗目标,对待学业仍以“60分万岁”为标准。对于社会责任问题,觉得离自己很遥远,甚至从未考虑过。很多大学生缺乏人生奋斗目标、没有理想信念追求,行为上处于无目的状态,一系列的空虚、无聊、失落等负面情绪时有出现,常常表现出严重的“手机控”。

1.2 羞于表达社会责任

当前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中,最应该引起重视的是他们对于社会主流价值观缺乏正确理解与认同,或者理解趋于表面化、肤浅化。 不少大学生在公共场所羞于表达自己应当承担的社会责任,这是一个非常严重并可能产生危害的问题。在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课堂上,教师问“你为什么而读书”,有同学引用周恩来总理的话回答“也是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时,竟然引来全班同学的哄堂大笑;当另一同学回答“为找到一个好工作而读书”时,大多数同学却点头默认。肩负着国家和民族未来的大学生居然不能公开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热爱并为之奋斗的决心,还怎么对得起为国捐躯的革命先烈,还怎么去认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怎么去共筑伟大的“中国梦”呢?

1.3 懒于承担社会责任

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增强,一定程度上呈现功利化趋势,只关心自己在社会上的发展,关心自己从社会中得到了什么,关注自己的个人价值、个人利益。据调查,当问大学生“如果祖国需要你去服务大西北、省内不发达地区、基层,你会怎么做”时,仅有37%的学生表示愿意去,而且去的主要目的还是以此作为政治资本,从而能有一个更好的前程[1]。

2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缺失的原因

2.1 社会化过程中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不足

大学生被社会化不是一蹴而就的,不少大学生在社会化过程中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不足。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社会中的基本关系,个人与社会之间存在互动机制,个体学习和接受社会规范,在社会中不断被社会化,以促进个体的自由全面发展。社会中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2]。大学生既有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在特定的历史阶段又担负着一定的历史责任,若对自己的社会角色认识不清,对自我与社会的关系认识模糊,对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不能正确协调,则不能全面地看问题,容易形成偏差。

2.2 家庭与学校教育的偏差

家庭传统教育偏颇。大多数家庭对孩子是一味付出不讲回报,随着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在物质上对孩子的投入也越来越多,而思想教育显得贫乏。有的家庭仅仅要求孩子好好学习,以便将来找个好工作,或者只要求孩子长大后为家庭利益努力,而少了点“精忠报国”的教诲,忽视了为国家和社会利益奋斗的教育,从而导致孩子在家庭教育中缺失了社会责任感。

学校教育存在片面性。从小学、初中到高中阶段的基础教育一直都存在片面的情况。应试教育片面重视智育,轻视德育,这是个老生常谈的“疑难杂症”,它的治愈需要各方面共同努力。大学阶段,虽对思想道德教育非常重视,但对社会责任教育内容的定位十分模糊,缺乏有力的感染性,教育渠道也相对单一,虽有校外德育实践,但是操作上缺乏科学性,有的还流于形式。这样就不能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也无法触及其心灵深处。

2.3 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

我国社会目前正处于重大转型期,由原来的同质社会转变为异质的多元社会,社会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各组织和个人都关注于自己利益的实现[3]。这种转型使相应的价值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意识形态的多元化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取向造成了冲击,不健康的人生观,如个人主义、利己主义、享乐主义和拜金主义等严重侵蚀着大学生的思想。同时,信息时代的到来,智能手机3G、4G时代的发展使各种信息鱼龙混杂,冲进了大学生的头脑,使他们在价值观的选择上出现迷惘与盲从。

3 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回归的路径

笔者认为,可以通过“三位一体”的路径来实现当代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回归。所谓“三位一体”,即通过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共同努力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大学生能够并且敢于承担社会责任。“三位”分别通过“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你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与“你到社会上要做什么样的事”三个设问作为目标性指引,来建立与“一体”即大学生之间的联系,见图1。

图1

首先,家庭教育要围绕“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主题,来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美国微软公司创始人、企业家、慈善家比尔·盖茨在结婚之际,其病入膏肓的母亲仍没有停止督促他去为他人做更多的事情,告诫他“你的能力越大,人们对你的期望也就越大”。同样,岳母刺字的故事也体现了家庭对孩子“精忠报国”社会责任意识的培养。家庭肩负的早期社会化教育尤为重要,在为子女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走向正确的人生;而“你想成为什么样的人”的主题则启发子女要做一个有担当、有作为、对国家和社会有用之人。

其次,学校要围绕“你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主题展开教育,强化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动力。如何让从定格在墙报上的“中国梦”融入到大学生的血液中,如何让大学生在公共场所敢直抒胸臆,勇敢大声地表达“为中华民族之复兴而读书”,这是学校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学校是人一生中极为重要的社会化场所,大学教育在培养学生成为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之前首先要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在教学内容上,中小学阶段的学习不能只重视书本知识,大学阶段不能只重视专业知识,加强德育教育势在必行,理想信念教育不可忽视。尤其在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接轨的今天,不仅要培养合格的“学徒”,更要培养有品质、有理想的“学徒”。直接与学生接触的教学主体应该具备“政治意识、责任意识、阵地意识和底线意识”[4],尤其是高校负责思想政治教育和宣传工作的人员,更要有正确且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式上,应能触动大学生的心灵,而不是拘泥于平铺直叙的课堂语言。实践式教学效果最佳,笔者曾带大学生到“皖南事变”烈士陵园进行实践教学,在整个实践过程中,同学们都仔细聆听讲解,认真记笔记,专心拍图片。返校后,大家纷纷发微博表达真实的想法和对历史的尊重,还有的同学在主题班会上积极发言,把爱国情感体现为努力学习、改变现状的决心,无形之中,社会责任感得到升华。

最后,社会要正确引导大学生思考“你到社会上要做什么样的事”,鼓励大学生亲身践行社会责任。社会要引导与监督大学生对社会责任的承担。个体个性的形成都打着社会的烙印,受社会的制约,在信息时代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氛围无时无刻不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大学生。打开微信、微博、QQ等,会看到四面八方的海量信息,如何正确筛选这些信息对网民来说都是一个难题。传递正能量,引导大学生树立社会责任意识是整个社会尤其是媒体不可推卸的职责。

4 结 语

综上所述,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承载民族希望的社会责任永远不会改变,责任意识一刻也不容缺失。当代大学生在实现“中国梦”的追求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不仅大学生本人要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其所处的家庭、学校和社会也需要加强引导,共同致力于大学生社会责任意识的回归,给他们营造一个良好的、健康的成长环境,使大学生的社会责任不仅出现在“心愿墙”上,更应该体现在大学生的行为实践中。

[1]李彦亮,石军兴,冯焕平.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缺失与构建思考[J].青年与社会,2014(8):55

[2]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M].4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86-95

[3]彭定光.论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J]. 现代大学教育,2003(3):42

[4]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N].人民日报,2015-01-20(01)

(责任编辑:刘小阳)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8.014

2015-03-26

张萍萍(1979-),女,安徽太和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社会问题与社会发展。

C913.5

A

1673-2006(2015)08-0053-03

猜你喜欢
责任意识责任感责任
东台市精准约谈 强化企业责任意识
英国“大爷”的责任感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国企如何实现“高质量”发展——要有“等不起”的紧迫感,“慢不得”的责任感
不断强化责任意识 着力提高办理实效
媒体品牌推广中的社会责任感
期望嘱托责任
强化责任意识 树立担当精神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