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燕
北欧是一个模范世界、未来世界,也是一个童话世界。十月,是收获希望并播撒希望的季节,在这一充满希望的时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家书院一行人来到这个童话般的地区,走进这梦幻般的世界,感受它的魅力,探寻它的教育真谛,收获教育的粒粒种子,并期望着将这粒种子撒播开来,以回馈这一季节。
自主发展统领课程形式
北欧的学前教育注重幼儿的自主发展,尤其是芬兰,让孩子通过主动、细小的操作实践、亲身经历等获得自主发展,更多地以自主发展统领幼儿园的课程。为了更好地配合学前教育,芬兰在2000年时起草了核心课程。其重点不是把知识编排成科目让幼儿通过上课来学习,而是重在启发、探索,引导幼儿从游戏和大自然中,通过绘画、语言、阅读、观察进行学习。
例如,在学习艺术与绘画时,芬兰教师喜欢鼓励孩子直接表达与抒发情感,却不会为了让孩子的作品符合成人的审美而过多干预,更不会为了让作品“看上去很美”,不惜手把手地让孩子在作品上添上五彩亮丽的颜色。这种表达自我与“看上去很美”的差异,既凸显出教育观念的差异,更凸显出孩子是否拥有自主发展权的差异。这背后,可能就存在对孩子、教师是否信任的差异问题,而这种信任的差异,决定着我们是否敢于解放教师,又如何解放教师,进而才能谈得上如何让孩子拥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在芬兰,家长送孩子入园的目的是为了让他们更好地玩耍、学习、交朋友,尽管绝大多数的芬兰家长会把孩子放在托儿所,但他们考虑更多的不是因为自己工作才选择让托儿所帮忙照看,而是希望孩子在幼儿园中能够玩得更尽兴、快乐,能够拥有更多动手与独立的机会,锻炼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独立能力。因此,芬兰的家庭基本上不会因为自己的社会等级和家庭经济情况而有意识地选择某个或某类幼儿园。
芬兰教育将自主发展作为核心课程重点的做法,其取得的成果十分显著。他们这种看似不重视孩子“学习”更在意孩子在学校中是否能够自主游戏的做法,让他们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取得让世界为之瞩目的成就。比如,在2006年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评估中,芬兰15岁孩子的科学能力是参加评估的57个国家中最强的,其识字率排在世界第二。这对我国出现的幼儿教育小学化的突出问题是一个重要的借鉴案例,从侧面说明我国现在很多超前识字、过分注重强化训练的现象,既不可取,也没必要。
锤子、锯子、钳子里寻求生存教育
芬兰的孩子从1岁多起就开始被送到幼儿园,而且幼儿园中提供许多可供孩子学习与活动的材料,这些材料大多是用布、纸、塑料、棉花、木头等加工后的成品或半成品,并放在孩子随手可拿的地方,让他们在环境中发挥想象。幼儿园经常为孩子安排户外活动,带着锤子、钻子、锯子等去树林中爬树、滑坡、搬石头、捉虫子等。而且,幼儿园在分班时,往往不是按照平行年龄段进行分班的,会有意识地让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在一起生活,希望能够发挥不同年龄段的教育作用,培养孩子的主动性、自主性以及团结协作的能力。
不管是幼儿园还是中小学,它们都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教育内容,培养孩子的生存能力。一位小学教师向我们介绍说,在学校开学的第一个星期中,学生一般不会在教室,而是会跟着教师到处“游逛”,了解如何找到警察局、买东西、停车等最基本也是最需要的生活、生存能力。不仅如此,学校还会安排体现学会生存这一理念的课表,而且体育、纺织、木工、铁工这些生存类的课程加起来的总学时甚至会超过生物、物理、化学、技术等课程的总学时。在芬兰的一所小学参观时,我们发现当地三年级的孩子正在上木工课,他们必须根据学校提供的材料做一个完整的木盒子。在操作台上的材料有:锯好的木料、胶水、钉子、锤子,孩子可以根据提供的材料自己做木盒子。让我们惊讶的是,女孩子也一手扶着钉子,一手拿着锤子,像模像样地敲打着木盒的衔接处,看不出一点儿娇气。在教室的墙角,有三个巨大的不锈钢柜子,教师打开柜子门时,我们都惊呆了,里面摆满学校提供的各种工具,感觉就像是进了一家小型加工厂。
家政活动练就的生活教育
北欧教育一直贯穿着“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适应社会,为了更好地生活”的理念。无论是芬兰、瑞典或者丹麦等国,其幼儿园、小学、中学所设置的课程都以儿童的生活为关键点,让孩子经过学校的课程学习,不仅能掌握基本的常识知识,而且学会家政、手工制作等生活中需要的生活本领和知识。
北欧学校的教育内容很丰富,根据年龄不同,孩子不但可以学到不同的基础知识,还为他们安排不同的生活技能学习。在北欧,孩子长大后从事何种工作,其工资差别相对来说较小,兴趣往往是他们择业的主导因素,所以在学校没有逼孩子整天做“学问”的教师,他们认为让孩子学会生活更重要。
在一间被设计成厨房的教室中,孩子会在这里学习做可口的食品,用洗衣机洗干净衣服,学会用微波炉做快速食品和蛋糕。在这里,他们互相协作,不管是男孩还是女孩,都穿着围裙做自己喜欢的东西。在不间断的学习中,孩子会逐渐认识各类食物与食材,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价值,当然也包括使用灶具、烘焙制作、煮饭炒菜等生活能力,认识家庭的基本经济与预算概念,包括有计划性地购买物品、处理与分类洗涤一般衣物、整理家务、进行垃圾分类处理等。这么丰富的知识能力,即使我们这些大人一般都很少能把家务做得如此精巧和经济,我们也只能一边品尝孩子亲手制作的色拉,一边感慨北欧教育的独特。
当地学校的校长介绍说,大约在八年级时,学校会组织学生去他们自己感兴趣的行业场所进行参观。例如,喜欢当厨师,可以选择技术类学校厨师专业;喜欢动手摆弄机器,可以选择机械类专业;功课一向很好,喜欢逻辑思维、理论研究的人,可以上大学。
在其他的生活教室里,我们会看到八年级学生在进行家政课的学习,男孩子在学熨烫衣服,女孩子在学缝纫。看着孩子专注地、有条不紊地做着手中的活计,我们会感慨颇深:自己的孩子很少或者根本没有做过日常家务,更不用说在学校花时间来学习这些家政活了。在中国,孩子、家长、教师眼中的孩子的世界似乎就是作业,除了做教师布置的作业,还会找许多练习来做。当问这些学校的教师“男孩子也要学缝纫吗?”“当然。”他们高兴地说,“男生也很喜欢踩缝衣机呢!而且乐在其中。”“为什么呢?”“因为缝纫机是部机器啊!”
在北欧的社会化工作中,男性、女性的工作没有太大的分工,这源于他们从幼儿园到小学、中学、大学的所有教育中从来没有性别差异这样的概念。由于其固有的教育观念,北欧社会没有“女士优先”这一说法,女人在家庭中比较强悍,操持一切。有些女性不但在家里尽领风骚,在政治舞台上也是叱咤风云,扮演重要的角色。例如,挪威、冰岛、芬兰的很多女性在国家政府部门担任重要职位,甚至占了半壁江山。而在北欧的街道上,也会有很多年轻的爸爸们推着婴儿车,拿着奶瓶,周到地喂孩子。男用洗手间里也有为婴儿换尿片的操作台,爸爸们给孩子喂奶和换尿片的动作都很娴熟。这与我国“男主外、女主内”的观念完全不一样,也和当地的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据世界经济论坛2005年对全球58个国家的调查,从经济参与、经济机会、政治授权、教育程度和健康5个方面看女性在各国的地位,排在前五名的分别是瑞典、挪威、冰岛、丹麦、芬兰。因此,有人说北欧是女人的乌托邦,男人也经常温柔地介入各项家庭事务,日常琐碎的育儿事务都难不倒他们。这和我们在三年级木工课、缝纫课上看到的是一致的。在北欧的课程中,有许多项目没有男女之别,其课程设置和实施的目的是让孩子从小明白男女平等、相互尊重的道理。
工艺与编织、家事与厨艺,一切生活与生命中最真实的事情,就在孩子亲自学习的几年时间里,点点滴滴地灌注在他们的血液和基因中,不用家长操心、代劳、干预,这些孩子也不会马马虎虎交差了事,更不会自欺欺人地由人代为动手。同时,教师会为每位学生建立学习档案,非常具体地描述他们的学习、生活过程及优劣势。而且,学生的弱势会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而强势也会让它有闪光的机会。对有些较为调皮的学生,教师也会集体观察,集中讨论,发掘他们的闪光点,让每个孩子都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发挥特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育红小学)
(责任编辑:孙建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