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田
在街头巷尾的报亭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些花花绿绿的期刊画报,这些装帧精美价格不菲的期刊,题材多样内容丰富,广受大众的喜爱。像电影画报、时尚画报、健康画报等都拥有庞大的读者群。那什么又是画报呢?根据其形式与内容,我们一般认为,以摄影图片、绘画为手段,来传播信息和知识的直观图像的期刊。我国最早的画报是创刊于清光绪三年(1877)的《寰瀛画报》,它随晚清时期的西学东渐而来,这是我国第一次出现图文并茂的报刊。上个世纪20年代,上海出版了一批用铜版印刷并配有大量新闻图片的摄影画报,如《申报·图画周刊》《上海画报》《良友》《电影画报》等,这批印刷精良、装帧上乘、内容丰富的画报,很快就风靡了整个上海滩,以销售量的绝对优势成为了报界新宠,而这种“有图有真像”的画报形式,也在全国掀起了一场风潮。除上海外,北京、天津也纷纷效仿,北京报界出版了《世界画报》《北晨画刊》《长城画刊》《国剧画报》《戏剧报》《立言画刊》《北京画报》《春明画报》等;天津报界出版的《天津画报》《风月画报》《北洋画报》等等都成为当时的畅销刊物。
工作上的便利条件,让我接触到不少民国时期的老画报。这些年龄近百的期刊,虽然布满灰尘但内容却是异常的精彩,时事政治、文化艺术、戏曲影视、服饰美容、科普新知、体坛快讯、风俗轶事等等亦如我们现在的生活。然而记忆中的民国是一个战争不断贫穷落后的时代,随着我对老画报的深度阅读,我的观点被一点点改变了。时局的动荡生活的艰辛,都不曾改变人们对美的追求、对爱渴望和对新生活的向往。同样,生活也赋予了他们多姿多彩的权利,这些都被老画报如实地记录下来。
衣、食、住、行,无论在哪个时代,都是人们对生活的最基本需求,尤其是对“衣”的需求,一个人穿着美观大方,不仅代表了个人的精神面貌,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的精神面貌。提起民国的服装,人们想到的就是男人的长袍马褂和女人的旗袍,这种千篇一律的服装形式好像跟随了整个民国时代。然而当我看过民国时期的老画报后,我对那时候人们的穿着打扮有了全新的认识,虽然袍褂、旗袍仍是民国服装的主打范儿,但西装、洋装、套裙、学生装、运动装甚至晚礼服、泳装、皮草也都频频出现在人们身上。尤其是画报封面女郎的穿着打扮,即使在今天也一点都不过时,像《良友》封面女郎的穿着,就是当时上海摩登小姐们模仿的范本,精致的妆容、合体的服装,让女性看起来更加妩媚动人。不少画报还定期向读者介绍欧美、日本等国的新款女装,像鱼尾裙、纱裙、蕾丝睡袍、拖尾婚纱、灯笼裤、高腰裙、蝙蝠衫、罗马鞋等这些服饰,早在二三十年代就已经开始普及流行了。除了服装,画报还对女性内衣进行介绍,对于思想保守的中国女性来说,胸部平坦曾经是美的一种标准,但随着西方先进思想的进入,中国女性对放胸与放脚的要求也越来越迫切,尤其是看到西方女性衣着“义乳”后,凸显出的曲线美,这让不少中国女性放胆穿起这种新型内衣来。当时的电影明星阮玲玉就是穿着“义乳”最早的一代中国新女性,挺拔圆润的胸部与旗袍完美结合,就连女性们看后也都羡慕不已。加之画报上的大肆宣传,这种内衣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了。要说画报中出现最多的女装,那当然还是我们民族服装——旗袍,但这种旗袍已经不再是以前妇女所穿的那种宽松肥大筒式的长袖旗袍。为了突显女性的曲线美,改良后的旗袍将圆领改为小立领,使女子丰润的颈部看起来更加优美。其次将旗袍的长袖改为无袖,露出女性洁白柔嫩的手臂。为了使女性的腰和腿显得纤细、修长,还对旗袍的长度与腰部进行了改造,将旗袍的长度由脚踝缩短至膝下,腰身也随之变窄。不少女性为了显示线条美,竟然将旗袍的腰身改得更为紧缩,甚至要吸着气才能扣上纽扣。民国时期的男装虽然没有女装的款式那么多样,但男人们也不总是一成不变的袍褂,像中山装就是一款流行在民国时期的男装,国民政府甚至将其规定为正式礼服之一。除此以外,还有西装、礼服、夹克、大衣等。不少画报也定期对男装发展潮流进行报道,《北洋画报》就是其中之一。民国二十三年(1934)5月10日出版的《北洋画报》中就介绍了一款类似于POPL衫的运动T-shirt,这种紧身带领的男装,可能是中国人头一次看到,因此报社还特意配文说明:“欧西体育会场中之正式服装男装,(此衫)短袖紧身带领带极似中国女装。”画报除了对男女正装的介绍外,还对各种配饰进行了介绍,像男人的领带、皮鞋,女人的帽子、丝袜、高跟鞋等。人们在关注着装后,又开始要求起自身美来,为此画报又刊登了西方当时最流行的发样,无论是长发、短发还是烫发,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仪的发样。头发解决后,“面子”又成了人们最关注的头等大事,于是各种品牌的香皂、牙膏、香水、蜜粉、胭脂、头油、美容液、面霜纷纷在画报上做起广告宣传来,像双妹雪花膏、雅霜、司丹康美发霜都是当时知名的品牌。
画报还运用了当时最先进的摄影技术,向读者介绍世界各国的风土人情、新奇事件及名胜古迹,清晰的图片和生动的文字,令读者爱不释手,尤其是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摄影图片,不仅开阔了读者的眼界,而且还为后人留下了珍贵的图文记录。像《良友》画报就曾介绍过:埃及法老图坦卡门的人形棺及黄金面具;荷兰的奶酪城——阿尔克玛(Alkmaar);非洲唯一的王国——阿比西尼亚;最小的共和国——圣马力诺;欧洲的避暑场所——瑞士;太平洋上的夏威夷群岛;中国古民族——禹王苗裔的西羌族、西藏的廓洛克族、吐蕃族、西戎族等。这其中介绍的“阿比西尼亚王国”,其实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埃塞俄比亚,因1974年的一次军事政变,阿比西尼亚王国结束了古老的君主制度,国家名也改为今称。正因为有了这样的珍贵记录,才让我们了解了更多的过去。
同样作为北方大型画报的《北洋画报》也介绍过不少新奇事件:北平奇人“一撮毛”、津门奇人丁伯钰、西方的愚人节、上海最高的建筑、印度少女、巴厘岛舞女、波斯古国石刻等。除此以外,画报还对科学知识的普及特别重视,像牙刷的制造、飞机的生产、邮件的投递、衣服的制作、无线电的妙用、珍珠的采集等都有详细的介绍。民国二十三年(1934)3月17日的《北洋画报》中刊登了一篇《人猿之祖》的文章非常有意思,文章中写道:“英国卓治·柯劳克教授在柏尼欧(Borneo,作者按,现位于东南亚称婆罗洲岛)森林发现一种猴,身体之小如鼠,头圆,眼与耳均特别大,足似袋鼠,掌与指之形状,介于人猿之间,尾有短绒。虽不常憩止于树上,然在树枝上跳跃,则甚迅速。其产生小猴,眠时则踞于母之头部……柯劳克又谓:此种猴属于哺乳动物中之灵长类,为猴、人猿、人类之远祖,凡上举三者,莫不均由此种猴类进化之而来,但经千年尚能保持本来面目,实为世界奇迹云!”因文章配图,所以我们一眼就认出这个“人猿之祖”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眼镜猴。此猴是否真的千年面目未改,我们先不讨论,但这篇文章确实向当时的读者介绍了一种前所未见的新奇物种。其后《北洋画报》又刊登了一篇《兔与鸡》的文章,不仅介绍了安哥拉兔与来亨鸡的饲养方法,还举例说明它们的经济价值,报社编辑借此文章向读者提出了致富新思路。中国作为农业大国,深受蝗害之苦,为此《北洋画报》还特意介绍了德国灭蝗新法。诸如此类的科技文章,画报时有刊登,这些科技新知与世界珍闻为人们“开眼看世界”开启了新的窗口。
(编辑·韩旭)
hanxu716@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