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袁媛 潘迎丽
摘 要:本文通过在学生中调研以及课堂上实施案例教学的分析,提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创新教材,实行案例式教学,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以此引导学生内在的德行体验。
关键词:创新教材;案例教学
在教学中创新教材体系和教学方法,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和吸引力,增加大学生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喜爱程度,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上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了使教学贴近社会实际、贴近大学生思想实际,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创新教材,实行案例式教学,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主体意识,不仅帮助学生了解法律知识,培养良好道德修养,而且还能注重引导学生知行一致,完善人格。
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改实施过程中有许多问题需要进行深入的讨论。本文提出其中值得密切关注的两个问题讨论。
一、创新教材,恰当处理教材体系与教学体系的关系
改革教材是基础。教材是是课程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改革首要是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人才培养应“树立全面发展观念,努力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树立人人成才观念,面向全体学生,促进学生成长成才”,“把促进学生成长成才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促使其成长成才,就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根本任务。西安培华学院使用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材《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之路》根据大学生实际发展,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将大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问题与原《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的内容整合,创新性地整编了教材,注重案例分析,形成了从案例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新的逻辑框架。教材中采用大量案例说明问题,对大学生成长、成才、成功等问题的定位更加突出。从学生使用情况调查来看,85.6%的学生喜欢教材中的案例,70.3%学生认为案例对自己有影响。教材案例大部分来源于真实的大学生生活,密切联系大学生所思所想,有针对性的提出并解答大学生关心的问题,在文字的表现形式上,力求新颖且含义深刻,加强了教材的可读性。
教材不仅要受学生喜爱,更重要的是在学科角度加以认定。在此基础上,怎样实现教学内容从教材体系转化为学生的思想认识,教师起着“桥梁”作用。教学体系中,教师采用的教学模式关系到教材能否发挥作用,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二、案例教学,增强学生课堂主体意识,强调教学感染力和实效性
(一)多重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手段。教师讲,学生听是一种传统的的教学方式,在知识的传授上有一定优越性。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更讲求学生内在的德行体验,采用体验互动式教学,将案例、实践与知识的讲授融为一体,提倡学生针对所学内容展开讨论和辩论,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思考,使学生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理解理论。互动体验式教学的应用,提升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在日常生活中碰到各种问题时,学生更易用理论来自己解决问题,增强了学生的自身心理素质。
在讲授立志篇时,教师让学生回忆自己的学习生涯,谈一谈立志对自己的作用,为理想而奋斗的日子让许多同学感觉充实,学生有话可说。同时,同学们可以将自己身边同学以及朋友、亲戚为理想而奋斗的例子与大家分享,然后教师和学生一起把立志与成功的关系提炼出来。这样学生的经历,身边的事例,就会引发学生自己的思考,人应该有理想,并为理想而奋斗才是充实的人生,学生通过讨论,提高了精神境界。教师用这种方式,加强师生互动,增强了教学的实效性。
(二)案例分析的教学方法。在教学时,教师举出实例.对实例,可以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或者个人分析,教师引导,使其对要理解的知识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在讲授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这部分内容时,我选取了两个对比案例,一个是“两弹”元勋邓稼先,播放了《我是演说家》冠军梁植的《讲述偶像邓稼先》的感人视频,邓稼先在拿到美国博士学位之后的第九天,回到1950年一穷二白的中国。34岁,投身祖国核弹事业,他让中国在核弹领域拔地而起,提高了中国的话语权。反面案例是安徽省原副省长倪发科因受贿罪和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被山東东营中院判处有期徒刑17年。倪发科收受的玉石,经鉴定有上千万元。法院对其判决后,倪发科在剖析犯罪原因时说:“多年来,我没有学会抽烟、喝酒、打牌、玩麻将,但我偏偏痴迷上了玉石玉器,让疯狂的石头,把我绊倒,摔下万丈的深渊。”“法律是无情的,我悔之已晚。”此案例用课件展示加上语言描述。两个案例,一个为了祖国和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个为了自己贪图享乐、锒铛入狱,案例的对比,让学生来思考人生的意义?然后教师归纳总结:人生价值包含社会价值和自我价值,社会价值是自我价值实现的基础,社会价值是人生价值评判的根本标准。像邓稼先一样的模范人物,他们才是我们“民族的脊梁”。他们实现了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通过对比,树立模范人物,弘扬社会正气,这样的方法使学生增强了现实感,通过案例分析来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
(三)预设和生成的教学安排。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是教师授课的依据,然而教学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可能随时出现问题,社会新情况也层出不穷,教师要根据情况调整教学计划,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情感中出现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师经过适当处理后,可以作为案例,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上进行分析教学。这样的案例,取之于学生,在教学上更有针对性。也易引发学生关心和思考。在案例教学过程,老师和学生共同书写教学文本,这种师生互动的生成性资源,可以丰富教学内容,利于教学安排的创新。
实践证明,分析研究典型事例,应用到《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中,可以增强教学效果,使学生受到更真实的教育,也易于被学生所接受。案例式教学增强了教育对象的现实感、实践感,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勤于思考,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深化对抽象理论知识的理解。
参考文献:
[1] 祖嘉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学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
[2] 张建南.思政课用体验式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思想素质的提高[J].珠海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