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学琴
(湖南理工学院,湖南 岳阳 414006)
在我国有未成年人的家庭中,大多是正常结构的家庭,所谓正常结构的家庭是指父母与未成年子女生活在一起,父母有能力也有时间承担未成年子女的生活及教育责任的家庭,也称核心家庭。而与正常结构的家庭相对的则是特殊结构家庭(简称特殊家庭),包括: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服刑或劳改的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父母分居家庭、抱养子女家庭、父母出国或外出打工无暇照管而随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生活的留守儿童家庭,或以上几种现象并存的家庭等,这类家庭往往面临家庭成员不齐、家庭结构不完整,很可能导致家庭功能不全等问题。农村社区是以农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规模较小、结构比较简单的社区。农村社区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如何优化社区环境对特殊家庭儿童开展心理辅导工作,如何构建系统完整的农村社区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是当前农村社区面临的新任务。
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是指以农村社区为单位,成立专门的组织机构,有相应的工作队伍,根据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发展特点,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技巧,结合学校、家庭及社会资源,开展对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及心理危机干预的工作系统。通过这一心理援助体系,帮助那些特殊家庭的儿童更好地面对因家庭变故而带来的伤害,调整他们的心态,使其尽快达到平衡,并使特殊家庭儿童充分感受到社会的关爱,从小形成关爱社会、感恩社会的心理导向,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这是当前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和谐的家庭环境、健全的家庭结构和功能对子女的心理健康发展有极为重要作用。在农村,由于有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他们的未成年子女成了留守儿童,根据全国妇联专题报告统计显示,目前全国共有5800多万留守儿童,这些数量众多的留守儿童加上那些因父母离异、父母一方死亡、服刑或劳改等缺损型家庭儿童构成了一种特殊的群体,这些特殊家庭的儿童在心理上形成了一种弱势群体,很容易导致心理问题的产生。如果不对其进行有效的心理援助,就容易出现自卑、逆反、猜疑、恐惧等不良心理,也易导致网络上隐、他向攻击行为、自杀等严重心理障碍。
农村特殊家庭儿童成长社会环境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家庭、学校和所在的农村社区及由此带来的社会大众传媒。
儿童心理健康发展有赖于其生长的社会环境,健康的社会环境有利于个体社会化的积极实现。而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因受其特殊家庭环境的制约,他们的社会化过程的实现需要得到更多的社会的支持与关爱,以弥补其家庭环境的缺陷。大多数农村特殊家庭的家长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教育意识淡薄,且许多临时监护人一般为老年人,缺乏基本的教育能力,家长(或临时家长)认为他们只要管好孩子的吃穿即可,至于教育问题,那就交给学校了,他们在儿童心理成长过程中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很小,家庭教育的缺失已经成为当前农村特殊家庭儿童环境的典型特征;另外,农村学校因地理环境、师资等条件的制约,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很难经常性地对特殊家庭儿童开展家校共育,也几乎不与社区沟通,这就使原本应该发挥有机作用的教育整体被割裂,教育力量被削弱,致使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健康成长变得艰难。农村社区构建儿童心理防护体系,就是采取相应的教育措施,为儿童开辟学校、家庭以外的广阔空间,拓宽他们的认识视野、交往范围,并搭建学校、家庭联系的纽带,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推进其社会化进程。
农村特殊家庭儿童需要社会更多的关爱和帮助,农村社区因贴近儿童生活,有更多的接触儿童的机会,便于及时帮助他们;同时,农村社区与这些特殊家庭儿童的监护人较熟悉,可以给他们提供实际指导与帮助;社区也可主动地与学校保持密切联系,与学校沟通儿童在校内外的表现,这些举措都有利于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的主体作用,充分体现全员关爱、全方位关注儿童的教育理念。
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以农村社区为主导,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维护儿童心理健康的社会支持系统是改善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成长环境,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其具体策略包括构建组织管理体系、业务工作体系、危机预防与干预体系、协同体系等。
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管理机构,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人员落实、经费落实、任务落实,统一协调社区各方支持因素和力量,以保障机构正常运转。
对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一直以来在大部分农村社区都处于无人管理、无人过问的状况,致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单亲儿童等由于得不到及时帮助,而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从县政府到乡镇政府的各级领导,要高度重视农村社区对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方面的工作,充分认识到,在新形势下,构建一个有职有权有位有为的能统筹、协调社区内各种影响因素的儿童管理组织机构是创建文明和谐的农村社区的重要条件,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
这一机构要有效地开展工作必需配备专兼职工作人员,是否有相对稳定的工作队伍是该项工作能否开展的关键;还要建立相关的工作制度,将对农村特殊家庭儿童的心理援助工作作为一种常规性工作做;这项工作也离不开乡镇给予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而经费投入是该项工作能否长效开展的重要保证;同时,乡镇政府要及时给予监管,避免虎头蛇尾,这为儿童心理援助体系长效开展提供保障。
在农村社区创建了儿童管理组织机构,也有了工作队伍,还有了一定经费,其日常工作可以着重从以下方面开展。
第一,面向农村儿童(特别是特殊家庭儿童)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工作,儿童可能不会主动咨询,工作人员要主动发现问题,动态观察儿童的心理状况,主动找儿童谈心,将儿童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阶段。同时要主动与家长和监护人沟通,了解儿童心理问题产生的根源,帮助家长和监护人提高教育水平,改进教养方式。
第二,开展农村社区健康的文娱活动,一些农村,由于缺乏必要的文体设施,儿童课余没有地方去,尤其是特殊家庭儿童在监管乏力的情况下,会到社会上以营利为目的的网吧、游戏室、歌舞厅、影视厅等地玩耍。为此,农村社区可通过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规范好各类娱乐设施,如游戏室,歌舞厅等,建立一些有专人监管的儿童阅览室、社区图书馆、资料室、网络、影视厅等,不定期开展健康的文体活动,促进儿童心理成长。
第三,落实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援助的社区环境管理系统,创建一些儿童及家长的活动中心。在农村社区创建诸如儿童之家、家长学校、居民之家等儿童与家长的活动场地,吸引儿童及家长课余或业余到这些场所活动。同时要加强对社区周边不良环境的改造,管理好各种对青少年有较大影响的社区场所,发现有对儿童身心健康有不良影响的娱乐场所应责令其整改,净化儿童生活环境。
农村社区应将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作为一种常规性工作做,构建农村社区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危机的预防与干预机制,社区的儿童管理组织机构应安排专人管理这项工作,建立特殊家庭儿童心理预警及应急系统,对特殊家庭儿童不定期进行评估,对有重大生活事件的个体应重点关注,发现儿童有心理危机应及时干预并追踪,同时应与家长或监护人保持密切联系共同化解儿童心理危机。
农村社区在儿童心理成长中对各方力量的协调作用不容忽视,它不仅可通过加强农村乡镇文化建设,为农村儿童的心理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从而促进儿童心理健康成长;而且社区可以通过举办监护人学习培训班,提高他们的素质,使其真正担负起监护人的职责,更好地完成对特殊家庭儿童的监护工作,还可通过创办家长学校、家庭图书馆等向家长及监护人宣传儿童教育知识,并对一些特别困难的家庭给予更多物质与精神援助;另外,社区可通过电话或走访等方式与学校保持联系,经常了解特殊家庭儿童在校表现,与学校共同帮助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成长。
另外,农村社区的儿童管理组织机构还应执行和落实相关政策和法规,要全面开发农村社区的社会性支持资源,统筹协调各方面的力量推进农村社区儿童管理机构的蓬勃发展。
总之,提高农村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家庭、学校共同进行。农村社区儿童管理机构通过建立校内外心理健康教育一体化网络,形成学校、家庭、社会相互联系的立体教育模式,全方位共同为农村特殊家庭儿童心理健康成长提供服务。
[1]周宗奎,孙晓军,范翠英.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问题与对策[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2]元焕芳.国外社区教育的成功模式及对我国农村社区教育的启示[J].农村经济与科技,2011,(7).
[3]杨智.近十年我国农村社区教育模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河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12(9).
[4]孙健.我国农村社区教育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