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教师成长之路

2015-07-01 02:46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反思性教育教师

李 茹

(平舆县教师进修学校,河南 平舆 463400)

教学反思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自己或他人的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策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加以回顾、思考、分析和评价,从而发现和解决教学中的问题,改进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种批判性思维活动。反思作为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被认为是取得实际教学效果并使教师教学参与更主动、更积极的一种手段。近年来,反思性教学被大量用来作为教师教育、课程开发、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式,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个体成长的重要方式,对教师专业成长具有重要作用。

一、反思理论的沿革

反思理论起源于杜威,作为20世纪早期教育思想家,他是第一个把教师看做“反思性实践性实践者”,他在《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指出“反思是思维的一种形式,是个体在头脑中对问题进行反复、严肃、执著地沉思”,并进一步解释为“对于任何信念或假设,按其依据的基础和进一步推导出的结论,对其进行主动持久和周密思考”,“它使我们从单纯冲动和一成不变的运行中解脱出来”。他认为反思由三种态度构成,即虚心、责任心和全心全意。美国学者萧恩①(D.A.Schon)认为:“促使从业者(包括教师)专业能力提高并非是外来研究性理论,而是从业者对自己的实践行为及内隐其中的知识、观念进行有意识思考,并把这种思考结果回馈于行动之中,使之得以改善。这种思考可以发生在行动之中、行动之后和未来行动之前,即为行动而思考。”他把“教学反思行为”描述为教师在自己的教学经验中学习的过程,1987年专门发表了《指导反思性教师》一书,主张理论与实践互动,提倡“对行动的反思”,认为教师应是“反思性的实践者”②,至此“教学反思”成为教育教学研究领域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国内对反思的研究开始于上世纪90年代,著名学者熊川武总结国外关于反思性教学的研究,将反思性教学定义为“教学主体借助行动研究,不断探究与解决自身和教学目的,以及教学工具等方面的问题,将‘学会教学’与‘学会学习’结合起来,努力提升教学实践的合理性,使自己成为学者型教师的过程”③。申继亮、辛涛提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概念,即教师为了保证教学成功、实现预期教学目标,而在教学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对其进行积极主动地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④。张立昌提出教师自我实践反思的概念,即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批判地考察自我的主体行为表现及行为依据,通过回顾、诊断、自我监控等方式,或给予肯定、支持与强化,或给予否定、思索与修正,从而不断提高其教学效能的过程⑤。这些反思理论表明:反思性教学反映了人类对教学实践合理性的不断追求,是现阶段培养学者型教师加速教学专业化的有效形式,也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新尝试,是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不断提高专业能力的过程。

二、反思理论的理解

反思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反思使教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可以通过教师反思性实践找回自我,增强自信心。打破服从外部“权威”,听从别人指挥的桎梏,从而获得自己行动的议程、归宿,加深对教学活动规律的认识,选择更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教学实践的实效性,不断更新教学观念,提升教学能力,提高教学水平,实现教学上的飞跃发展。因此,反思使教师对教学生活产生一种责任感,铸就积极向上、勇于探索的心态。

(二)反思改变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提升思维深度和品质,促进教学创新。教师的习惯性思维是在长期教学过程中形成的,以观念方式沉淀在教师头脑中,支配着教师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和学生对教师有更高更新的要求,即教师应该从 “经验型教师”、“工具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研究型教师”转变,而研究型教师的特点就是善于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只有教学研究和教学反思能成就“研究型教师”。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并进行分析研究,改变自己的惯性思维,不断向自己提出新挑战,不断创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三)反思是充分挖掘自己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

教师通过自觉反思,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义务,把个人专业发展与教育终极目标联系在一起,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形成爱岗敬业、虚心好学、追求完美等优良职业品质。所以反思是连接教师自身经验和教学行为的桥梁,是专业发展资源的主要方式,因而是教师自身发展的重要资源和条件。

(四)反思有助于教师实现由经验型教师向反思型教师的转换。反思可以促使教师成为审视和分析自身教育观念及教学实践的观察者和批判者。反思型教师必须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既关注教学过程,又关注教学结果,对自己的教学活动对学生的影响进行积极反思;关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事件和体验,及时对这些经历和感悟予以解释、分析和研究,并且不迷信权威、不盲从他人、不固守传统观念和经验,以审慎的态度质疑、分析和评判教育教学理念及实践中的各种不合理因素。

三、教学反思的方式

(一)反思日记(或教后记)。教师在一天工作结束后记一下教学体会,总结当日课堂教学的成功之处和不足,并对其进行分析。日记(或后记)“帮助你对自己作为教师的情感和认知节律形成洞察力”。教师之间还可以合作,互相交流教学日记,学习别人解决问题的方式,并从中受到启发。反思日记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课后思”,也可以是“周后思”,还可以是“月后思”、“期中思”、“期末思”等。

(二)听课。听课是一种比较常用的反思策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通过听课,教师之间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年轻教师要多听年长教师的课,吸取上课的一些宝贵经验,包括课堂管理、教学方法等。资深或者年纪大一点的教师应放下架子,主动听年轻教师的课,并将此与自己的教学比较,通过这种反思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反思型教师还应主动邀请别的教师听自己的课,让他人评估自己的课堂教学,课后互相交流,反思一些教学细节,探讨改进措施。

(三)学生反馈。学生反馈策略指教师应定期从学生那里取得反馈信息,从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学生的反馈是多样化的,有对教师上课的看法,有自己的学习总结,还有向教师倾诉自己的不悦,征求建议等。教师可根据这些信息,反观自身的教育教学,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有的放矢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当然,教师要从学生那里得到如实的反馈,平时必须与学生坦诚相待,互相尊重,创造民主融洽的教学环境。

(四)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教师要实现反思意识觉醒、反思能力增强,系统的教学理论学习是必要的。在教学中,我们难以想象一个缺乏教育心理学理论知识的教师在语言知识传授中灌注情感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一旦上升到一定高度,就会对实践具有积极的指导作用。教学理论的学习可以开阔教师的视野,提高教师的反思力,并指导具体的教学实践。反之,教学实践可以检验理论的正确与否。当教师发现教学实践与理论不相符时,应先反思自己教学中是否存在不合理因素,若确信无误,可对理论产生怀疑,并向理论的提出者挑战,共同探讨,这样教师才真正算得上是“学者型教师”。

四、教师反思的途径

反思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要反思首先要发现问题,找出整改措施,增强自信,完善自我,形成理念。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产生反思,也就是反思的视角。

(—)自我反思。回顾自己作为学生时最深有感受的一些事情、感受、人物,站在当事者的角度反视自己,将自己过去和现在的学习经历作为一面“镜子”,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学生的感受和情绪、思维和行动,验证自己的教学行为。

(二)榜样反思。学生喜欢和不喜欢的教师会成为一生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教师要在不知不觉中观察他人的良好言行,从同学、同事、领导身上有选择地借鉴优良的思想和作风,并付诸实施,从而形成自己的理念和教学风格。

(三)回顾反思。教师应对自己的教学过程、理念、行为进行审视、反思。抓住关键事件、采取写自传、札记、日记等形式回顾自己的教学方式和效果并反思。

(四)观察反思。学生时刻用眼睛和心灵观察、思考教师的言行。学生的行为、思维状态、学习成绩及期待都会反映每位教师的教学状况。“学”反映“教”,从“学”的角度看问题,关注学生的需要、发展状况及能力和素质,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采取让学生建立学习档案、学日记、问卷调查、师生座谈等手段进行反思。

(五)研讨反思。邀请同事、专家观摩自己的教学行为并与之交流探讨,从而获取成功经验,也可采用他们的新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这是教师间共同学习、合作学习、共同发展的有效手段。

(六)阅献反思。通过阅读相应的文献找一些理念和见解,接受新的信息、观点和模式研究自己反思自我。

(七)反馈反思。学生家长最关心孩子的发展,他们的观察、了解、思考是教师力所不能及的。教师应采取用家长的眼光观察理解学生或召开家长会、致家长的一封信等方式,倾听家长对自己教学的反馈意见,这是教师反思的重要手段。

五、营造教师反思的氛围

校本培训是教师教育的一种有效模式,是对教师培训的一种新要求。立足于本职、本岗、本校教师实际,依学校最基本教育教学实践领域为阵地,促进教师专业性、综合性、经验性发展,应将教师个人提高、学校目标实现和社会服务有机统一起来,这是开展校本培训的归宿。教师个人的发展是校本培训的立足点。教师真正成为反思性实践者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每一位教师管理者不妨借鉴舍恩的“教师—反思者”培训模式作为校本培训、提高教师素质的重要途径。走教师“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共同提高”之路,是全面提高教师素质的最佳手段。

教师管理者在推广和实践中应注意以下方面:

(一)营造相互信任的氛围。开展反思活动,教师必然公开揭示自己的错误、困境、遭受的挫折,把握不好易使教师感到消极。应采取正确引导、积极鼓动、勇于揭短、相互信任、帮助改正等方式营造良好气氛。

(二)教育教学管理者的示范带动。为使教师深处学校之中,相信公开自己的失误免遭不公平待遇,关键是学校管理者的示范带头作用。国外研究表明:在教师中培养反思精神,管理者应先公开自己的错误比其他任何因素更重要。

(三)学校建立反思激励机制。把反思当做一种职业行为,当做评价教师的重要内容,作为晋升和聘任的标准之一。

(四)建立反思会议制度。每学期开展两三次反思会议,并形成制度,逐步培养教师的反思精神。

综述,通过“反思——教师实践者”校本培训的学习和掌握,在教师中养成自我反思的习惯,培养教师的反思意识和精神,促使教师在反思中成长,在反思中提高,我国教育事业在教师反思中向前发展,教师管理者把“反思——教师实践者”模式作为校本培训的重要内容,并通过实践与推广发挥它的社会效应。

注释:

①约翰·杜威,著.姜文闵,译.我们怎样思维·经验与教育.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②唐纳德·萧恩.反思性实践者,1983.

③熊川武.反思性教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④申继亮,辛涛.论教师教学的监控能力.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1).

⑤张立昌.自我实践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教育实践与研究,2001(7).

猜你喜欢
反思性教育教师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