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谈英汉语言心理习惯差异

2015-07-01 02:46李碧艳马军校
文教资料 2015年8期
关键词:英汉汉语言语篇

李碧艳 马军校

(延安大学 外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略谈英汉语言心理习惯差异

李碧艳 马军校

(延安大学 外语学院,陕西 延安 716000)

处于不同环境和文化之中的人们有着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作为表达人类思想和情感的工具,语言展现了不同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本文试图从英汉语言心理习惯差异视角观察具体表现,并揭示隐藏的文化心理因素。

英汉语言 思维方式 心理习惯 差异

1.引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交际的一种最重要工具,最能真实地表现出人类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的特点。中西方处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各自发展历史轨迹并不一致,由此形成状态、背景各异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风俗习惯、价值观念,这些因素导致英汉民族思维方式不同;而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的差异,必然体现在语言表达方式的不同上。本文试从英汉语言心理习惯差异视角观察其具体表现,并揭示其后隐藏的文化心理因素。

2.英汉语言心理习惯差异的具体表现及其原因

英汉语言心理习惯差异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层面: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及语篇层面。每个层面都凸显出英汉语言在表达思想方面各自独到的特点,而这些独特性背后隐藏着引起英汉语言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差异的种种因素。

2.1 词汇层面

由于英汉两种语言民族心理、思维方式的差异,导致文化信息传递的差异。这种差异表现在词汇层面,就是英汉联想意义的不同,以及由此赋予的感情色彩的不同。例如,狗在英语民族和汉语人心中的印象是截然不同的。在西方人眼中,狗是人类忠实的朋友,并视之为宠物。由一些词语如“lucky dog”(幸运儿)、“a big dog”(大人物)、“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可以看出这一点,一般带有褒义。而在中国人眼中,对狗贬多褒少,有用但不可爱,从一些词语如“狗仗人势”、“走狗”、“丧家狗”等中可以反映出来。再如,中国人历来对龙很崇拜,因为龙是高贵、神圣、吉祥的象征,反映在词汇方面,有“龙的传人”、“龙凤吉祥”、“望子成龙”,等等。但是在西方文化中,龙却是一种能喷烟吐火的可怕的、凶残的怪兽,象征着邪恶,认为应予以消灭。

2.2 句子层面

英汉语言心理习惯差异在句子层面主要从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汉句子重心不一等方面呈现出来。

英语和汉语的一个显著差异是形合与意合。所谓形合,就是句中的词语形式或分句之间用语言形式手段链接起来,表达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形合法注重显性接应,注重句子结构完整,注重以形显义,其连接词或分句的语言形式手段主要包括一些关系词、连接词介词等。所谓意合,指词语或分句之间不用形式手段连接,句中的语法意义和逻辑关系通过词语或分句的含义表达。意合法注重隐性连贯,注意逻辑事理的顺序,注重功能意义,重在以形统形,其语义主要通过词序或逻辑纽带间接地表现出来。请看下列语句:

例1:Mr.Kenndy apparently was hit by the first of what witness believed were three shots.

此句相应的汉语表达是 “据目击者称,凶手共开了三枪,肯尼迪显然是被第一枪击中的”。

例2: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这句汉语相应的英语表达是 “we will not attack unless we are attacked.”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重形合的英语句子结构严谨、关系明确、语义清晰,重意合的汉语较松散,但语序流畅、语义简单明了。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文化属于人文文化,在心理习惯方面,中国人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发达,所以注重意念。西方文化属于科学文化,西方人理性思维发达,具有严密的逻辑性与科学性,反映在语言上注重形式。

英语重物称和汉语重人称主要表现在如何使用主语方面。重物称的英语用抽象名词即无生命的事物名称或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而重人称的汉语常用人称作主语。请看以下例句:

例1:A fresh idea occurred to him.

以上对应的汉语是“他想到了一个新主意”。

例2:How is it with the sick man?

此句对应的汉语是“那病人怎么了”?

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英语以事物名称即“抽象概念或非人称代词“it”作主语的句子换成汉语的表达习惯是人作主语。英语这种物称表达法让客观事物以客观口气呈现出来,使叙述客观、公正,结构趋于严密、紧凑,语气显得委婉、间接,而汉语这种人称表达法则使叙述显得主观、生动,语气直截了当。英汉这种表达差异是和英汉民族思维习惯紧密相关的。汉族主体思维意识强,认为“万事皆备于我”,注重“事在人为”,所以往往从自我出发叙述客观事物,常用人称表达法,当人称不言自明时,又常隐含人称或省略人称。而英语民族思维强调理性、客观,因而句子常以客观事物或抽象概念作主语。

英汉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差异在句子层面还表现为句子重心有所不同。如果一个句子里既有叙事部分又有表态部分,汉语的表达习惯往往是叙事在前、表态在后,叙事部分可以很长,表态部分一般较短。而在英语中,表态在前、叙事在后,表态部分很短,叙事部分一般较长。汉语造成句子结构重心在前,而英语则造成句子结构重心在后。例如:“There is no clear of inevitable distinction in terms equality of education offered between the institutions which are publicly or privately funded.”这句话对应的汉语表达是“在所提供的教育平等的条件方面,公立大学和私立大学之间并没有很明显或必然的区别”。

英语先表达个人感受、态度或评价,然后叙述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英语民族强调人权,主张个人至上的价值观不可分,因此,在心理习惯、思维方式上往往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重综合归纳、重含蓄,由此在表达上喜欢先陈述事情的经过,然后阐明观点和态度。

2.3 语篇层面

英汉语言心理习惯差异表现在语篇层面主要为语篇发展模式的差异。语篇发展模式实际上指语篇中的布局谋篇,主要受到人类思维模式的影响。根据一些语言学家的分类,汉语民族的思维方式属于螺旋形式,因而其语篇发展模式是一种螺旋形式的结构,即不直接论证段落主题,而是转弯抹角地从各种外围角度间接地论证主题,或者具有一定的反复性,如谈到几个问题时,谈完后面的问题后可能回过头来涉及前面已经讨论过但自己认为没有必要强调或分析清楚的问题。而英语民族的思维方式是直线型的,其语篇发展模式因而也是直线型的,即英语语篇先陈述一个中心思想,然后分点说明,或者先有说明例证,最后总结中心。请看以下两段英汉文字。

例1:Children are entitled to special consideration for two reasons:helpless and innocence.They have not yet acquired either the faculty of reason or the wisdom experience.Consequently,they are helpless(incapable of fending for themselves)and blameless(incapable of real sin).That is why we grant them special protection.In an emergency,it is our duty to save them first because they,helpless,have put their lives in our hands.And in wartime,they are supported to be protected by special immun ity because they can have threatened or offended no one.

以上英文第一句是主题句,其余各句说明第一句。

例2:《京华烟云》在实际上的贡献,是介绍中国社会于西洋人。几十本关系中国的书,不如一本地道的中国书来得有效。关于中国的书犹如从门外伸头探入中国社会,而描写中国的书却犹如请你进去,登堂入室,随你东西散步,领赏景致,叫你同中国人一起过日子,一起欢快、愤怒。此书介绍中国社会,可算是非常成功,宣传力量很大。此种宣传是间接的,书中所包含的事实是无人可否认的。(杜如斯:“关于《京华烟云》”)

以上是一个典型的汉语螺旋形信息推进的语篇模式,第一句谈《京华烟云》的贡献,第六句又绕回来谈《京华烟云》的贡献,整个段落形成一个螺旋形上升的结构。当然,现代汉语中,一方面由于受到西方语言和文化的影响,存在很多类似英语的归纳性语篇结构,另一方面传统螺旋形结构语篇仍大量存在。

3.了解英汉语言心理习惯差异的意义

从英汉语言心理习惯差异视角观察英汉两种语言,可以使语言学习者和运用者了解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对在词汇、句子、语篇三个层面表现出的英汉表达习惯差异有所了解和掌握,可进一步使语言学习者和运用者按照英汉民族各自特有的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表达思想、进行交际。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掌握两种语言的特点和规律,才能有效地、地道地、准确地、成功地进行交流,全面提高使用英语的实际能力。相反,在实际语言学习和运用中,如果不了解和掌握这些差异,必然会造成用汉语思维方式组织英语词、句或篇段;或用英语思维方式组织汉语词、句或篇段。这些都会造成交际中听不懂或看不懂,甚至产生误解,最终妨碍成功交流。例如:在汉语思维模式下请求别人帮助,一般先讲情况、原因,后提出请求,这对汉语民族人来说是有礼貌的表现。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倾向于先提出请求帮助,后解释原因,这在英语文化中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如果按汉语文化思维方式向英语文化民族的人请求帮助,他们会认为你是在“兜圈子”,需听好长时间才能揣度到用意,这对讲究时间和效率的英语文化民族的人来说,会产生不满的感觉。相反,按英语民族思维方式向汉语文化民族的人请求帮助,会认为对方过于“唐突”,或者认为是没有礼貌和教养的表现,最终都可能因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的差异产生事与愿违的结局。所以,在语言学习和运用中,除了掌握语音、语法和词汇之外,了解和掌握英汉民族各自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的特点,并按照符合英汉民族各自思维方式和心理习惯特点的规律表达思想,才能完美地、成功地进行交流和交际。

4.结语

语言是人类思维的直接体现。英汉民族各自独特的心理习惯、思维方式必然导致英汉语言上的差异。这些差异小的方面可以从词汇中看出来,大的方面可以从句子和语篇层面看出来。这些差异总的来说属于英汉心理文化差异的一部分。

[1]胡文仲,高一虹.外语教学与文化[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5.

[2]王武兴.英汉语言语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3]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英汉汉语言语篇
新闻语篇中被动化的认知话语分析
国家级一流专业 汉语言文学
西南大学汉语言文献研究所简介
商务英语翻译中英汉褒贬义词的应用探讨
来华汉语言预科生学习焦虑考察
浅谈英汉习语的文化差异及翻译方法
试探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必要性及策略
英汉文化中的委婉语应用对比分析
从语篇构建与回指解决看语篇话题
语篇特征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