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旭涛
图书作者和责任编辑在技术层面是一对矛盾体,两者角色、职责各不同,作者进行创造,编辑进行再加工,两者合作的顺利与否成为一本新书能否顺利高质面世的关键。这对矛盾体的调和关键在于沟通,通过平等、诚恳、反复的沟通交流,减少分歧,互相妥协并达成共识。
在图书编辑环节,编辑与作者之间,在某些时候是对立的——一个从出版发行的技术角度出发,另一个则是写作者惯有的对自己文字、个性表达的珍爱和坚持,所以,这对矛盾体的调和,成为一本新书能否顺利面世并获成功的关键。
作为《神仙一把抓》的责任编辑,从书稿第一稿到最后定稿,我与作者之间进行了多次反复的沟通,在平等、真诚的技术探讨和交流中,达到了某种平衡和共识,并较好地解决了书稿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在《神仙一把抓》书稿的编辑过程中,我体会到了作者与责任编辑的沟通和妥协艺术。
一、编辑与作者的角色定位、职责各不相同,需通力合作
如果把一部书稿作品比作一个孩子,那么作者的角色是母亲,历经十月艰难漫长的孕育,“诞下”作品;责任编辑则更像父亲,负责操劳各项繁杂事务,以便“孩子”顺利诞生、成长。孕育一部作品,母亲(作者)自身便能完成,但要养育这个“孩子”(作品),使它顺利健康成长,培养其健全的人格,则“父亲”(编辑)的角色不可缺位。
从技术层面来看,作者进行的是创造,从无到有;责任编辑进行加工,将有变好。如果把一部书稿的出版发行当作一个项目,那么责任编辑便是这个项目的项目经理,全权负责大小事宜,既要从宏观处通盘考虑,又要从细微处具体着手,使书稿以最佳状态面世。在图书出版法则中,一般的情况是:作者做加法,充实自己的内容,尔后由书稿责任编辑做减法,梳理结构,节制篇幅。在作者和编辑做加减法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商讨、磨合、修改,书稿慢慢成型。业界常有一个说法,一名优秀的编辑,如果和作者配合得当,能使一部作品锦上添花,大放光彩。
二、针对书稿从责编和读者的角度提出具体问题
《神仙一把抓》初稿拿到手上的时候,作为责编,我的内心是忐忑不安的。通读一遍后,总体感觉不太好读。作者虽然行文生动活泼,用富含人文色彩的笔触对三十多位中国民俗文化中的神仙人物进行个性化的描摹,其中穿插一些典故、逸闻、趣事,佐以一些时代新名词及英文单词,显现出时尚的味道。但具体到书稿行文,该稿语言表达比较个性化,一些语句的叙述、表达,词语的组合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和独特的个性,对普通读者而言,读起来比较费力,不太好懂。通读初稿我得出的结论是:书稿的精彩度和吸引力是足够的,只是通俗易懂方面稍微欠缺。
考虑到这本书的题材老少咸宜,适读人群较广,对此书的读者群定位应该是通俗类的文化读物。既然是通俗类读物,就必须尽量非专业化,减少普通读者的阅读障碍,提高阅读的质感。
对书稿的读者群进行定位后,下一步便是结合初稿审阅发现的问题,以及心中的疑惑形成书面的修改意见,与作者进行沟通。
在给作者的信中,我提出修改的基本原则是:在保持原文个性和风格、追求精彩表达的同时,也尽量给读者减少阅读障碍,力求通俗易懂。本书应是一本面向普通读者,轻松、有趣又有益的读物,故事可读性、精彩论断应成为本书两大亮点,本书不乏精辟论断,但在通俗易懂方面,还需再加工,有些词语典故要加注释。
具体提出了四个方面的修改意见:
1.调整结构。将三十多篇文章的顺序做微调,尽量将精彩的篇章往前靠。此外,在序或者序之前辟一页图谱,简要介绍各路神仙图谱、各种民间传说,以及本书的依托和参考的书籍、资料出处。
2.修改序言。序是第一直接面对读者的内文,如果开篇都不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那书稿的后续精彩已无从谈起。一本书,序言的质量如何,将直接影响读者对书的第一印象、整体判断和评价,特别是自序。原序读起来比较费力,建议作一番修改,并在其中简要交代一下道家和道教的关系。
3.既保持个性化,又适当通俗化。有些长句和引用的词句,没有双引号或者断句,读来费力,建议部分加标点。此外,书稿的生僻字、词偏多,建议部分替换为相对通俗易见的词语或加注。
4.锦上添花。具体包括三个建议:一是书稿目录,目前各文的标题起得很好,但偏抽象,可以破折号或其他形式,标注各文所涉及的神仙,使读者一目了然,便于查阅;二是每个篇章的标题下,以方框或其他形式,做导读或内容简要,或简要介绍本章神仙的背景资料;三是书稿用到一些英文单词和时尚新名词,有时尚元素,建议加注,还可评点,做内容上的延伸。注释可打造为本书另一亮点和特色。
三、与作者真诚、反复沟通,互相妥协后达成共识,修改稿可读性大大提高
书面意见反馈至作者后,作者同意采纳部分修改意见,但还是保留自己的意见:他对自己的叙述表达方式较为珍爱和自信,认为是自己的特色,除非是艰涩难懂的地方可以进行修改,其他可改可不改的地方保留原文。
在这过程中,我用邮件、电话与作者做了多次沟通,就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探讨,达成了一些共识。
修订稿回到手上的时候,我有个惊喜的发现,文章的序,几乎是重新写过,也比较精彩。
在是否加注释的问题上,我们各自有自己的坚持,我坚持要加,我的观点是,不能人为地给读者制造阅读障碍。举书中一个简单的例子,书里谈及“小强”,在具体语境里,只有看过周星驰电影的读者,方能明白“小强”是指代蟑螂,但对于年龄偏大一些的读者,或许根本不知所云。
作者则觉得有添足之嫌,再者,阅读总是需要一定的张力,如果存在不懂之处,未必不可以增加阅读的兴趣。如果加注释,也有另一个难题,哪些加注,哪些不加,似乎缺乏一个相对统一的标准。后来,我做了妥协,放弃了注释。作者也做了妥协,为了便于理解,在行文上做了一些诠释性的调整,使行文更通畅易懂,比如在“小强”后加注“蟑螂”。
在书稿的结构上,考虑到原排序尚有脉络可循,且各篇之间,许多地方还互有照应,一旦拆开,文气上也欠妥,所以还是维持原来的结构和排序;在引号和长句方面,在不引起歧义的前提下,一般不加,作者认为,“标点符号,除了在课本和官方文件等标准文本上需要严格外,在所谓文艺体裁上,也当允许有风格上的保留,我还是希望能有些自己的风格”;目录上,原稿并没有神仙的名号,而文章的题目又偏抽象,在我的建议下,增加了神仙名号,方便读者阅读;导读方面,双方协商后,一致统一增做各篇章的导读以及目录导读,此项由我完成,作者修订;内容方面,由本书的策划秦颖老师提议,增加了门神和财神这两个在民间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神仙,使得书稿更具通俗意义。
四、沟通与妥协的艺术
在与作者的沟通中,我深深体会到,在处理与作者的分歧中,编辑的姿态、意见和诚意更为重要。
1.姿态平等、态度诚恳
作者与编辑应是平等地位,之间的沟通、合作应建立在平等基础之上,对方无绝对的指挥权。如果其中一方过于强势,强势者对弱势者,有高高在上的胁迫感,发言权和话语权都掌握在强势者手里,弱势者只有低头聆听的份,那样的合作很容易失衡。如果是作者过于强势,则书稿容易失控;反过来,如果编辑过于强势,则容易越俎代庖,本末倒置。
2. 提供专业的建设性意见
编辑的劳动能否得到作者的认可,主要体现在其业务水平上,而编辑业务的能力,主要就体现在对书稿的整体把握和具体细节处理上,所谓“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不断修炼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对书稿提出专业的建设性意见,编辑才能获得作者的信任和尊重。
3. 沟通中互相妥协,寻求共识
对于作者和编辑这对矛盾体,其矛盾是可以调和的,当然的要素是双方都要深谙谈判的艺术——从某种角度而言,作者与编辑之间就分歧进行的沟通,其实就是谈判。谈判是一门艺术,其实质是妥协——互相既要有所坚持,更重要的是,在非原则之外,各自又能做出一些让步。在谈判中,最重要的任务是缩小分歧,在沟通中寻求更多的共识,是编辑《神仙一把抓》这部书稿给予我的最大启示——多用诚恳的沟通来化解分歧,使书稿能以更精彩完备的面目面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