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2015-06-29 06:13葛守富
卷宗 2015年6期
关键词:教学模式

葛守富

摘 要:为适应教学改革的需要,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提出了“三阶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本文从形成背景和理论依据出发,为便于课堂教学的操作,构建了“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

关键词:教学模式;三阶段;六环节

1 形成背景

“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模式是在下列背景下形成的。

1、课堂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课堂教学采用“传授---接受”模式,这种教学模式以教为主,教师是课堂的主宰者,学生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對象,教学媒体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的工具,尽管对传统课堂教学做了一些有益改造,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局面仍然没有多大的改观。现代教育强调以学为主,注重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尤其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和学习能力等。

2、信息化教学的需要。

以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带来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深刻变革,信息化教学已是现代教育的基本特征,课堂教学必须尽快适应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变革。

3、素质教育的需要。

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即教育的主体是学生,要尊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以学生为根本。素质教育是全体发展的教育,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一位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都得到相应的发展。素质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既要尊重学生的主动精神,开发学员的潜能,培养创新意识,又注重形成健全的人格;既注重知识教育,又注重情感教育。按上述素质教育的内涵,传统教学模式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它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2 理论依据

“三阶段、六环节”课堂教学模式是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相统一的规律为主要依据设计的。

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以学为中心的学习理论。它认为学生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下,借助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信息、资料,对知识进行主动的意义建构的过程。它突出强调环境在学习中的作用,环境包含四大要素,即:“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情境”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它认为学习总是和情境相联系的,只有在真实的情境下才能使学习变得更有效。“协作”与“会话”是学习过程中人际和人机之间的交流,学生通过“协作”与“会话”共同完成学习任务;“意义建构”要靠学生自觉、主动去完成,别人无法代替。根据这一理论,教师应该是学生进行意义建构的帮助者和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提供者和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灌输对象;教学媒体是学生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工具。

2、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相统一的规律。

教师是教学目标的体现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实施者,知识技能的传递者,学生身心发展的引导者。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出发点和落脚点都在于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上,教师的一切教学活动最终都要通过学生的学来实现,教学效果、教学质量也体现在学生认识的转化和行为的变化上,所以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学生作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并不完全处于被动的受支配的地位,相反,他们具有自己的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志趣和追求,在教学活动中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学生的能动作用是学生学习取得成功的内因和动力,教学中只有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实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的辩证统一。

3 基本程序

依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能动作用相统一的规律,我们构建“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如下:

(一)第一阶段:创设情境

1、第一环节:复习铺垫。教师依据学习目标,将本堂课内容学习所需要的旧知识进行复习回顾,为使新、旧知识发生联系,由旧知识产生新知识做好铺垫。在复习过程中,教师可通过设问、提问的方式复习旧知识;也可利用多媒体技术手段创设问题情境,形象、直观地复习旧知识。

2、第二环节:情境导入。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创设丰富、多彩、生动、真实的教学情境(问题情境、背景知识情境、自然情境、社会文化情境等),这些情境可以是现实性的、探究性的、冲突性的、意境性的、示范性的,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记忆和经验,启迪学生的思维。

(二)第二阶段:探究讨论

1、第三环节:引导探究。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网上资源等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资料(包括图形、图表、动画等),并对探究的方法进行提示、引导。学生依据教师的提示、提供的信息,主动提出问题、做出假设,通过协作互动,主动探究,从而解决问题,实现知识信息的意义构建。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协作互动的机会,通过学习小组,开展合作学习;同时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和思维方法的指导,加速学生对知识的意义建构。

2、第四环节:讨论交流。在教师的组织下,学生交流探究结果,并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促进知识的意义建构。在讨论时,教师要鼓励不同意见的争论,并做出评价,通过精讲点拨,帮助学生主动建构认知结构。讨论交流要延伸到课外,发挥好“帮学小组”的作用,促进协作学习。

(三)第三阶段:巩固提高

1、第五环节:分层练习。练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为使练习具有针对性,把练习分为三个层次,即理解知识、形成技能和拓展应用。教师要利用现有资料、试题库,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从而达到巩固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目的。

2、第六环节:归纳总结。在上述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探究的问题,把学习中获得的知识、结论、方法、技巧进行归纳、总结,使新旧知识之间产生“同化”和“顺应”,形成新的知识系统,帮助学生建立新的认知结构。

以上是“三阶段、六环节”教学模式的基本程序,这一程序并不是固定不变的,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教学内容、教学对象灵活加以调整。

参考文献

[1] 张承芬.教育心理学[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0.

[2] 乌美娜.教学设计[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3] 龚玉清等.从传统教学设计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策略[J].中国军事教育,2005,(4).

猜你喜欢
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特殊教育学校在线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PBL教学模式在中西医结合妇科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三元重叠教学模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