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创造性的使用小学数学教材

2015-06-29 06:13李娜
卷宗 2015年6期
关键词:调整教材内容

李娜

新课改的基本理念是:教育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发展,要关注学生、关注过程、关注发展。要想体现这个基本理念,就需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人们需要学习的知识越来越多,信息的交流越来越频繁。在新的形势下,如何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前提下,既让学生学习和掌握更多更有用的数学知识,又能使能力得到培养,就应该进一步研究小学数学的教材结构。

“创造性使用教材”是指教师在准确把握数学教材的基础上,灵活地运用教材,合理地加工教材,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再创造”,进而把教材用好、用活、用实,使教材更具动态化、情趣化、生活化,在“调”、“改”、“增”、“删”、“组”五个字上下功夫。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遵守两条原则:一是“信奉而不唯是”,二是“遵循而有所立”。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必须以准确理解教材为基础。准确理解教材,从宏观上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编写体系,从微观上正确把握各册的教学要求,深入钻研每节内容。作为教师,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1 调整教学内容的顺序,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方式更加灵活

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心理特点和教学的实际情况,教师可对教材内容的顺序进行适当的调整,使其更符合学生的兴趣和能力需要,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以引导学生更有效地学习。

1.1 单元之间的调整

例如,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是因数与倍数,第三单元的内容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第四单元的内容是分数的意义和性质,第五单元是分数的加减法,学生通过第二单元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是因数,什么是倍数及质数合数的概念,如果接着学习什么是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然后利用最小公倍数进行通分、加减。第二、四、五单元,单元与单元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时,我们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合理的调整自己的教学顺序,将相关内容进行整合,更有助于学生建立完整的知识体系.而第三单元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内容,完全可以放在第二单元或者最后一个单元进行教学。再如,教材中某个单元的内容如果与学生现实生活中发生的某件事情相关,也可以提前教学这个单元。通过对单元教学顺序的重新调整,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时也让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内容,教学效果会更加良好,在一定程度上,也压缩了学生的学习时间,更好的进行课内外的拓展,

1.2 单元内的调整

单元内的调整是指教师根据单元内知识的顺序,对教学内容做重新调整。如: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在学完正反比例的意义后,安排了比例尺,接着是正反比例应用题,由于安排有点零乱,我打破了原教材编排,在教学时,我把比例尺和正反比例应用题进行了调整,学生学习的知识更为系统和完整。

1.3 课内调整

课内调整指重新调整和组合某一节课中几个部分的顺序。如,四年级上册的垂直与平行,两个概念之间没有任何联系,教师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情境及学生的回答,适当调整这两部分内容,最后统一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挖掘数学教材的内涵,使教学内容更有广度和深度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基本素材。只有深刻领会教材的编写意图,深入钻研教材,才能多角度分析教材,挖掘教材的隐性内容,从而使教材变为学材,使教师教有新意,学生学有创意。

2.1 挖掘数学知识与生活的联系

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强调数学教学要密切联系学生实际,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真实的生活情境和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最近,我校举行数学优质课大赛,每位老师在教学中,都能体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勾勒出各种“生活画面”,捕捉各种“生活现象”,设计各种“生活情境”。例如,“秒的认识”时,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观察钟面,找到秒针,接着,体验生活中“1秒”的实际意义。“众数”一节课,通过调查同学们爱看的电视节目,爱吃的冰激凌,同学们的身高,穿的鞋碼,理解众数的知识在生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2.2 挖掘教材中所蕴涵的思想方法

小学数学教材中蕴涵了丰富的数学思想方法,如转化思想、集合思想、类比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但这些并没有明确地写在教材上。数学思想是隐含其中的一条暗线。教师只有领悟并掌握数学思想方法,才能科学灵活地设计教学,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品质得以提高。

例如:“三角形的面积计算”,通过把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 进而求出其面积,这让学生体会了转化的思想,这种转化的方法在今后的教学中还会大量用到,梯形要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圆形要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圆柱要转化为近似的长方体,只有让学生真正感悟到这种思想,在教学中才能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又如“植树问题”,通过画图理解,让学生明白了沿线段植树,有三种不同的情况,棵树可能会比段数多一,也可能会比段数少一,还可能与段数相等,画图直观形象,数形结合的思想会帮助学生解决很多抽象的问题。

教师有机地结合数学知识的教学,运用“教者有意,学者无心”的方式,就可以不断地让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数学思想无处不在,从而真正认识数学的本质,发展学生的思维。

3 拓展补充课外知识,使教学内容更加有趣和丰厚

创造性的使用教材,除了对课本内容合理进行教学外,还可以根据所学知识精心设计练习,进行课外拓展延伸。对我们的教材适当补充一些延伸性、实践性和探索性的学习内容,将会有效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获得最大程度的发展。

3.1 增加课外小资料的了解

如,在学习了圆的周长时,可以补充”你知道吗”?让学生理解约1500年前,我国伟大的数学家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后面第7位,比国外至少要早1000年。学习鸡兔同笼问题时,让学生理解,此类题目在一千五百年前,《孙子算经》中已经有所记载。通过补充,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升了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无形中也进行了思想教育。

3.2 设计开放性的习题

俗话说: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曾有这样一句广告语: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我们做不到的。在教学中,不妨在老师的指引下,把课本“死”的知识进行再创造,如:学习完圆柱的表面积和体积后后,让学生思考:把一个长方形以一条边为轴旋转,可以得到什么体?体积有几种答案?如果把一个圆柱切成两部分,有哪些切法?剖面是什么形状,怎样计算剖面的面积?还可以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多创造、多参与,体会到创造的成功感与喜悦感。

3.3 注重孩子的操作能力的培养

美国教育家苏娜丹戴克曾说过:“告诉我,我会忘记,做给我看,我会记住,让我参加,我就会完全理解。”所以,我们要让学生的手动起来。如:教学三年级《可能性的大小》,可以设计这样的实践题:自己做一个转盘,涂上红色、黄色和绿色,要使指针转动后偶尔落在绿色区域,而落在红色、黄色区域的次数差不多,应怎样涂色?先试着涂一涂,再转动若干次,看看结果怎样?这样的实践性作业可以使学生自觉地将数学知识运用于动手实践中,而且学生可以根据的自己的想法进行富有个性的设计。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和空间观念的养成,远远比做几道数学题更有价值。

总之,教师使用教材是一种极富主动性、创造性的工作,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从学校、学生和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既不能脱离教材,又要主动地、合理地、创造性地对教材进行再加工,只有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进教材,走进生活,去感受数学的内涵,体会数学的真正价值。

猜你喜欢
调整教材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夏季午睡越睡越困该如何调整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沪指快速回落 调整中可增持白马
主要内容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