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泓
说起教育和教学的追求,李洁玲用到同一个词——“回归”。她说,她追求的是回归儿童本真的语文教学,追求的是回归儿童本真的教育。
“回归儿童本真就是要从成人的思路中跳出来,还儿童自主权,使课堂回归儿童味,符合他们的学业水平;使教育贴近儿童的生命状态,满足他们的心灵需求。”李洁玲解释道。
那么,李洁玲怎样实现教育、教学的双双回归?
课堂:在和谐中自然生成
那一次,李洁玲讲完童话《夏夜多美》,现场专家点评时说了这样一段话:“在教学中,李老师把大量的时间给了学生,让学生把自己当成一个角儿,尽情地忘我读书,在读书中表现自己的理解。这时的李老师是孩子们的大朋友,平平淡淡、亲亲切切,在一种类似聊天的氛围中悄然点拨、启发学生。就这样似教似不教地,学生该会的都会了。”
李洁玲同事的话也印证了这个特点:“李老师的课堂永远是愉悦的。听她上课,感觉不到是在‘教,只感觉她是在跟孩子们商量着什么、玩儿着什么。不经意间,你会发现,该学的学到了,该形成的能力形成了。”
“似教似不教”,“感觉不到是在‘教”,这是李洁玲的教学境界——在和谐中自然生成。
让语文课回归儿童味儿
从参加工作开始,李洁玲一直任教小学低年级语文学科。她认为,低年级的课堂应该弥散着互尊互爱的人情,充满着乐观进取的心情,洋溢着求知探索的热情……因此,李洁玲在教学中格外关注儿童的心态、感受、兴趣特征和思维方式,努力构建“最亲近儿童生命状态的课,最能滋润儿童心灵成长的课,最能生发儿童情趣的课”。
为了贴近儿童生命状态,李洁玲把自己变成真正的孩子,说孩子听得懂的话,做孩子才会做的事。教学《笋芽儿》的时候,她自己就变成了一棵成长中的竹子,挺直身子向上再向上;教学《父亲和鸟》的时候,她就是那个跟父亲伫立在树林里的孩子,歪着头侧耳倾听鸟儿的鸣叫……于是,孩子们纷纷站起来,挺起小腰板儿,站成了一片成长的翠竹;于是,孩子们纷纷侧耳,仰脸,用心去寻找鸟鸣的声音……这样的课堂,不仅孩子们被感染、被吸引,连听课的老师都入了迷,陶醉其中,有人甚至忘了做笔记。
保护儿童的“原生态”
低年级的小学生往往很勇敢,天不怕地不怕。随着年级的升高,那股闯劲儿就渐渐减弱了。其实,这样的现象,和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失败体验不无关系。
为了保护孩子们的天性,李洁玲时刻注意给予他们鼓励。比如,有的学生朗读能力差,读起课文来结结巴巴,听得人心里着急。可李洁玲绝不会随意终止他的朗读,而是用倾听的体态、亲切的微笑和鼓励的眼神激励他继续。学生朗读后,李洁玲也不会让其他学生评议“他刚才哪里读错了”“哪里读得不好”,而是引导学生说说“他的朗读好在哪里”“我想怎样读”,让学生学会欣赏、学会鼓励。
李洁玲还常常带照相机进班上课,用镜头记录下优秀的写字、绘画作品,端正的姿态、积极的表现,在班级博客中发表。这既是对学生的表扬、鼓励,又是一种导向,促使不同类型的学生在不断完善中发展自我。
丰富儿童世界的色彩
有人说:“如果说语文教学如同‘农业工程,那么,低年级语文就是‘春天里的播种。”播种,不是随意撒下种子那么简单。李洁玲要在学生心里种下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
比如,在集中识字《苗 叶 秋》一课“苗”字的学习过程中,李洁玲首先从看图入手,让学生看图上画的是什么,再问是从哪儿看出来的,接着引导学生观察颜色,然后播放小苗苗从田里破土而出的电脑动画。通过这些环节,学生建立了图中所示的“苗”的概念,又能将其转化为具体形象。接着,李洁玲“你还能用‘苗说些什么”,学生说出了“豆苗、小绿苗、禾苗、麦苗、蒜苗”,还有“疫苗、鱼苗……”通过引领学生将抽象的文字形象化,学生不仅认识了这个字,还体味了字中蕴涵着的丰富的情和义。更有价值的是,学生通过对字义的理解,逐步发展起观察、记忆、想象、分析、综合、概括、比较等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如思维的条理性、灵活性、深刻性、独特性、创造性。
这样的课堂培养出来的孩子真让人羡慕。他们阳光,自信,举止落落大方,表达清晰准确。尤其是回答完问题后偶尔吐一下舌头或做个鬼脸的小调皮,更让人不禁莞尔。
教学:研究尊重儿童差异的教学策略
关注儿童的差异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性格、爱好、学习基础和能力都不相同。用什么方式能让每个孩子的潜能自由地发挥出来,从而实现自由自信地成长?李洁玲一直在思考和探索这个问题的解决之道。
入选北京市第一届名师发展工程后,李洁玲借鉴了差异教学论、个别化教学论、教学形式(过程)最优化理论、多元智能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进行了“在小学低年级教学中尊重差异的教学策略研究”,目的是在学生的个体差异与全面发展、整体提高之间寻求一些具有效率意义的策略,推动对学生个体及个体之间差异的尊重,给每个学生适合的教育,促进每个学生最大限度地发展。
尊重差异的教学不同于“分层教学”。它不做校际、班际的分层,不分快慢班,而是倡导隐性分层、动态分层,避免标签效应。尊重差异的教学也不同于“个别化教学”。因为在班级授课制下,教师很难为全班三四十名学生每人设定一套不同的教学方案。“尊重差异的教学”是把立足点放在群体中的个性差异上,既考虑学生的个体差异,也不忽视学生的共性,倡导并实施并列式教学计划,强调将共性与个性有机、辩证地统一起来。而“尊重差异的教学策略”,是指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教学的策略,是最终促进学生在达到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实现有差异的发展所采取的一系列相对系统的行为。
2013年5月课题立项,李洁玲从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的差异、学生认知能力的差异、学生学习体验的差异入手,观察、调查、分析学生的差异,制定相应的解决策略。经过两年的研究和实践,她于2015年4月交上了一份实实在在、有理有据的答卷。
将差异作为教学资源
尊重差异的教学策略,并不单纯是指按照差异进行教学,而是要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对“差异”的“尊重”。
“尊重”体现在对学生进行隐性分层。李洁玲对学生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手段、教学过程、教学评价中所做出的只有教师自己心中有数的隐性分层,以避免标签效应,避免在学生的心理上形成阴影。进行隐性分层的目的,是强调在呵护学生情感的基础上,尊重差异,善待差异,利用差异,让差异成为促进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资源。
“尊重”体现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李洁玲精心安排组员,通过组内异质使成员之间扬长避短,更好地发挥各自的优势;通过组间同质使小组间形成竞争态势。例如在识字教学中,每个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记字形、组词语、说句子,最后以小组为单位人人参与汇报、评价。这种方式能促使学生意识到:“只有我尽力了,大家才能赢;也只有大家赢了,我才能赢。”同时,这种方式改变了只能让少数人成功的教学现状,可实现教学真正意义上的全面丰收。
“尊重”体现在营造动态、多向互动交流的学习环境。把学生之间的差异视为一种亟待开发和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认真挖掘和积极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资源,改变传统教学中师教生学的状态以及单向的人际交往模式,使学生置身于变化发展的状态和多向交流的环境里。在这个环境里,倡导学生以“我会读”“我会做”“我会用”“我知道”“我明白”“我发现了”等语言和形式,彰显各自的潜能,不断萌生顿悟与灵感。
这样隐形分层,也使李洁玲的很多付出“隐形”了,学生有了提高,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这样的效果当然是好的,因为保护了学生的自信心。可是另一方面也造成学生意识不到自己成长背后老师的付出。再加上学生长大后,小时候的事都淡忘了,再回母校时,经常一头钻进高年级老师的办公室,似乎忘了那个妈妈一样呵护、培育他们的李老师。每逢这样的时候,李洁玲也会有点失落,但她很快会调整心态:自己爱孩子是发自内心的,并不是为了赢得回报。况且,在和孩子相处、陪孩子长大的过程中,自己收获过那么多幸福,那么多欣喜和感动,这还不够吗?
教育:尊重儿童的成长时间表
从教24年,李洁玲一直担任低年级教师。刚入学的孩子,没有组织纪律性,没有良好的习惯,各种问题层出不穷。这种情况怎样面对?李洁玲的态度是:首先,要承认他们是人。承认他们是人,就会尊重他们的人格,尊重他们的差异,就会从他的角度思考问题。其次,要看到他们是儿童,是不成熟的。因为他们是儿童,还不成熟,所以要耐心去施教,要谅解他们,体谅他们,包容他们,进而去研究、发现,给他们一个适合成长的环境。简单说,就是把儿童当儿童,给予他们一个儿童应得的关爱和尊重,不管这个儿童是聪明的、乖巧的,还是不聪明的、有些坏习惯的。
那年一开学,李洁玲就注意到了翔翔,因为他是那么与众不同:他不爱和同学结伴玩耍,喜欢自己叨叨咕咕;不管什么时候,他手里总玩东西,双腿经常不停地抖动;上课时,他一会儿站起来,一会儿随便说话,一会儿倚靠着同学坐,还时不时出溜到座位下,或者突然转身与柜子“亲密拥抱”,按时完成作业更是不可能的事。
李洁玲对翔翔进行了一学期的个案研究。第一步是帮助翔翔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她通过教育引导和身先士卒,让全班同学认识到每个人的成长速度是不一样的,有的快,有的慢。大家应该努力让自己快快成长,同时也要理解、接受和等待同伴的慢慢长大。第二步是帮助翔翔体验成功,增强信心。李洁玲经常采用暗示法来影响翔翔,借助语言、手势、面部表情、动作等,向他表达自己的发现、理解或期待,不断优化他的行为。当他达成了,便通过班内表扬,让全班同学随时看到他的点滴进步,使翔翔有了信心。李洁玲还会经常向班级任课教师以及翔翔的家人讲他的进步故事。老师们或翔翔的家人再将这些讯息传达给翔翔,使翔翔的努力目标更加明确,有了快快长大的不竭动力。
经过一个学期的共同努力,翔翔有了明显的进步,东西摆放整齐了,喜欢与伙伴玩耍了,上课坐姿端正的时间增长了,能够专心听讲、积极举手发表自己的见解了,每天都能按时完成作业,而且积极要求进步,用行动争戴红领巾呢。
“儿童总是会犯错的,不犯错要我们教师做什么?”看到有人气愤地说起某个孩子的“错误”,李洁玲会这样说。
记者手记
和李洁玲面对面坐着,听她讲自己的经历,讲对教育教学的思考,讲自己各个阶段的成长中获得的帮助与感恩之情……最强烈的感觉可用两个字来形容:舒服。因为,她的一颦一笑、一言一行,既有孩子般的真与纯,又有母亲般的慈与爱。尤其是她在看似不经意中表现出来的体贴和关怀,更是如春风拂面一般,温柔、亲切中透着适度的温暖。
不由想起不久前从一本书里看到的一段话——
朋友问:“如果为刚入学的孩子选择教师,该侧重教师哪方面素质?”
我毫不犹豫地告诉他:“首先看教师的脸,其次听教师说话的语气。”
“难道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重要吗?”朋友又问。
“当然重要,也正因为重要,才做出如此选择。因为,一个教师的专业素养,会写在他的脸上,流露在他的话语间。”
这本书的作者是福建省一位特级教师,与身在北京的李洁玲素昧平生。但是我相信,如果他见到李洁玲,一眼就会认定,这位和蔼、温和、浅笑盈盈的女教师,就是他的朋友该为孩子选择的那种教师。
而且我确信,倘若他那位朋友真的按他的建议选择了,那结果也必定是极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