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龙
《渔歌子》是唐代诗人张志和的经典之作。这首词吸引我们的是其“词中有画,画中有词,景中有人,人景和谐”的表现特点。
芳草地国际学校的地球主题探索课程六大领域中有语言、艺术两个领域。这节课正体现了这两个领域的高度融合,可以让学生立体式感受课程、感受文化。
一首词生成了一幅画
诗词是语言的艺术,其善用含蓄、精练的语言表露诗人的感情。好的诗词都具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特点。在教学这首词时,学生对这首词的意思不难理解,关键是如何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我问学生:这首词你觉得是一幅怎样的画卷呢?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致,他们说这是一幅迷人的、美丽的、生动的画卷。
他们这样描述着:连绵起伏的西塞山上方有许多白鹭翱翔而过,在波光粼粼的湖面上,肥美的鳜鱼在湖面跳跃,渔夫戴着青色的箬笠,披着蓑衣,仿佛被这优美的风景给迷住了,流连忘返……这首词此刻就成了一幅画,学生们在画里遨游,在山水画中游览。
一首词谱写了一支曲
在古代,词是可以唱出来的。在课堂上,我让学生聆听了《渔歌子》。优美的旋律把学生带进了江南水乡,学生们像是走进了仙境一样。听曲可以让学生带着思考去听,我引导学生关注一些词语,如“清风徐来、满山苍翠、波涛汹涌、碧波荡漾、清澈见底”,这些词语都适合形容这首词的意境吗?当学生运用之后发现,“波涛汹涌”这个词语显然不适合当时的意境,进而得出一个结论:在运用词语时,应结合词语的特点和诗词的意境进行运用。
一首词传递了一份情
一首词要让学生真正理解,就必须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因此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师:同学们,读着读着这首词,在我们的心中只剩下了几个字,这几个字就能把整首诗的意境涵盖了,谁能猜出这是哪几个字?
生:飞、肥、归,这是一个动态的画面。飞,是动态的,表示了白鹭在天空中自由地翱翔;肥,也表示出来了鳜鱼的样子;斜风细雨不须归,表现出了作者的情感。
师:这三个字很押韵,其实有三个字连起来,就能把作者表达的情感给体现出来。
生:应该是“不须归”。因为美丽的景色令他不想回去。
接着,我又出示了另外三首张志和的《渔歌子》,让学生品析作者“不须归”的缘由。
由一曲《渔歌子》,引出四首《渔歌子》深入阅读,这就让学生对江南意象、作者情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一首词了解了一个人
词由心声,曲由心声,在一首词的背后,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我引导学生阅读了关于张志和的一段资料:唐代著名词人、诗人,画家,还精通音律。16岁,写折子给皇帝,写的是治国良方,皇帝很喜欢,赐名“志和”,后来退出官场,隐居在太湖一带,扁舟垂钓,自称“烟波钓徒”。《唐书·张志和传》中这样记载:志和居江湖,自称“烟波钓徒”。每垂钓,不设饵,志不在鱼也。
读完资料后,学生质疑,张志和垂钓不设饵,垂钓的到底是什么呢?他钓到了心情、乐趣,钓到了一种心境。“不须归”表面看,是渔翁已经陶醉在春天的美景中了,实际是“不想归”,因为不愿再涉足朝廷的风浪,表现了诗人的淡泊之情和对大自然的喜爱。这是诗词表面看不出来的,必须通过联系作者生平去体会。
一首词传递给学生的是一幅画、一支曲,我们还能感受到一份情,更能够品出一个人,这就是诗词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