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成英
【摘要】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各种需求和特点的学生,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深入探讨了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信息技术 课外活动 内容 形式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41-02
1.前言
课外活动是指由校外教育机关或者学校组织指导的,在课堂教学之外,为了实现教育方针要求、补充课堂教学的一种教育活动。信息技术课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组织形式灵活多样,能够满足各种需求和特点的学生,有利于提高信息技术教育水平,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多样,通常可分为社会实践、组织读书活动、课外活动小组、专题讲座、社会调查、参观、计算机操作技能竞赛等活动。
2.全员性信息技术课外活动
全员性信息技术课外活动能够吸引广大的学生参与其中,强化参与意识能够让学生成为教学“主人”,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他们思考。在这些活动中增进信息知识、培养集体主义精神,对于信息探究学习的充实和活跃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2.1开办信息技术园地
将全体学生分为若干个信息技术园地小组,每个小组定期出版一期信息技术园地内部刊物,刊物内容应该力求生动活泼,围绕着教材与大纲来展开。内部刊物上可以刊登一些最新的计算机软件、计算机技术,以及一些软硬件动态,还可以刊登一些信息技术课程习题及解法。
2.2 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
学校可以每年都开展1-2次全校性的计算机操作技能比赛,比赛内容应该以提高学生基本功为前提,例如开展网页制作与电子表格制作活动、PhotoShop处理图像比赛、Word软软件比赛、打字输入比赛等,竞赛题目不宜过难,要照顾到不同学习层次的学生,以此来增加学生学习的自信心,还可以用一些小奖品来奖励学习进步较大的学生,分设各种不同的奖项(如杰出表现奖、最佳进步奖等),务必要让学生能够带着较强的兴趣来参与,在愉快、轻松的比赛环境中加强对信息技术课程知识的掌握。
2.3 课外参观
为了能够达到实际与理论相互联系的效果,学校可以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广大学生到机关、工厂、企业去参观,并请相关技术人员对该单位信息技术应用状况进行详细讲解。还可以组织学生去参观一些高等院校的网络中心、校园网等,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开拓他们的眼界。这样一来,大大增强了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现实性、趣味性,也让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大幅度的激发和推进,取得了较佳的效果。
2.4 举办信息技术知识展览会
举办信息技术知识展览会对于巩固、复习学生已经学习过的信息技术知识极为重要,教师可以让学生们做好准备,自己动手来制作各种电子作品、绘制实验操作流程图、晒出动漫作品等,每位制作者还应该对自己产品的用法、性能、内容等进行讲解。
3.小组活动
小组活动是一种小集体的活动,也是信息技术课外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之一,由学生基于自己的自愿、爱好和兴趣来组织成立的,可分为数学建模小组、文字处理小组、多媒体作品设计与制作小组、计算机维修小组等。小组成员最好为身体健康、有研究兴趣、学习成绩中等以上的学生,可以利用小组活动来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扩大他们知识面。课外兴趣小组可基于兴趣爱好来编组,也可以基于班级、年级来进行编组,每组人数控制在10人为宜,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各项小组活动。小组活动中,老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动手去制作、动手去实验,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出来。小组活动时,务必要确立学生为主体,优化学习方式。要“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 的原则,多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为他们创造更多自得、自动、自学的机会,来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和学习的主人。凡是可以不讲的内容,教师尽量不讲,让学生自学;凡是学生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来解决的问题,教师就应该尽量放手让学生来独立探究。如果非要教师来讲解的地方,教师应该要用最精要的语言、最少的时间来完成,最终达到提高信息技术课外活动效率的目的。例如,四川新华电脑学校计算机课外活动兴趣小组成立于1987年,十几年来,本着“立足基础,面向全体,抓好普及,促进提高”的宗旨,坚持在初高中学生中开展计算机课外活动,在推广与普及现代信息技术、培养特长学生方面作出了积极贡献。十多年来,共培养一百多名特长生,有数十人在各级信息学比赛中获奖;十余名学生进入大学选择计算机专业或相关专业进一步深造;活动小组成员所设计的辅助教学软件曾获全国中学生程序设计一等奖;多次获省市信息学比赛初、高中团体二、三等奖;培养了一批具备良好信息技术素养、在各年级信息技术教育与学科教学中发挥积极带头作用的积极分子。
参考文献:
[1]刘式辉,陈豪.运用信息技术 培养创新学习精神[J]. 人民教育. 2010,20(08):120-124.
[2]刘刚.从现代信息技术给教学带来的变化谈教师角色的转变[J]. 教育探索. 2010,18(02):134-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