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芸
【摘要】听力测试通常限定了测试的时间,如果测试录音采用新闻等语速较快、生词较多的素材,就会加重听解能力低的学习者的记忆负荷,从而难以发挥测试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诊断性测试 填充式听写 解码理论
【基金项目】湖南科技学院2014年校级教改课题的阶段性研究成果“基于解码理论的日语专业听写测试模式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99-01
一、研究目的
听写,或称“听抄”,被认为是语言输入训练的一种形式。在学习者熟练掌握了相应的语言知识的情况下,一般能够顺畅地进行听写。而当学习者没有完全掌握相应的语言知识,听写出的文字就会支离破碎,让人难以读懂。我校在日语专业高年级开设了日语新闻听力课,在以往的期末测试中,新闻听写题占比重较大。要研究听写测试这一诊断性测试的规律、摸索日语听写测试的形式、设计实施方案、规范评分标准,必须从了解他们的学习过程入手。
二、解码理论对于听解能力评价的作用
有的心理语言学家,如J.Carroll,把语言的听辨称为解码。Mary Underwood(1989)认为听力过程由以下三步组成:第一步,声音被接受,进入sensory store,然后听者根据自己的语言知识把声音加工、整理成有意义的单位,即单词或词组。第二步,听者将听到的词或词组与储存在长期记忆中的信息进行核对比较并解出其意思。第三步,听者从听到的话语中构建出意思以后,他会把信息储存到长期记忆中以备后用。
日语是一种表音文字,假名可以用来表记所有的音节。日语同时也是一种混种语,包括了和语、汉语和外来语,因此书写符号也包含了罗马字、平假名、片假名和日语汉字。这与英语书写符号的单一性不同。听写按形式分,一般包括全篇听写和填充式听写。本文旨在基于上述理论,以《日语听力课堂》(第3辑)中的一则政治新闻的填充式听写为例,试图对本校2012级日语专业的学习者进行课程前测试。为确定难度系数,测试前先利用筑波大学的学习项目系统对该则新闻的语法项目和词汇项目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该语篇中涉及的语法项目(表1)中,初级占74%,中级占24%,高级仅占2%,而该语篇包含的词汇(表2)中,初级占20%,中级占36%,高级占7%,超范围的占36%,其中包括不常用汉字、数词和不常用外来语,说明该语篇的难度系数偏大。
三、课程前诊断中的听写偏误分析
学习者在上述内容的听写中出现的主要错误类型包括:
①表记不规范。如:“衆議院”写成“众議員”;“沖縄県”写成“おきなわ県”、②遗漏助词。③语音的听辨错误。如:“制度”听成“生徒”、“ていちゃく”(定着)听成“ていしゃく”、“にんしき”(認識)听成“にんしんき”、“かんりいいんかい”(管理委員会)听成“かんりりんかい”、“ぜんかい”(前回)听成“ぜかい”、“そうむしょう”(総務省)听成“そむしょう”、“せいど”(制度)听成“せいどう”、“ぜんゆうけんしゃ”(全有権者)听成“全員有権者”等等。可见,在填充式听写中最为突出问题的是语音听辨。日语中除元音和辅音音节外,还包括拗音、促音、拨音、长音等特殊音节,上述错例中,既有漏听音节的现象,也有音节听辨错误的情况。这一结果表明,阻碍学习者听写能力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在语音的正确辨别方面。不能辨别语音,也就无法对接受的语音信息进行解码,更谈不上理解。
四、课程后总结诊断的模式
听力测试通常限定了测试的时间,如果测试录音采用新闻等语速较快、生词较多的素材,就会加重听解能力低的学习者的记忆负荷,从而难以发挥测试的积极意义。笔者试图用童话、新闻、影视剧等三种不同语速、不同题材的素材考查学习者的听解能力。测试前,用音频分割合并软件Mp3mate对测试录音素材进行处理。测试时间共60分钟,包括:①播放1遍1则童话,约为1分钟左右;②朗读4遍1则3分钟左右的新闻,中间按意群每遍分别插入3秒、5秒、7秒的静音时间,最后一遍不插入静音;③播放4遍1则日剧片段,第一遍和第四遍播放该片段视频画面,第二遍和第三遍的音频分别插入5秒和7秒的静音。所有素材的播放时间约为26分10秒。插入静音的目的一是为了给学习者充足的听写时间,二是为了降低考场焦虑对测试结果的影响。该次测试的平均分比2011级的同一科目同一科目的平均分61.95上浮了10分,验证了该测试模式的效度。
五、总结
听写作为检验学习者语言知识掌握情况和听解技能运用熟练度的一种综合性的诊断测试,已广泛运用在国家级的英语考试中,并确立了听写作为评估与教学手段。而纵观日语专业,现行的四级、八级考试和国际日语水平测试均采用标准化的选择题测试形式。从实践教学的角度入手,在高年级阶段的听力课堂导入以听写为主的诊断性测试,能使学习者对自身所掌握的知识查漏补缺,使教师通过听写稿对不全面了解学习者个体的习得,有利于教学双方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更好地开展今后的教学。
参考文献:
[1]宋春菊.关于日语听力课“听抄”与“听述”的思考[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