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新弟
【摘要】新课改的提出,向传统的初中英语教学模式发出了挑战,新课改提出了诸多要求,这些要求与我们的传统教育模式有些冲突,要想顺利实现新课标,我们必须要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创新。长期以来,初中英语教学的核心理念是“应试教育”,沿用的是“灌输式”教学方式,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之下,思维受到禁锢,学习受到限制,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低下,学习状态不佳,学习成效不明显。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仍然是存在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严重制约了初中英语教学的改革,影响了新课标的实现。
【关键词】初中英语 课堂教学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118-02
英语是世界上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语言,正是因为它的广泛性,才决定了它的实用性,英语具有十分强大的功能性。中国自加入WTO以来,与国际的贸易越来越频繁,与世界各国的接触越来越广泛,现代青年,必须要掌握英语这门世界通用的语言。英语是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学生以后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都需要运用到英语,与国际友人打交道,英语对于现代青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在初中英语教学中,要注重让学生真正的学到英语的精髓,学会使用英语去交流。
一、改革教学理念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首先就要转变老旧的教学理念,在传统观念下,“应试教育”是我们教育教学的核心理念,“中考”顺利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当前,“应试教育”已经被推翻,新的教学理念推崇的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发展,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注重学生的个人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初中英语的教学,绝不是机械的记忆和背诵,而是深刻的理解和灵活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应该再占据着“主体”地位,课堂是属于学生的,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我们决不能“反客为主”。在具体的教学时,教师要把握好一个“度”,不可过度的进行知识传授,也不可完全放任自由,具体来说,教师可以将课堂教学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由教师来进行教材的讲解和知识的传授;另一部分,则有学生自主学习,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消化知识、理解知识、掌握知识。
二、教学方法多样化
(一)合作教学法
初中英语教材中有许多场景对话,在练习对话时,就可以运用小组合作方式,各小组进行对话练习,然后进行表演,还可以自编自演话剧等等,小组合作方式对于初中英语的学习来说,非常有帮助,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尽快的掌握和牢记各种固定语句,还有利于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比如说,在教授有关“问路”这一内容时,我们的重点内容就是问路的几种常用句式,我们可以采取合作教学方法,将教室布置成街道的模样,其中也有医院、宾馆、超市、银行、学校等等,然后将全班同学分为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角色扮演,有的组员扮演问路人,有的组员扮演路人、超市的客人、学校的学生、银行的工作人员等等,再由这些路人来提问:Excuse me,where is…?被问路的人回答:Go along… Turn left / right at the…crossing,这样的句型正好是我们这堂课的精华所在,通过让学生反复练习,能够让学生更快的掌握这方面的内容。
(二)竞赛教学法
初中生普遍有着极高的求胜心理,竞赛教学法,可以满足他们的这种求胜心理,给予他们一种胜利后的喜悦。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开展各式各样的竞赛,比如说,单词拼写比赛、英语歌曲演唱比赛、英语话剧表演比赛等等,这样的竞赛能够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兴趣,带给学生一种新鲜感,激发学生的求胜欲望,带动学生的参与热情。为了激励学生,我们要给予获胜选手一定的奖励,以此来带动所有学生的参与热情,同时,还要给落后者鼓舞,鼓励他们再接再厉,给予他们一定的帮助,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三、激发学生创新性
(一)创设质疑情境,发展学生的思维
学生产生了疑问,就能够主动的开动脑筋,围绕问题来进行探究。这样学生才能真正有所发展,有所创新,提出独到的见解。我们不能再像之前那样直接把问题的答案告诉给学生,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要让学生自己参与到探究问题的过程之中,不能让他们一直等着老师的答案,要培养她们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中,我们要设计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问题,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而不是以简单的Yes或No来回答。
(二)鼓励学生大胆想象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确实无限的。我们常说,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想象,不要怕错,就要敢想,有了想法才有动力去做,所以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让学生尽量自主学习,自己去经历搜索、思考、分析、归纳和总结的整个过程,通过自主学习而得到的知识,会在学生的脑海留在深深地影响,便于学生更深刻的理解和掌握。
参考文献:
[1]沈正莹.刍议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策略[J].中学英语之友(综合版).2011(09)
[2]石会杰.新课改下初中英语有效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中学教学参考.2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