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探究

2015-06-29 19:56:57杨建平
课程教育研究·中 2015年6期

杨建平

【摘要】如何在素质教育环境下,进行教学模式的革新,是九年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求,也是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小学语文教学现状出发,并以此为基础,对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做出探讨与分析。

【关键词】素质教育下 小学语文教学改革 探讨与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6-0064-01

面临着新的教学要求与任务,传统的语文教学工作如何进行改革,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师应不断增值,做到与时俱进,积极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研究工作,掌握先进的教育手段,认真地把素质教育落实到教学改革之中,使学生能在教学活动中学有所得,学有所乐,以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升学发展奠定良好的发展基础。本文就素质教育下的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展开探究。

一、小学语文教学现状

习惯性沿用“死记硬背”法。在语文学习方面,缺乏有效的记忆法,不少学生每天早晚都拿着语文课本,盲目地进行重点课文背诵,即使短时间内记住了老师规定的背诵内容,但是时间稍长即忘记,更别说灵活地运用课文知识,提高自身语言表达能力了。其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教授上依旧是着重“知识重点”的灌输和题目的强化训练,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教学,语文教学与学生的生活严重脱节,这给语文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一落千丈。除此以外,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过于重视教师“教”的主体地位,而相对忽略了学生在此过程中“学”的主体地位。在课堂上,教师填鸭式地向学生灌输知识内容,毫不考虑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接受能力,学生只能处于被动位置,机械式的接受,无自由选择权利。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扼杀,阻碍了个性的健康发展,学习语文课程的能力也急剧下降。

二、素质教育下小学语文改革的几点有效途径

素质教育的深入改革,对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小学语文教学呈现出新的面目。立足我国小学语文教学现状,从事相关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从素质教育的标准出发,实施教学模式的改革,以全面提升小学语文教学质量。

(一)创设情景,新课导入

学生只有对教师所教授的知识产生求知欲望才能激发其内在的学习兴趣,才能产生追寻知识的想法,才能积极地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这一系列活动的产生与其所在的内在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构建有利于开展教学活动的情景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求知欲望的前提与基础,而教学环境一旦脱离学生发展需要势必对学生的发展造成阻碍影响。因此,教师可以在刚开始上课的时候,应有效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创设引人入胜的课堂导入情景,使教材内容知识以真实情景的方式重现,以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到特有的教学环境中,开展语文教学活动。

(二)分层教学,整体发展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不同的人在语文的学习上应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广大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关注每一名学生,注重学生之间的差异性,真正做到优等生“吃得好”、中等生“吃得饱”、学困生“吃得了”,这也就决定了现行的小学教学必须遵循因材施教原则,实施分层教学策略。因此,小学语文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活动的实践过程中,应以学生的实际情况分基础,对课堂教学模式进行调整。对于一些基础薄弱的学生,可给予他们多一点思考的时间,倘若他真的一时无法回答,也可向他们提供一些较为简单的问题,帮助他们体验成功,增强他们的自信。对于基础良好的学生,应实行“赏识教育”,适当评价与鼓励,积极引导,适时点拨,以保持他们对语文的学习激情。这样一来,教师就可以多鼓励学生敢于实践,敢于尝试,从基础做起,在实践过程中挖掘学生的闪光点,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使他们逐渐拥有敢于学习、勇于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和信心,以达到促进学生整体发展的教学目的。

(三)以趣结尾,余音缭绕

一堂成功的课堂除了要具备好的开始,精彩的过程,还必须要有一个令人回味的结尾。它不仅是一堂课的凝聚,更是对课堂的高度总结。教师只有在课堂的结尾,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才能引导学生对课文、对教学内容进行回味,进而加强学生对课堂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可以说,一堂成功课堂的结尾,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还具备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能将课堂向外延伸,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得,学有所乐。故此,教师应该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性格特征,在语文课堂结束时,选取一些趣味性的案例作为结尾,以加深学生对课程内容的领悟。

三、结语

小学教育对于学生日后的个性化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作用,其中语文教育更是九年义务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小学语文教师要想让小学生在教学活动中学有所得、所有所乐,就必须通过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方法,优化课堂教学模式,实施素质教育,力求教学效果达到最佳平台。

参考文献:

[1]杨颖;新课程后的高效语文课堂[J];改革与开放;2011年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