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CBR:近两年,空气净化市场在中国很火爆,去年霍尼韦尔在中国也首次推出了家用空气净化器。为什么选择进入这个领域?
盛伟立:霍尼韦尔其实最早进入空气净化市场是在1965年,当时我们就有自己的专利技术,即二段式静电沉淀过滤技术,这是我们自己研发的第一代空气净化解决方案,主要应用于航空航天领域,保持客舱空气洁净,这个高压静电除尘技术在空气净化过程中有其独到之处,而且市场上有真正的需求,所以一直沿用到今天。
21CBR:进入后,对这个市场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盛伟立:我们发现在这个商业化运作的领域,消费者并不太清楚空气净化产品具体的净化或者运作过程和原理。
用户在选择产品的过程中也比较冲动,还不是很明白各个机器的功能,也不清楚如何维护,多久维护一次,维护一次要花费多少成本等,就盲目购买。
21CBR:除了针对PM2.5的口罩和空气净化器,霍尼韦尔在空气污染防治领域还有哪些产品或解决方案?
盛伟立:口罩和空气净化器属于呼吸健康的防护类产品,除此之外我们还致力于节能减排,也就是空气污染的治理,一方面旗下的UOP公司能从源头提升燃油品质,另一方面也要提高检测水平。
我们看到一些数据让人很吃惊:很多大城市一天内的PM2.5 的峰值不一定在白天,也可能出现在晚上,原因是地方政府无法执行排放标准,晚上会有很多“欧0”排放标准的大卡车出现,而这些城市在执法过程中没有有效的方法去限制这些违反排放标准的车辆。
我们希望能与政府管理公路的部门沟通,推出更符合中国国情的机器检测设备,帮助执法人员更有效地进行管理。当然,检测的条件会十分苛刻,既要快、又要准。
21CBR:中国政府开始越来越重视空气治理,也给到了节能减排、产业转型的支持,作为参与其中的跨国企业,您认为中国未来空气污染治理的方向是什么?
盛伟立:如果以楼宇自控为例,中国政府其实做了很多推广,但中国的节能减排没有真正做到产业化,每一个阶段都仅仅是以硬件产品为主,从节能灯,到变频器,到建筑玻璃的两玻一空,再到三玻两空,都是以硬件产品进行推动,却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系统。而有些却因为使用门槛较高、操作复杂导致了大量的闲置。
中国有自己的绿色标准,各地也在做相应的节能减排工作,但中国更需要一个明确的、长期的标准和运作系统。
21CBR:霍尼韦尔在美国市场也是最大的节能技术公司之一,有哪些值得借鉴的经验?
盛伟立:霍尼韦尔仅在洛杉矶有30个此类项目经验,洛杉矶约有90个镇,镇上包括政府中心,包括警察局、消防局、税务局、医院、学校等设施的节能减排很多都是由我们负责。
霍尼韦尔会和当地政府向联邦政府提交一个节能减排报告,申请改造楼宇的资金。但这笔资金只有在改造验收成功以后才会得到付款,在这之前都要使用自己的资金,这就是我们常说的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模式。但这就需要资金流非常稳定的企业来参与。
国外很多这类业务基本都是用PPP的方法来做,也发展得很成熟。由第三方承担主要的责任,政府只要承租即可,这也是节能减排另一种商业延伸。未来中国的节能减排工作还需要分阶段系统地进行推进。(采访/本刊记者 韩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