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玄
作为独家跟进报道评审过程的专业媒体,《中国质量万里行》记者见证着评审的科学、公正和公平过程,同时也近距离地感受着专家们严谨、严肃和严格的工作态度。
“北京市人民政府质量管理奖”的评审过程,包括:发布通知、组织申报、材料评审、现场评审、综合评价、审查评议、社会公示、审定报批、表彰奖励等九个环节。
材料评审是评审过程的第三个阶段。这一阶段的重点,实际上是考核企业自我总结、自我审查、自我评价的水平和能力。
材料评审阶段的评审内容包括:企业是否符合基本条件的要求;申报材料是否翔实、完整;申报材料能否反映企业或组织贯彻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的方法、展开和结果。最终要由评审组形成材料评审报告及分数。
据评审专家组介绍,“材料评审,主要将企业的实际情况用文字进行表述出来,得分表的背后,是对企业管理各方面的汇总的体现,是量化的体现。实际评奖还是以现场评审为主,根本的还是要看企业具体管理做得怎么样。”
在材料评审过程的5天时间里,专家组上午进行一次组长碰头会,下午召开一次组员讨论会,会上沟通意见后,组员各自回去“做作业”——看资料打分,晚上再进行组员讨论,最后获奖的企业,严格按照材料评审的得分顺序进行排名。
评审专家组采取“一人主看,三人辅看”的模式,各自打分,评价意见时小组讨论。“当遇到一些意见分歧的时候,尤其打分差距在10?15分时,组长就要组织组员进行集中讨论,各自阐述打分理由。”通过讨论,使组员意见趋同,如果还有争议,就需要进行再一次讨论,直至达成一致。
每一家企业的材料,要求至少不低于6万字。阅读大量材料,不停地讨论甚至争论,专家们的辛苦也是在所难免。有一天,在完成最终报告前一晚凌晨,某个专家组的组长刚入睡,就接到了一个组员的电话,继续讨论某家企业的某一项评审情况。
肩负使命的评审专家们,有一半以上来自全国质量奖的组员或组长,不少评审员有过担任企业申报质量奖、评审专家、辅导企业等多个角色。
评审专家说:“整个中国的大背景,是中国整体经济的进步和中国创新环境包括质量氛围的提升,我们能参与这次评奖觉得很荣幸,所以,也会觉得这是很愉快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