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作用

2015-06-25 06:04李丽荣
党史博采·理论版 2015年5期
关键词:作用研究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李丽荣

[摘要]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长的摇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提供了宽阔的思路和理论依据,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南。研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对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作用研究

文化的核心是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十八大中表述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统一的具有凝聚力的价值观是广大人民群众集体价值诉求的体现、也是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坚强壁垒、更是13亿中国人为实现伟大的中国梦而奋斗的思想基础和精神纽带。学术界普遍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土壤和摇篮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何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生长环境,烙有各自特点的价值观念,罔顾这一规律和事实,强行移花接木、植树种草,必然南辕北辙、事与愿违,甚至水土不服、一败涂地。”[1]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包含着中华民族最根本的民族基因,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毛泽东同志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古典文献中先民的优秀品质,比如,“中和”的价值理念、“民本”价值理念、“尚德”精神、“爱国”精神、“大同”秩序以及传统“孝道”等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发展,提供着丰富的理论支撑。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和超越。虽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传统文化,但是,传统文化并不是它的唯一内容。改革开放以后,西方的价值理念蜂拥而入,人们的价值观开始由单一的一元格局向多元格局转化、从神圣的一个极端向世俗的另一个极端滑落。然而,不管神圣还是世俗,人的本性应该是在理想与现实、道德与功利、为人与为己、个人与集体等两个极端中找一个平衡点,这个平衡点既能满足个人的正当欲求,又能保证整个社会的良性循环。随着信息时代的高速发展,价值观建设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以往传统价值理念的创新和超越。

3、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核心价值观。首先善于挖掘传统文化的精华。传统文化强调爱国思想、强调崇高志趣、强调完善的人格追求、推崇优秀道德品质等。这些思想帮助人们树立正确的美丑观、是非观、人生观、世界观。传统文化开放包容、兼容并蓄,儒家文化在其发展历程中吸收了道家、墨家、法家、禅宗等思想来丰富自己,并汲取了外来文化、有益成分。在交流和碰撞中,中华传统文化获得了新鲜的血液,得到了不断的提高和升华。所以,我们应该以更加自信的姿态、更加宽阔的视野,积极参与不同文化的对话与交流,以更加开放的思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其次是引导广大教育工作者,担当起传承优秀文化的责任,做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广大教育工作者应该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帮助青少年学生,不断加深对人生观价值观的理解。充分发挥各类社会实践基地、青少年活动中心的作用,组织学生定期开展参观体验、专题调查、红色旅游等活动。积极推进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完善中小大学有机衔接机制。充分发挥课堂作用,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

再次,搭建普及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物质载体和平台。传统文化教育是重构道德价值体系的载体,教育部门以及相关机构应该制定颁布传统文化教育方案,积极搭建学习平台。建议在各级学校开设教育课,将传统文化教育作为学生的必修课,纳入学校德育教育范畴,并纳入教师考评体系。利用各种公共场所,通过民间组织积极宣传,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设置标语、图片、宣传画、公益广告等载体,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示传统文化的魅力。让传统文化走上艺术舞台、写入文学作品、进入影视节目,培养弘扬传统文化的社会风气和良好习惯。各级政府要加大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扶持力度,利用地方优势资源,博物馆、展览馆、公园和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展示富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园。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提供了宽阔的思路和理论依据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中华民族历史上一贯追求的目标。回顾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历朝历代更迭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个基本目标,一直如影随形,如,周朝的宣王中兴;西汉的文景之治、武昭宣盛世;东汉的光武中兴、明章之治; 隋朝的开皇盛世;唐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会昌中兴、宣宗之治; 明朝的永乐盛世、仁宣之治、弘治中兴、嘉靖时期、隆庆新政、万历中兴、天启时期、崇祯时期和清朝的康乾盛世。这些追求中华民族基业复兴的盛世强国思想,与新时期现代化建设目标,实现中国梦的伟大愿景是一致的。

2、“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价值理念,充分体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思想。中华民族历来崇尚公平正义、追求自由平等。从孔孟之道、老庄哲学,到近现代的康有为、孙中山,中国的先贤们都不懈努力追寻着一个理想的“大同社会”。康有为在《大同书》中描绘出一幅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人人相亲、人人平等的“大同”世界,主张实现人类真正的人权、平等、自由、博爱、独立。在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更是把“天下为公”当作自己的追求目标。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中国的先贤们没有真正找到通往“大同社会”的途径,但是,建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的价值理念,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3、“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有关公民道德和价值观的表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爱国志士层出不穷,古时有屈原为国投江、岳飞精忠报国 ;今有朱自清饿死不吃救济粮、“两弹元勋”邓稼先、“导弹之父”钱学森等。吃苦耐劳、默默无闻、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恪尽职守是对敬业精神的最好提炼。“言必信,行必果”、“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一诺千金,一言九鼎”、“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赤诚相待”、“言而有信,取信于人”是对诚信的精辟诠释。这些恰当的表述,也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共同价值理想的结晶。

三、中华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行为指南

1、古典文献中关于礼乐文化的记载,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参考。西周时期,礼乐文化已经有了完整的体系。在践行过程中,社会各个阶层每年定期举行活动,把礼乐行为加以规范,增强了民众的修养,陶冶了情操,促使人际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同时,统治阶级营造宏大的社会氛围,对民众价值观念、伦理道德、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方面的影响发挥巨大作用。通过礼乐的实施,提升了民众的精神境界、规范了人们的思想行为、维护了社会的健康稳定、调节了人与人的关系、协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中华民族优秀价值观念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了参考作用。

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留其精华去其糟粕,形成闪光的民族文化、民族性格、行为方式、价值理念等。“礼之用,和为贵”,概括了“周礼”的根本精神。这种伦理道德精神,目的是在整个社会制定上下有序的社会制度,把人们的行为方式固定下来,营造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意思是只有用德和礼来引导,百姓才能产生羞辱之心,而归安于本分。《大学》提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以修身为中心,以道德认识为起点,以道德信念的建立和道德自觉性的培养为根本要求,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实践目标。这些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提供了行为指南和更加多元的践行方式。传统礼制的践行方式:制度化、教育化、常规化、社会化等,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践行方式提供了可行性思路。

首先,十八大报告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述,分三个层面,即:国家、社会、个人。根据这一表述,应该从三个层面制定制度,使国家有制度,社会有规则,个人有自律。公民在学习、生活、工作、交往中便于践行,做到有章可循有规可依。同时,根据不同的阶层不同的从业者,制定内容有所侧重、形成各有不同的具体操作规范。

其次,普及大众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是价值观的载体,普及大众文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大众文化产品如文艺、影视、报刊等是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文化需要的主要形式,也是制造价值认同,扩展文化影响力的重要载体。改革开放以来,大众文化产品的出现,非常及时的反应了新时期价值观念的变化,主旋律作品的成功以及优秀文化产业的飞速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起到了良好的引导作用。

另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中国梦的战略任务,是实现人类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正能量。所以,应该结合新时期国际形势和国内特点,积极培育和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综上所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以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只有建立起传统要素与现代要素的互动、价值与使用价值相符的机制,建立起稳固但不顽固、坚定但不死板、强大但不强势、开放但不瓦解的文化体系,文化的战车才能一路高歌。”[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她不会固步自封止步于传统,良好的基因、千年的血脉、包容的性格、宽广的胸怀,必定会在世界民族之林越走越远、越走越好。

基金项目:河北省委讲师团立项课题(201542),课题组成员:高东琴、麻晓宏、安新革。

注释:

[1]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人民网理论频道.2014.4.22

[2]刘汉俊.文化的力量〔J〕.红旗文稿,2012,﹙13﹚

猜你喜欢
作用研究核心价值观传统文化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微课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