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雯
没有情绪的生活,或许会淡得如一杯白开水,但情绪过于饱满的生活,虽然可能精彩纷呈,却也会因为过度的情绪表达,而带来意想不到的后果。愤怒便是这种过激情绪中的一种,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更是将愤怒称为“最危险的情绪”。
近日,在网络上吵得沸沸扬扬,甚至引发网民唇枪舌剑的一个热点话题,便是成都女司机因为违规变线被对方车主暴打的事件。事件的不断升温,让“路怒症”再次走进了人们的视线。
今天,你怒了吗?
强行并线、并线不打灯、加速抢红绿灯、强行超车……每天在路上发生的不良驾驶行为不计其数。在北京这样拥挤的城市,早晚高峰期间,不知道有多少司机会因为遭受种种不良驾驶行为而爆粗口。但路德亏欠撕开的是社会文明为人们所忽视的伤疤,而因为他人不文明行为开斗气车,甚至如成都新闻事件中的主角大打出手,却有更深层次的心理学因素,这便是“路怒症”。
路怒症(Road Rage)的说法,源自20世纪80年代的美国,是指在交通阻塞情况下开车压力与挫折所导致的愤怒情绪。在中国汽车保有量不断攀升的今天,路怒症也已经成为了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问题。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张雨清教授指导的《城市拥堵与司机驾驶焦虑调研》,对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随机抽取的900名司机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有56.99%的受访司机认为自己有“路怒症”。
记者随机采访了北京的几位驾驶员,他们都表示,自己平时也并不是性格急躁的人,但是一旦手中握住方向盘,就很容易有一股无名火。有两年驾龄的赵先生坦言,在路上看到有人违规开车,会感觉对自己是一种不公平,进而心理失衡,有时就会做出一些开斗气车的过激行为。
其实,路怒症在全球都是一个通病。汽车越来越先进、交通越来越发达,随之而来的路怒症问题也愈演愈烈。美国有研究数据推测,全美司机中有5%到7%患有路怒症,而职业司机的患路怒症的比例更是高达30%以上。相比而言,国内的调查数据更加惊人,有专家曾在上海进行调查,发现长途汽车司机的心理障碍发生率为80%,而当地私家车车主的相应数据也为44.4%。
反观国内,根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因为路怒症引发的交通事故为8.02万起,较之前上升了4.9%;而这一数据在2014年上升了2.4%;2015年的1月-4月,因路怒症引发的交通事故再度上升3.7%。不断飙升的数字,让路怒症不再成为某个人的问题,而是上升为全社会应当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话题。
摆脱侵略型驾驶
骂人、情绪失控、开斗气车、开车与不开车时判若两人、频繁按喇叭闪灯催促、危险驾驶……所有这些都被视为“路怒症”的症状。
在国外,路怒族的上述不良驾驶行为也被称作“侵略型驾驶”(aggressive driving)。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将侵略型驾驶定义为,危害他人人身财产安全的驾车方式。而与之相对的,则是防御型驾驶(defensive driving)。防御型驾驶的核心在“预防”,驾驶员懂得全面观察了解驾驶环境,并准确预测潜在危险因素。不难看出,侵略型驾驶增加了道路行驶过程中的不安全因素,而防御型驾驶却能够有效地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
一般人并不难在侵略型驾驶和防御型驾驶之间做选择,但问题在于,即使你认可防御型驾驶的价值,也有可能在驾驶过程中成为侵略型驾驶的“俘虏”。因而,人们常常感到疑惑,明明看上去温文尔雅的人,一旦坐上了驾驶员的位置,怎么就会变得暴跳如雷了呢?
精神专家给出了解释。人们在大庭广众下,由于有外界的监督,会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当人进入汽车这样相对独立的空间后,外界环境对他的影响减弱,因而他对自身情绪的把控力也会降低。而在驾驶过程中,驾驶员所遭遇的其他不文明驾驶行为,以及大城市糟糕的交通状况,便成为了驾驶员情绪爆发的导火索。
保罗·艾克曼在《情绪的解析》中对“愤怒”的介绍,也有力地佐证了上述观点。在他看来,人们之所以能够控制怒火,不让它继续发展,是因为我们还希望和愤怒的对象继续保持现有的关系。因为,我们从内心深处明白,一旦自己暴怒失去控制,就会造成我们与愤怒对象之间无可挽回的损失。也就是说,当我们与愤怒对象之间“从前不认识,将来也不太可能有任何关系”时,我们会倾向于选择不控制自己,进而表现出愤怒。
坐在汽车中的驾驶员之间,并没有任何纽带与联系,这种情况下,驾驶员就很容易显露自己的愤怒,任由自己的怒火发展,甚至到达不可挽回的地步。
不过,也有人认为引发路怒症的症结并不在路上,而在大环境——现如今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人们社会压力过大,这才是路怒症的深层次原因。
不同的个体,爆发怒路症的原因也存在诸多差异,但无论是因为个人心理压力大,还是开车习惯不良,“路怒症”都是病,得治。而要控制路怒,自然也得了解愤怒这种情绪,才能更好的有的放矢。
认识愤怒
情绪是人对一系列主管认知经验的通称,也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一般人们将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基本情绪多和人类生存息息相关,是与生俱来的。而“复杂情绪”则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后天习得的。
尽管众多心理学家对基本情绪和复杂情绪的界定争辩多年无果,但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旧金山分校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却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人类所存在的几种核心情绪——喜、怒、哀、惧。这里,我们要探讨和认识的便是“怒”。
愤怒不仅仅在人们愿望不能实现或目的不能达成时出现,还会因为对社会现象及他人遭遇甚至与自身无关事情产生极度反感时出现。它是人的本能,是一种原始的情绪。
1783年,达尔文《人与动物的情绪表达》将人类和动物情绪的研究带入了科学家的视野。而几百年后的20世纪,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保罗·艾克曼也受到达尔文上述书籍的启发,对情绪和情绪表达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在自己的著作中对人类产生愤怒的诱因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在他看来,“想做的事情受到阻碍是最容易使孩子或者成年人产生愤怒的诱因之一”。并且,他认为,如果人们认为这种侵犯是有意的,不是偶然的或者必要的,假如造成侵犯的人似乎是故意的,那么被侵犯者就会更加愤怒。
愤怒情绪是危险的,因为它会导致进一步的愤怒,而且这种不良循环会迅速升级。而他人的愤怒也是可以诱发愤怒的另外一个因素。
愤怒的破坏力,不仅仅体现在人失控后的行为,其实对发怒者自身也会有很恶劣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人在愤怒之前,身体会发出一系列的信号,其反应与人体“战斗或逃跑”反应系统有着密切的关联。在原始社会,这套系统的存在帮助人类祖先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而实际上,人体在这套系统驱动下,会超负荷运转,给人体带来极大的负担。
《破解情绪密码》一书中,就介绍了愤怒可能在人体表面及内部带来的变化。依据哈佛大学W.B.坎农博士的研究,人在愤怒时会出现脸部皮肤发红、眼睑处增宽、嘴唇和下巴收缩变紧、拳头紧握、嗓子发紧甚至声音颤抖等表现。
而在人体内部,愤怒所带来的变化更加明显。当人生气时,体内的血液会比任何时候都要凝固得快。并且,愤怒时人的心跳会明显加快,血压也会急剧升高。愤怒的情绪不仅会带来心血管系统的明显变化,甚至还会引发心脏病。
做自己情绪的主人
认识自己驾驶时的状态、认识路怒的本质、认识愤怒并学习控制愤怒情绪,才能最终摆脱路怒症。不做路怒症的俘虏,需要一定的外力支持与帮助。
中山大学心理系在相关研究中,借助观察表情,检测血压和焦虑量表等手段,研究了嚼口香糖对上下班高峰时段驾驶员情绪、躯体感觉以及交通违规行为的影响。结果显示,咀嚼口香糖对能够提高司机的积极情绪及感觉。
据专家介绍,人在咀嚼口香糖时,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会下降,而这种物质与压力感成正比,随着皮质醇的下降,人的压力感也会下降。同时,人在咀嚼口香糖时,α脑波会增加,而α脑波减弱有助于缓解紧张情绪的产生。因而,咀嚼口香糖对人情绪放松有很大的帮助。
除此之外,也有专家建议,驾驶员在开车过程中,如果出现烦躁等不良情绪,应当适时做深呼吸、开窗通风呼吸新鲜空气、听轻音乐或先将车停靠路边短暂休息,通过这些方式,将坏情绪排解掉。避免它继续发展,引发愤怒,带来更严重的后果。
当然,如果你当天情绪很不好,最好就是不要自己开车出门,而是选择其他方式出行。
摆脱路怒症的困扰,自然更需要驾驶员自我修养的提升。无论生活压力大小,都应当在驾驶过程中保持平稳的心态。在瞬息万变的道路上,即使正常驾驶都有可能遭遇各种复杂的意外情况,如果驾驶员在极端愤怒、失去理智的情况下驾驶,更将无法应对可能出现的突发状况。
无论驾驶员是否为路怒症所困扰,都应当在驾驶过程中,怀有对生命起码的尊重与敬畏。只有这样,驾驶员才能够在驾驶过程中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规则。因为在你身边穿行的并不仅仅是一辆辆金属打造的车辆那么简单,它们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而驾驶员的每一个危险动作,都在对他们的安全带来不可估量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