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晓铂
[摘要]18-19世纪的英国,茶文化成为社会生活时尚,本文结合这一历史背景,探索了女性审美影响下的英国陶瓷茶具装饰风格特质,认为设计风格的发展与社会文化和消费群体的审美密切相关。
[关键词]英国茶文化;陶瓷茶具;女性审美;中国风
一、女性在英国茶文化形成中的作用
17世纪初,茶叶从中国经由荷兰被带到英国,到了18世纪,英国人的茶叶消费总量至少占整个西欧的80%,英国由此成为世界上的茶叶消费大国之一。之后由于印度殖民地的茶园开始大量供应英国人最喜爱的红茶,茶叶的售价在英国有所下降,因此,饮茶从英国贵族迅速普及到社会各阶层之间。到了19世纪,茶文化在英国空前繁荣,发展出了“早茶”、“11点钟茶”、“下午茶”(下午4点左右)、“高茶”(High Tea)以及“睡前茶”等饮茶习惯;在社交活动上,又有名目繁多的“茶宴”(Tea Party)、“花园茶会”、以及周末郊游的野餐茶会等等,我们在很多英国18-19世纪的绘画作品以及陶瓷茶具的装饰上,可以看到对这些茶事活动的描绘(图1)。
英国茶文化以维多利亚时期的“下午茶”(Afternoon Tea)最具代表性,它是19世纪英国“礼仪社会”(Polite Society)的一个缩影。下午茶的准备不但要有各种精致的茶具、茶点,参加者也要穿着适合茶会场合的服装,“茶袍”(Tea Gown)的出现也是茶文化影响英国服饰的一个例证。而英国谚语“我的那杯茶”(My Cup of Tea),则用来专指某人的“心头好”:甚至在19世纪英国的占卜术(Tasseography)中,排在第一位的占卜媒介也由之前的葡萄酒渣变成了“茶叶占卜法”(Tea-leaf Reading)。可以说,茶文化已经成为了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英国茶文化的形成过程中,女性起到了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英国的饮茶之风最初源于贵族阶层,葡萄牙公主凯瑟琳于1662年嫁给英国国王查理二世,她的陪嫁物品中就包括221磅中国红茶和精美的中国茶具,由此开创了英国宫廷的饮茶之风。此后的玛丽二世、安妮女王也热衷于饮茶,引得贵族妇女纷纷学习,于是饮茶成了贵族社会的一种高尚生活品位的标志。到了维多利亚时期,英式茶文化优雅华丽的风格走向成熟,其代表人物为第七世贝德福德公爵夫人。英国人的晚餐时间一般在八点左右,公爵夫人觉得午餐太过简单又与晚餐的间隔太长,于是经常在下午四五点左右邀请朋友们一起喝茶聊天,吃些甜点,这种习惯逐渐成为上流社会的时尚并发展成为正式的社交活动。
英国人本就十分注重礼节修养,下午茶会更是培养了其所崇尚的绅士淑女风度,并形成自己的一套饮茶社交礼仪。茶会中的泡茶斟茶等事项通常由女性完成,因此进入社交界之前,上流社会的女子都必须研习茶艺,下午茶会也成为品判个人文化修养、家庭教养、展示绅士淑女风采的最佳途径。一场成功的下午茶会,可以让人领略女主人典雅的气质、出众的才艺、高超的社交能力,甚至有助于其丈夫的事业。
英国茶文化在19世纪以后迅速影响到欧美乃至已有千年饮茶文化历史的中国,在有着留洋背景的两位中国女性文学家冰心和杨绛的笔下,我们可以生动地领略到英国茶文化给20世纪上半叶中国文化阶层带来的影响:
“时间是一个最理想的北平的春天下午,温煦而光明……当时当地的艺术家,诗人,以及一切人等,每逢清闲的下午,想喝一杯浓茶,或咖啡,想抽几根好烟,想坐坐温软的沙发,想见见朋友,想有一个明眸皓齿能说会道的人儿,陪眷他们谈笑,便不须思索的拿起帽子和手杖,走路或坐车,把自己送到我们太太的客厅里来,在这里,各人都能够得到他们所想望的一切。”
——冰心《我们太太的客厅》
“同学间最普通的来往是请吃午后茶,师长总在他们家里请吃午后茶,同学在学院的宿舍里清。他们教钟书和我怎么做茶。先把茶壶温过,每人用满满一茶匙茶叶:你一匙,我一匙,他一匙,也给茶壶一满匙。四人喝茶用五匙茶叶,三人用四匙。开水可一次次加,茶总够浓。”
——杨绛《我们仨》
从第一段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到,英国的茶文化注重社会交往。在英国文化中,“茶会”这种具有仪式感的活动更能够体现参与者优雅的品位,由此折射出他们的社会地位,尤其在维多利亚时期,茶会上优雅的表现更是一个文明人不可或缺的教养。而茶会的中心,是围绕着一个女主人进行的。
在第二段文字里,我们可以发现英国茶文化与大学校园文化结合形成的学术氛围。19世纪末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实验室的“午后茶时漫谈制”,成为活跃科学思想的一个典范,很多新观点和新看法就是在这种自由宽松的聚会方式中探讨出来的。在这个实验室一共走出了25个诺贝尔奖获得者和数以千计的物理学教授,很多人认为这是由于下午茶会营造的自由宽松的学术环境有助于人们独立思考和启发创造性思维,人人平等的氛围使每个人保持思想的自由,因此这种学术氛围后来被称为“剑桥精神”或“茶杯与茶壶的精神”,影响了英国的学术界,并很快传播到许多国家的大学和学术研究机构。
二、女性审美影响下的英国陶瓷茶具风格
由于女性在英国茶文化中的主导地位,18-19世纪英国陶瓷茶具的装饰也呈现出以女性审美为主的艺术特色。这种特色主要体现在茶具装饰上的罗可可风格和新古典主义风格,以及在两种风格中都杂糅着“中国风”的装饰元素。
(一)罗可可风格在18-19世纪英国陶瓷茶具装饰中的持续性
罗可可风格起源于法国,在18世纪影响到了整个欧洲大陆,但是“在英国,绘画中从未充分体现过这种风格,而建筑则几乎对它不加考虑。”而在英国陶瓷茶具装饰上,却呈现出与这种趋势完全不同的景象:以曲线为美的风格满足了英国贵族女性的审美情趣,以白色、金色、粉红色等柔美色彩为主的装饰充斥着瓷器表面。罗可可风格在英国茶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不仅体现在陶瓷茶具上(图2),也体现在与之配套的一些造型纤巧的家具,如茶桌的设计上(图3、图4)。endprint
(二)新古典主义风格中杂糅的的女性化和中国风
与罗可可风格相比,新古典主义风格在18-19世纪的英国更受欢迎,这种风格在装饰题材上采用了更多的历史、政治、军事等“男性化”色彩颇为浓厚的内容,但是陶瓷茶具的装饰却并没有完全遵循这股潮流:茶具造型简约,而装饰手法则在新古典风格的前提下采用了更为“女性化”的呈现方式,而这其中也杂糅了中国陶瓷的装饰元素,体现了英国茶具设计与中国陶瓷之间长期存在的关联性。如当时最具革新精神的韦奇伍德陶瓷工厂,其主要产品为古罗马和文艺复兴风格的图章、瓷板、胸像、花瓶等,多为在黑色和蓝色胎体上粘贴白色图案,呈现出浅浮雕效果的炻瓷,其著名代表作为享誉至今的“波特兰花瓶”。而韦奇伍德所生产的陶瓷茶具在装饰风格上却与该工厂的其他产品有所不同:茶具设计的风格属于新古典主义的范畴,但在装饰题材的选择上,仍然表现出以女性喜好为主的特点。图5的炻瓷镶银茶具,采用了棕红色,而非韦奇伍德产品主要使用的黑色或蓝色,这种手法在18-19世纪的英国茶具设计上屡见不鲜,是对中国紫砂陶的模仿。而茶具上镶嵌的白银蕾丝装饰与棕红色的对比呈现出典雅精致的风格,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中产阶级家庭女主人的审美偏好;而白银上面的纯度标记,则说明茶具的使用者有着强烈的社交愿望。
(三)“中国风”装饰题材的稳固性
除了缘于“中国风”(Chinoiserie)是18世纪流行的罗可可风格的重要组成部分之外,这种装饰题材在茶具装饰领域上的稳固性还有以下特殊成因:18世纪的英国贵族女性在茶会中崇尚使用昂贵的中国陶瓷茶具来冲泡中国茶作为身份地位和财富的象征,因此,最受欢迎的茶具是来自遥远中国的高档陶瓷,以及本土生产的仿制品(图6,图7)。到了19世纪,中产阶级在英国崛起,茶会普及到整个英国的中上层社会,而英国中上层社会的生活方式向来有一种“向上竞效”(Upward Emulation)的习惯:中产阶级学习贵族,而贵族则以王室的生活作为典范。因此,两个世纪以来陶瓷茶具上“中国风”装饰题材的稳固性是与这种“向上竞效”的审美密切相关的。
与其他日用陶瓷种类相比,英国陶瓷茶具的设计从中国陶瓷中借鉴的灵感最多,无论是从18世纪流行的罗可可风格茶具上还是从19世纪流行的新古典主义风格茶具上,我们都能够发现“中国风”的装饰元素,陶瓷茶具上的这种装饰风格也影Ⅱ向到了玻璃茶具的创作(图8),甚至在女性参加下午茶会的专用服饰“茶袍”(图9)的设计上,也采用了轻柔的丝绸面料并以刺绣作为装饰,来配合茶会在各个细节中营造出的东方情调。
三、“女性化”风格呈现的原因
18-19世纪,英国社会向女性开放的公众场所越来越多。英国历史上第一家茶叶专卖店“金色莱恩”于1717年开业,结束了之前女性只能让丈夫或男性仆人从咖啡馆购买茶叶的历史,可以让女性顾客亲自到商店里来选购茶叶。此外,女性还可以到商店里去自由选购茶具,在18-19世纪的英国,大多数中上层社会的女性还不能够参与工作,把大量的闲暇时间消磨在商店里,她们对于陶瓷茶具的造型、装饰、材料、触感等的全面评价直接导致了厂商在设计时必须要考虑这些女性顾客的意见,这直接影响了产品的风格走向,也形成了新兴的商业社会里一种全新的消费者与生产商和市场之间的联系(图10)。
综上所述,是否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女性是促使“女性化”风格在18-19世纪的英国陶瓷茶具中呈现出稳定性特征的主观因素呢?答案是否定的。在18-19世纪男权主导的社会中,对于中上层社会的女性教养是有严格规定的:她们应该是“家庭天使”(The Angel of the House),无论是贵族或是中产阶级,生活优越的女性总是从父亲的监护下转移到丈夫的监护下,没有成婚的女子也要在自己兄弟的监护下生活,丈夫以自己的妻子不用去工作,能够享受大把的闲暇时间和优越的物质生活作为成功的标志,女性没有独立的经济权,而在对她们的教育上,也是以能够在言谈举止上取悦自己的监护人为准则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女性的审美无法超越当时的性别文化局限。也就是说,18-19世纪英国女性的审美并非她们自己所以为的那样是完全主观的,而是被社会文化培养成了她们“应该有的样子”。因此,两百年来在陶瓷茶具装饰上所呈现的“女性化”风格,实际上是男权文化对于女性审美的一种想象。
但是,如果说在这样的背景下,女性文化的发展是停滞的,也不尽客观。18-19世纪的英国,在“优雅社会”的风气倡导下,对于女性的尊重达到了空前的地位,此时的中上层女性通过识字和教育自己的子女,开始更多地了解社会,女权思想也日益成长,为未来的女性获得越来越多的政治权利和文化自由提供了重要准备。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使20世纪以来的女性审美变得更为多元化,虽然在很多情形下,仍会受到顽固的男权文化的影响,但是,她们可以选择的范围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女性化”,或“脂粉气”的定义中了。
一部设计史就是一部社会史。在18-19世纪的英国,以“家庭天使”为目的的教育,使女性无法真正进入到社会公共领域,而男权社会对于女性角色的期待映射到女性自身的意识中,反映在审美风格上就是喜欢炫耀的、妩媚的、脂粉气浓重的“女性化”特点。由此看来,设计风格由人们的审美推动,而社会意识形态决定了18-19世纪英国女性的审美,进而决定了英国陶瓷茶具的装饰风格。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