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档案馆、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深度融合

2015-06-25 10:31张建
档案管理 2015年4期
关键词:档案馆图书数字化

张建

随着人类社会全面步入信息化时代,数字化图书馆、数字化档案馆的建设在全球范围内方兴未艾,从国际图书馆协会联合会(IFLA)、国际档案理事会(ICA)等相关国际组织,到多个国家及地区的政府机构,都在积极推进数字环境下图书、档案管理机构的融合服务。

1  数字化为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深度融合提供了强大的平台支撑

“对图书、档案、情报实施一体化管理”的理念在我国已经倡导多年,但在很长一个时期其总体发展并不尽如人意,全国很少有真正实现一体化管理、一体化服务的成功案例。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三:

一是我国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隶属于不同的行业和部门,行政管理体制的条块分割造成了彼此之间既难以形成高质量的沟通、协调、合作关系,也缺乏主动实施信息资源融合服务的激励驱动。而且,传统模式下的图书、档案管理机构均以纸质馆藏为主,不便于低成本的复制、传播和分享,出于对馆藏安全、自身利益等的考量,其主事者通常会对外部合作采取消极态度。

二是缺乏胜任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服务的复合型人才。档案管理、图书管理以及知识服务、信息服务都需要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来承担,由于我国的高等教育长期推行的是“专业化培养”的指导思想,档案学、图书馆学被分设为两个专业,其毕业生的知识体系往往专而不博,造成几乎所有的图书馆、档案馆都严重缺乏既擅长图书管理又精通档案学科的复合型人才。受编制、经费等的限制,大多数公共图书馆、档案馆也不可能拥有较多的人力资源,同时又不易实现人才的跨行业跨单位借调借用或者共享。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的匮乏,必然影响档案、图书一体化管理、服务的水准,影响信息服务融合的深度与广度。

三是缺乏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服务的标准与规范。我国档案、图书管理机构各自为政发展了很多年,不仅在事业经费、人力资源、馆藏结构、管理理念、服务理念、服务模式等方面差异显著,其执行的文献管理、文献检索、文献传播方式以及服务流程也不一致,直接导致了彼此之间的资源共享缺乏规范化、标准化的技术基础,形成了馆藏资源难以融合的壁垒。加之对这项工作缺乏宏观管理,缺乏高规格的制度安排和顶层指导,也造成了图书、档案管理机构在开展合作时的无章可依、无规可循、无所适从。

上述发展瓶颈,在传统模式下很难在短期内彻底消解。随着信息化技术、数字化手段在我国图书、档案管理部门的广泛运用,显著提升了其信息管理、信息服务的水平和能力,使其能够便捷地整合原本分散储存的知识资源、信息资源,通过网络共建、资源共享、分布式收藏、远程存取等手段,实现信息、信息人员、信息技术、信息设备、信息标准等各种要素之间的匹配与磨合,两者之间的信息服务合作正在实现从实体结盟向虚拟融合的跨越,以资源集成和知识、信息共享为主要特征的门户系统不仅深刻改变着信息服务的提供和接受方式,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促进两者将“资源共享,融合服务”“两个专业,同一前景”等视为共同的使命和愿景。

2  制约我国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主要原因

2.1  缺乏高规格的战略规划。面向社会公众的知识服务、信息服务具有公共产品属性,需要政府及公共组织的积极倡导和大力推进。从欧美先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政府以及图书馆、档案馆行业组织在其间扮演了重要推动者的角色,均制定有高规格的战略规划,甚至通过立法来加以强调,比如,英国不仅在战略规划中强调了图书、档案数字化融合的发展趋势和发展愿景,还于2000年4月成立了全英博物馆、图书馆和档案馆联合会(MLA),负责推进、协调相关工作。美国于1996年成立了美国博物馆与图书馆服务学会(IMLS),借助国家的专门政策、专项资金推动彼此间的深度合作和数字化融合,并于2003年修订了《博物馆图书馆服务法》,以立法的形式明确了通过相关机构的合作来实现资源共享的目的。2004年,加拿大出台《图书馆档案馆法令》,国家图书馆、国家档案馆也正式合并。反观我国,对这项工作一直缺乏高规格战略规划,缺乏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指导机制,导致相关部门在数字化建设进程中各自为战,这样不仅容易造成资源配置的浪费和低效,也易造成元数据标准等的不一致、信息关联程度差等问题。

2.2  体制阻力和法律风险。由于我国的图书、档案管理机构长期分属于不同的条块,在数字化融合过程中经常会遭遇或显或潜的体制阻力。同时,多种法律风险也制约着这项工作的推进,比如,图书馆藏基本属于对公众完全开放的领域,档案馆藏却受到国家法律和政策的规制,对其进行开发、开放必须依法进行,稍有不当就有可能导致法律问题;再比如,对图书、档案等资源进行数字化建设,不可避免地要面临知识产权问题,而我国在档案管理、知识产权等方面的立法还不够细化和严密,都有可能为图书、档案信息服务数字化带来意料之外的风险。

2.3  发展模式不具有可持续性。对图书、档案进行数字化建设、融合性服务,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设备和人力资源,这些都是成本。只有收益和成本处于均衡、协调状态,发展才具有可持续性。然而,这种带有基础性、公益性的信息服务,虽然外部价值较大,但是财务回报能力薄弱,很难达到收支平衡,长此以往势必打击档案、图书管理机构参与数字化服务融合的积极性。而且,不同层级的图书馆、档案馆馆藏基础、经费来源、软硬件条件的不一,导致了各个成员馆的能力不同,在一体化过程中的投入也不相同,有时很难达成有效的合作,在决策权和利益分配上也存在分歧,严重时有可能导致合作的停滞或破裂。

此外,诸如缺乏图书、档案一体化管理、服务的标准与规范,复合型人才匮乏等问题也都制约着两者之间的数字化融合服务。

3  推动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对策

3.1  建构高规格的推进机制。档案馆、图书馆信息服务功能的数字化融合,不仅需要资金、技术、人才支持,更需要推进机制,推进策略必须与支撑其运行的管理机制综合起来考虑,从多个维度寻求能够平衡各方需求的合理方案,特别是考虑到我国的图书馆、档案馆隶属于不同的行政体系,其数字化服务融合尤其需要来自高层面的外部推动,因而我国对此应有国家层面的顶层设计。笔者建议,可由中国档案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领衔,相关机构积极参与,结合我国的具体国情、体制特色、法制环境以及公众知识、信息服务需求的特点,尽快制定两者数字化融合的发展规划,明确公益性信息机构资源整合服务的发展愿景和路线图,建立高效的、跨领域跨部门的协调、指导、推进机制,借助高规格的引领、推进机制化解图书馆、档案馆之间由于条块分割而难以合作建设网络门户平台等困境,通过多种手段推进彼此的沟通交流、资源共享,尽快实现图书馆、档案馆与知识信息用户之间无障碍、无壁垒的信息流通。

3.2  围绕数字化融合制定统一的技术标准。从先发国家和地区的经验看,技术的标准化是档案馆、图书馆实现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重要基础,是衡量数字化融合程度的关键指标。在我国,技术标准化程度是制约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功能数字化融合的主要因素之一,我国的图书馆、档案馆在文献分类标准、著录技术使用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亟须开发符合我国实际的、满足图书与档案融合服务的统一的元数据标准。中国档案学会、中国图书馆学会等机构要积极作为,尽快出台融合图书、档案管理各自特点的数字化资源建设的技术、管理与服务规范,并根据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管理、传递的特点,把握数字化融合服务的需要,引导有关机构加强对数字资源存储技术、纸质载体信息数字化技术、元数据著录技术、分布式异构数据跨库检索等的技术攻关,研发用户感受更良好的信息资源集成整合、个性化定制、自动分类导航等技术。

3.3  建设一站式“图书+档案”文化资源服务平台。以当下的技术手段而言,建设这样的数字平台并不困难,但是考虑到国内尚无先例,我们不妨先以“国家数字文化网”为平台依托,通过开发专题性的数据库、增加链接等模式,探索建设涵盖图书馆、档案馆乃至博物馆、美术馆等馆藏资源数字化融合服务平台的可行性、必要性。国家数字文化网是文化部、财政部 “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主站,主要由文化部全国公共文化发展中心负责运营管理,其愿景是打造覆盖全国的文化信息资源传输平台,实现优秀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共享。笔者认为,整合开发图书馆、档案馆的优秀文化资源自然是其题中应有之义。同时,考虑到全国大多数公共图书馆隶属于文化系统,如果能够争取到档案系统的认同,由该网站先行试水“一站式”的“图书+档案”文化资源服务,一是可节约经济、时间等成本,二是可以减少体制阻力,三是示范性强。还有,不少高校图书馆、档案馆都拥有丰富的馆藏,且同属一个上级部门管理,因此,也应当激励有条件的高校尝试建设图书、档案信息资源一体化的门户网站,增强知识服务的整体性、方便性。

3.4  追求可持续发展。共享资源可以降低所有合作伙伴的成本,但考虑到我国图书馆、档案馆行政隶属关系、组织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彼此间馆藏资源、人力资源、事业经费等的不均衡,馆际合作在发展中容易面临不可持续的风险。笔者认为,图书馆、档案馆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合作理念的可持续性、收益能力的可持续性。所谓合作理念的可持续性,就是参与合作的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都要自觉树立共建、共享、共赢等理念,统筹兼顾参与各方的利益诉求,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精诚协作、共创价值、共同成长。所谓收益能力的可持续性,则应当通过适当尝试公益机制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双轨运行,积极争取财政支持,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在确保信息服务、知识服务公益性的前提下,增强其市场化生存、发展能力。

3.5  建立学习型组织,培养复合型人才。员工素质决定服务品质,员工能力关乎公益性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的进程。作为社会主要学习资源、知识资源的管理者,各级各类图书馆、档案馆都应自觉将自己打造为学习型组织,倡导终身学习理念,激励员工积极参与培训和再教育,创造条件使更多的员工尽快掌握档案学、图书馆学专业技能,了解信息技术、文化传播等相关学科知识,成长为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推动档案、图书信息服务数字化融合奠定坚实基础。

(作者单位:社旗县图书馆  来稿日期:2015-04-16)

猜你喜欢
档案馆图书数字化
家纺业亟待数字化赋能
图书推荐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高中数学“一对一”数字化学习实践探索
欢迎来到图书借阅角
全省部分档案馆新馆掠影
数字化制胜
太仓市数字档案馆成为“全国示范数字档案馆”
科隆档案馆突然坍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