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希
1 古曲《霸王卸甲》
楚汉相争的故事从小就知道,只是那时年少,所有理解和感触,仅限于对刘邦成功的赞许和对项羽失败的一丝同情,甚至不解于一代才女李清照以项羽为偶像。
可是,因一曲《霸王卸甲》,一切最初的感触都变得不同了。
那是我去学习琵琶弹奏的第一堂课。面对着一张张懵懂而好奇的脸,老师提问道:“知道哪些琵琶曲啊?”我脱口而出:“《十面埋伏》。”老师接着又问:“那你知不知道《十面埋伏》的兄弟曲是什么?”我摇了摇头。
老师慢慢地回答:“《霸王卸甲》。”而后,抬手间,她便弹奏了那一曲豪气冲天的《霸王卸甲》。
短短不过八分钟的曲子,却将楚霸王从四面楚歌,到告别虞姬,再到乌江自刎的全过程,以音乐的形式展现在我眼前,我像是看到一幅幅画面,动人不已。
尤其是点兵那一段,铿锵有力,意气风发,将霸王与刘邦决一死战的冲天豪气,全部用弦与弦的振动表现得淋漓尽致。我甚至想象,项羽是如何身跨乌骓,着一身战袍,器宇轩昂,做决战前的最后动员。他的骄傲,他的自信,他的霸气,全都在这嘈嘈切切的错杂弹中展现了出来。他一定是抱着旗开得胜的心理去打这一仗吧?激昂的曲调,弹进了我的心里。
可是到了别姬的一段,却是悲伤而绝望的。整个曲子从高调的激扬变为了低声的呜咽。原来,这个不可一世的男子,在面对心爱的女子以死相报时,还是会满眼泪水。他慷慨悲歌“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如此真性情,又如此无奈。
奈何现实是残酷的,霸王卸甲,自刎乌江。旋律中,他匆匆结束了自己短暂却精彩的生命。
不同于《十面埋伏》曲调中打了胜战后“嚣张”的高调结尾,霸王卸甲以悲伤的旋律结束,让听者也陷入深深的遗憾和悲伤中。我不得不感叹:霸王卸甲,成刘邦之天下。
可是,项羽是辉煌过的。想当年,年幼的项羽对着秦始皇轿辇说出“取而代之”之时,是何等的轻狂,巨鹿一战,他破釜沉舟,又是何等的勇猛。
然而古语云:成王败寇,谁又会关心一个失败者呢?
听着曲子,我陷入了沉思。
2 佛语《不执》
“不执”,即为不执着。
耳边那一首琵琶曲,弹尽了英雄泪;眼前,历史的辉煌却属于刘邦。那一世的执念,终究不过弹指一挥间,尘埃满面。这样的霸王,卸下盔甲,执着的是谁的天下呢?
佛语云,不执,将一些事看开看淡,不要用心去琢磨无关紧要之事,那是“不值”。过分执着一件事,反而得不到好的结果,而那些看似“无欲无求”的人,却往往是最大的赢家。
但要说放下,谈何容易?
霸王一世英伟,倘若他放下执念,虞姬不会死,那份爱情会是另一种结局。可是,霸王的野心呢?他的谋略呢?他还是霸王吗?他会不是他,这是执念留给历史的遗憾,也是执念塑造的霸王。
《金刚经》中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它指的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如梦幻泡影一般,稍纵即逝,若是过分追求,便是我们太痴了。所以世间的一些事物,要客观地看待,不要过分地看重,给自己徒增负担。
可佛教中依然有“初心不改”的说法,如此说来,不是矛盾了吗?不是的。“初心不改”,是指不要因为外界的迷惑而轻易改变自己的本意和初衷,而“不执”倒是对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不要执着。两者并不矛盾。当九住心达专注一趣之境时,我们便不会再执着,因此,“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好坏看来并无区别,要好要坏,成佛成魔,端看个人抉择。
如此来讲,霸王卸甲,成的该是霸王的天下吧。另一种结束,另一种开始。留历史辉煌灿烂收尾,许来世平凡相依,静默安然。
仓央嘉措说:“世间安得双生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很多人看到这句话,便在努力寻找这“双全法”了。孰不知,六世达赖虽如此说,但他早已用行动证明,他要负的,先是卿,后是如来,他也没有再执着下去了。原因很简单,没有“双全法”,只有“不执”。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双全之事,自古少有。若是执着,便是忘了初心了。这样说来,不执才是得到最多的方法。
可,不执之人,又有几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