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网点服务是银行为客户提供面对面服务的触角,直接决定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口碑,成为银行提升品牌形象的关键环节。本文以广东省农村合作金融机构为例,探讨如何一方面加强刚性管理,一方面构建柔性的管理文化,刚柔并济地提升网点服务质量。
【关键词】银行 网点 服务管理
银行业作为金融服务行业,网点服务是银行为客户提供面对面服务的触角,直接决定了客户的满意度和口碑,成为银行提升品牌形象的关键环节。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物理网点多、辐射范围广,基层营业网点是服务客户的主渠道,集中反映了机构的产品、业务及中后台运营能力。基层网点服务质量对留住客户,促进储蓄存款的增长有直接作用。因此,提升基层网点的服务质量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
笔者对广东省农合机构电话客服中心2014年度投诉报告进行分析,发现广东农合机构基层网点服务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部分员工服务意识淡薄,“卖方市场”思想严重,服务态度差,缺乏与客户沟通的耐心;二是员工业务知识和内部流程不熟悉,对客户提出的服务疑问解答不到位,影响了客户的服务体验;三是员工临柜业务技能不熟练,业务办理效率低,延长了客户的等候时间;四是员工服务客户过程中用语不规范,影响了与客户的交流与沟通;五是员工的知识单一且缺乏创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高附加值服务的能力较弱。
大型商业银行在提升网点服务质量上实践颇多,建行较早地引入了六西格玛质量管理来推进网点转型,招商银行一直致力于培育全员服务的企业文化。针对目前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现状,要提升网点服务质量,笔者认为应刚柔并济,一手抓刚性管理,明确职责、完善流程、强化监测、做好激励;一手抓柔性艺术,着力培育服务文化,促进全体员工变在考核压力下被动做好服务为主动自觉服务好客户。
刚性管理体现的是服务质量管理体系的构建。农村中小金融机构首先在总行(联社)层面必须有一个明确的网点服务管理归口部门。据调查,广东省72.2%的农合机构没有统一的网点服务归口管理部门,其职能散落于办公室、人事、会计、业务及工会等部门{1},极易产生管理真空,不利于服务质量提升。其次要以制度形式明确岗位职责。网点本身的职能设计应结合网点的定位(如旗舰店、销售型、社区服务型),明确网点管理层、柜员、会计主管、大堂经理和条线业务人员(包含理财经理、顾问、个贷业务人员)在服务、销售及管理方面的职责,并以制度文件、操作手册的形式来传导。特别是要重视大堂经理在网点日常管理中引导分流客户、提供指导咨询、维护网点正常运营以及识别推荐客户的作用,具备条件的网点应配备一名大堂经理。规模在6~8人的小型网点可以由网点负责人兼任大堂经理的角色。据调查,广东省农合机构仅35.26%的网点配备了大堂经理(含业务引导员){2}。三是要明确服务规范。目前广东省大部分机构服务规范过于简单,未成体系,存在涵盖内容不全,标准化不强,可操作性不高的情况。完善的服务规范体系应涵盖服务网点的分区布局、设施配置标准,服务人员着装及服务行为、用语规范,针对特殊人群的服务规范,服务质量的考核及监测,客户投诉处理,营业网点突发事件管理等方面,精细化管理程度高的机构还应制定相关岗位的操作手册。四是优化业务流程。可以画出客户进入网点到服务结束离开的流程图,并梳理出不同业务类型的服务步骤,结合对客户关心的主要服务因素的调查,调整优化,减少不必要的环节,改串行流程为并行流程,并对业务系统进行同步优化,提升服务效率。同时,改善关键环节的客户体验,如电子媒介的预约服务、客户信息填写的简化等。最后,提升服务质量监督激励机制必不可少。监测服务质量可以通过网点管理人员巡查、监控录像或远程监控的定期抽查、交叉检查以及外聘神秘人调查等形式,但要确保适度的频率。目前广东省农合机构仅有29家机构建立了网点客户服务管理监测体系,占29.8%。{3}此外,监测的结果应挂钩网点各岗位人员的绩效考核,柜员和大堂经理的考核应以服务权重为主,考核应以正向激励为主。
柔性艺术主要是服务文化的构建。根据先进商业银行服务质量管理经验,高强度的服务质量监测手段和处罚措施在初期效果较为明显,但经过一段时间后,对服务人员服务质量的提升效果会递减,甚至一些服务人员会对高频率的监测和处罚措施产生逆反心理。这时,特别需要服务文化这种柔性管理的融入。农村中小金融机构的优秀服务文化表现为“为民”的普惠金融,表现为“手握手的承诺,心贴心的服务”。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农信人继承和发扬的。好的服务文化能对服务人员起到软约束和正向激励,服务人员会因为质量差的服务行为而感到来自内部人的舆论压力,也会因为优质、贴心的服务得到内部人员、客户甚至公众的肯定,产生较大的自豪感。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要建立有效的服务文化,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一是管理人员的重视和示范效应。工行杨凯生行长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4}高级管理人员对服务的重视和身体力行能对一个机构产生示范效应,网点负责人的重视和有效的执行能对一个网点产生正向引导。二是激励机制的文化传导。激励要实现对优质服务的价值肯定,这包括通过纳入绩效考核形成的物质激励,也包括评定“服务明星”、“农信天使”以及“挎包经理”类的精神激励。
注释
{1}{2}{3}数据来源于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内部资料。
{4}参见岳芳.《对转型期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文化建设的思考》.财政金融,2009年第2期。
参考文献
[1]赖永平.提高商业银行基层网点服务质量与效率的思考.[J]青海金融.2008.(9).
[2]岳芳.对转型期国有商业银行服务文化建设的思考[J].财政金融2009.(2).
[3]赵振华.商业银行基础网点经营管理[M].机械工业出販社,2009.
[4]李娟.长沙邮政储蓄银行网点服务管理模式的设计[D].中南大学.2011.
[5]]刘飞.如何提升银行营业网点服务水平.[J]时代金融2013.(1).
作者简介:漆可悦,女,汉族,籍贯四川,供职于广东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经理,经济师职称,硕士学位,研究方向:工商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