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状况的SWOT分析

2015-06-23 13:55娟,叶
宿州学院学报 2015年1期
关键词:皖北体育产业俱乐部

刘 娟,叶 庭

1.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状况的SWOT分析

刘 娟1,叶 庭2

1.宿州学院体育学院,安徽宿州,234000;2.淮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安徽淮北,235000

以皖北地区12家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访谈法,了解其发展情况,运用SWOT分析法分析其发展过程中的内部优势、劣势,外部的机遇与挑战。得出: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的优势体现在政策支持,人口、生态环境良好等;劣势体现在人们健身意识薄弱、规模小、投入少等;机遇体现在体育产业全面发展的背景下健身行业的迅速发展;挑战体现在内外竞争、人才的缺乏以及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等。建议:充分挖掘地区的市场潜力,加强俱乐部间的相互合作与交流、增强员工服务意识、树立健身品牌,使其朝着合理、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健身俱乐部;SWOT分析法;健身市场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法定节假日增多,大众的闲暇时间明显增加。伴随着消费意识的转变,关注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请人吃饭不如请人流汗”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在闲暇时间走进健身场所参与健身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状况与其他地区相比,还处于初级阶段。

1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1.1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以皖北地区六市12所健身俱乐部为研究对象,这些俱乐部是:淮北凌云健身俱乐部、天祥健身俱乐部,亳州豪仕堡健身会所、蓝梦健身俱乐部,宿州美国金仕堡健身会所宿州店、凯普菲特国际健身会所,蚌埠菲力特健身会所、原动力健身会所,阜阳香港威特尔健身会所、天筑豪生健身中心,淮南奥瑞特淮南健身中心、英派斯健身俱乐部。

1.2 研究方法

查阅图书馆书籍,在中国知网、维普网检索,收集有关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期刊文献、学位论文等。根据研究需要,对皖北地区12所健身俱乐部360名会员、12名经营者发放问卷,问卷发放与回收情况如表1。对皖北地区12所健身俱乐部的相关经营人员、管理人员及部分会员进行访谈,充实调查内容,使调查结果更加准确、可靠。

1.3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基本情况

据表2,皖北地区12所健身俱乐部在年卡价格、会员数量、占地面积、投资金额上都有很大的差别。健身卡种类一般有年卡、多年卡、季卡等,年卡价格最高的是菲力特健身会所,最低的是蓝梦健身俱乐部,会员最多的是奥瑞特淮南健身中心,最少的是凌云健身俱乐部。从每平米的投资金额上看,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尚处于低投入的境况,每平米投资最高的是原动力健身会所,最低的是奥瑞特淮南健身中心。投资总额最高的菲力特健身会所,是投资最低的凌云健身俱乐部的三倍多。

表1 调查问卷发放与回收统计表

2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状况的SWOT分析

2.1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的优势

2.1.1 政策支持是皖北健身俱乐部发展的保证

《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1]中指出:坚持体育事业与体育产业协调发展,加快建立完善有利于体育产业健康发展的体制机制,积极培育体育产业主体,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切实维护体育消费者和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到2015年,体育产业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中部省份平均水平,基本形成完善的体育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安徽特色和全国影响力的体育品牌。

表2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基本情况统计表(截至2013年7月)

优化产业布局,建立四大体育产业功能聚集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名城亳州及皖北地区民间民俗体育文化资源,建设皖北民间民俗体育健身产业集聚区,重点发展传统武术、养生健身气功等产业。为适应城市化和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重点发展体育服务业,积极扶持中小体育企业发展。

积极引导城乡居民体育消费,促进农村体育消费与城镇体育消费、传统体育消费与现代体育消费的协调发展。针对不同人群、不同层次的体育消费需求,丰富体育健身休闲服务项目,培育体育健身俱乐部品牌。设立省级体育产业专项扶持基金,采用贷款贴息、项目补贴等方式,对符合政府重点扶持方向的体育产业项目给予扶持,鼓励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体育企业享受国家及省有关税费优惠政策,凡符合条件的体育企业、组织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3.1.2 皖北地区的人口环境和生态环境为健身俱乐部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

合理范围内的农村城镇化可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吸引农村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的优化、城镇人口的增多,需要有更多的生产生活设施,包括体育健身设施。

2009-2012年,皖北地区城镇化的水平总体上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表3)。2012年,皖北地区常住总人口为2 555.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 164.97万人,农村人口1 390.73万人,城镇化率45.58%,比2009年高出1.33个百分点[2]。皖北地区面积约占全省的1/3,总人口约占安徽省的一半,皖北地区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安徽省城镇化率整体提升具有重大意义。由于皖北地区城市人口密度增大,相应的人们健身的需求也会随之增强,人们会对体育健身场所产生需求。体育健身俱乐部势必会成为人们参与体育锻炼、提高生活质量的选择。

表3 2009-2012年皖北地区人口主要指标情况统计表[2-3]

另外,皖北地区煤炭资源丰富,由于多年来煤炭开采导致的土地塌陷规模越来越大,每年的收割季节,焚烧秸秆导致的大气污染等,对皖北地区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尽管政府有关部门采取了多种措施来治理环境问题,但传统的生产模式很难在短时间内立竿见影,加上气候因素,这就决定不少时段不适宜户外运动。另外,伴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请人吃饭不如请人锻炼”的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大众对室内健身的要求愈加强烈,这为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4]。

2.1.3 闲暇时间的增多及生活方式的转变,健身消费成为生活消费之一

1995年5月1日起实行双休日,2007年,国家法定节假日增加到11天。假期增多,可供居民支配的闲暇时间也随之增加。近些年来,皖北地区产业转型,大批劳动力转向第三产业。白领阶层,他们在工作上是“白领”,在健康上却是“蓝领”,各种“现代病症”“职业病”多发现象在未来的几十年里将会呈现上升的趋势。由于工作压力过大导致的抑郁、狂躁等心理疾病越来越严重。但随着健康意识的增强,人们已经认识到体育健身能够缓解这些压力。无疑,在健身俱乐部参加体育锻炼已成为人们的迫切需要[5]。

2.1.4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数量逐年增加,会员数持续增长

近年来,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数量逐年增加,2009年28家,2013年增加到51家,平均以每年约5家的速度递增,这正是人们健身意识增强、对健身市场需求增加所带来的必然结果。会员数量上,从2009年到2013年增加了两万多名会员(表4)。现在,各种档次的健身俱乐部已初具规模,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人群的健身需求,体育健身已经成为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基础。

表4 皖北地区2009-2013年俱乐部、会员数量统计表

随着体育健身市场的发展,行业内的竞争越来越强烈。健身俱乐部的管理者不仅要有一定的体育健身知识,又要懂得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俱乐部的进一步发展;从健身市场的整体来看,健身俱乐部的经营者要在市场经济规则允许的范围内运作,使俱乐部的业务稳步上升[6]。在这种形势下,俱乐部开始重视体育人才的引进和培养,经营管理者自身也通过进修培训提高自己在体育健身上的素养。皖北地区现有的俱乐部经营方式主要分为会籍、私教和操课三种,而以会籍和私教为主要方式,私教是在会籍办理后才能实施的一种一对一或者一对多的健身指导。会员可办理的会籍多数为年卡,分为一年和多年两种。对于真正有健身需求的会员来说,办理年卡是他们既经济又实用的选择。

2.2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劣势分析

2.2.1 皖北地区居民参与健身俱乐部锻炼情况

从表2、表4可知,尽管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会员数量呈逐年上升的态势,但就皖北地区常住总人口数来说,所占比重不到1%。不可否认的是皖北居民对体育运动与健康关系的认识是明显的,对体育运动丰富闲暇生活的作用的认识也是深刻的。但是,部分居民参加健身俱乐部有“跟风”行为,或者没能把到健身俱乐部锻炼当做一种生活习惯,不少人在坚持一段时间后就会放弃。另一原因在于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社区、公园等场所的健身设施尚能勉强满足部分居民锻炼的需要,而对于健身俱乐部有专业教练指导的认识还不够深刻[7]。传统意识上的消费观念依然存在,多数情况下,居民宁愿消费在吃喝上而不愿增加对健康的投资。

2.2.2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情况

(1)规模上,在调查的12家健身俱乐部中,面积达到3 000 m2以上的只有5家,虽然健身俱乐部的出现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因场地不足而导致的健身矛盾,但从长远来看,现有规模仍不能满足今后居民对体育锻炼的需求。除选取的12家健身俱乐部以外,皖北地区还有规模较小的健身房,这些场所的面积、设施、教练员和会员数量等方面都处于较低水平,加上经营管理不合理,在一段时间后可能面临倒闭的危险。

(2)盈利情况上,通过对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经营管理人员的访谈发现,皖北地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尚未形成产业体系,加之占地面积大、器材设施昂贵、资金回收周期长、内部经营管理不善和外部竞争等原因,部分健身俱乐部在悄无声息中倒闭了。在对俱乐部员工的访谈中了解到,由于工资不稳定、发展空间小,大部分员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失去了工作热情,积极性受挫严重。

(3)课程设置上,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所开设的课程大同小异,开设最普遍的是有氧操课程,包括瑜伽、健美操、体育舞蹈、肚皮舞等。虽然俱乐部适时开设一些其他类的有氧操,但上课时间大多在下午,不能照顾到“上班族”的需要。对于会员来说,课程的上课时间以及价格成为他们选课的重要标准。

(4)会员情况上,会员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因人而异。在对12家健身俱乐部的调查中发现,多数俱乐部在会员办理会籍时会对会员的身体状况进行检测,而获得的数据提供给俱乐部的私人教练们,继而向会员推荐私教课程,而收费昂贵的私教课程并不是所有会员都能接受的。部分没有选择私教课程的会员在办理会籍时的档案将形同虚设。俱乐部不能更深层次地跟踪会员情况,会给吸纳新会员带来不良影响。

(5)服务上,会员在俱乐部享受的不仅是健身器材带来的身体机能的提高,更多的是一种人文情怀。在调查中发现,部分俱乐部的健身设施损坏后未能及时修复,影响会员锻炼,继而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俱乐部的声誉。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经营模式上体现出的是会籍、教练互不相关的现象,会员顾问不懂得健身的相关知识,在向会员介绍时难以吸引消费者参与到俱乐部进行锻炼。

2.3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机遇

2.3.1 政府政策扶持体育产业发展

2010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0〕22号)[3]提出大力发展体育健身市场,加大投入,积极培育体育健身市场,培养大众的健身意识,加强群众体育俱乐部建设,拓宽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渠道,支持有条件的体育企业进入资本市场融资,积极鼓励民间和境外资本投资体育产业。 2010年5月,《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13号)[9]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文化、旅游和体育产业,鼓励民间资本投资生产体育用品,建设各类体育场馆及健身设施,从事体育健身、竞赛表演等活动。《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是国务院发布相关政策后结合安徽省实际提出的实施意见,使安徽省尤其是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发展水平滞后的皖北地区得到充分的政策引导和支持。

2.3.2 体育健身场所的建立,是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契机

皖北地区现有体育场馆11所,在建体育场馆2所,还有由国家政府投资的全民健身路径、广场、公园以及房地产商为吸引购买楼盘而修建的体育健身场所和设施。这些健身场所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广大群众对健身的需求,提升了城市的形象,又适逢皖北部分城市正式申报省级、国家级文明城市,随处可见的健身场所,正是现代文明生活的体现。居民逐渐养成积极主动参与体育锻炼的习惯[10],在空气质量差、雨雪天气等情况下,走进健身俱乐部锻炼将会成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形式之一。

2.3.3 皖北地区拥有巨大的健身市场潜力

从皖北地区城镇化的程度来看,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现在皖北地区在健身俱乐部进行体育锻炼的会员人数所占比重还较低,与先进地区相比,表现出皖北地区居民健身意识较淡薄,而如何将有健身想法而没有健身实际行动的人群发动起来,这将会是皖北地区健身市场扩大的必要途径。另外,做好皖北地区居民参与体育锻炼的民意调查也是保证健身俱乐部健康有序发展的前提和基础[11]。

2.4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发展的挑战

2.4.1 激烈的国内外竞争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优胜劣汰是市场发展的规律。随着政府政策的导向,投资商逐渐看重皖北地区健身市场的前景,各种中、低档次的健身俱乐部出现,在健身人群有限的情况下难免会打起“价格战”,一些中小型的健身房投资少、占地面积小、运营成本低,通过低价参与到市场竞争中,这种竞争无形中限制了大型健身俱乐部的发展[12]。

国外健身俱乐部进入中国市场,如金仕堡、奥瑞特等国际连锁健身机构,而皖北地区正处在健身市场发展的初级阶段,国外健身俱乐部由于起步早、服务意识强、经营理念先进、发展已成规模,这必将成为皖北地区健身市场的“佼佼者”,也必将对本土的健身俱乐部提出挑战,产生冲击。

2.4.2 专业型人才的缺乏

健身俱乐部的发展,不仅需要专业技术过硬的教练员,同时还需要优秀的经营和管理人员[12]。随着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逐渐显现出专业性人才缺乏与俱乐部快速发展之间的矛盾。健身俱乐部有专业的教练指导,这是大众日常锻炼与俱乐部健身之间的最大区别,教练员具有丰富的经验,能够吸引会员加到俱乐部。当然,从事经营管理人员的素质才是关键,懂得企业管理和体育管理的人才是健身俱乐部所必有的,而这种人才的缺乏势必会影响到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13-14]。

2.4.3 健身俱乐部产业结构不合理

对皖北地区12家健身俱乐部的调查发现,他们经营项目趋于一致,没有自身的项目特色(表5),大众健身项目以有氧操为主,其他项目为辅,而对于有特殊需求(增肌、瘦身等)的人群来说,没有一家俱乐部具有专门的营养师,多数情况下由私人教练兼任。在无特色的服务情况下,价格竞争成为必然。

表5 皖北地区俱乐部项目设置调查表

表6 会员对俱乐部开设项目的满意程度调查表(n=352)

表6显示,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会员对现有项目的满意度不是很高,45.5%的会员对俱乐部开设的项目较为满意,53.1%的会员不满意。在对会员的访谈中得知,俱乐部项目开课时间大多为下午,多数上班族会员无法到课。

2.4.4 健身俱乐部区域分布不均衡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集中在人群聚集的地区,而以商业区居多,占到83.33%。商业区商业发达,大多没有健身广场和健身设施,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但是,商业区与居民生活的住宅区距离较远,导致一部分顾客群的流失。现代城市的发展,住宅区从城市向郊区辐射,更多的人住在远离商业区的地方,势必对住在郊区的居民进入健身俱乐部参与健身造成了不便。这种现状下的不均衡迫使俱乐部经营者转变发展方向(表7)。

表7 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分布情况调查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场地规模、投资金额等方面还处于低水平;会员数量少,健身意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俱乐部服务项目大同小异,还没有探索出自身发展的特色服务项目;尚未采用多样化的服务来降低市场带来的风险。

(2)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总体建设不完善,区域空间分布不均衡,居民生活区附近的健身俱乐部数量不足,居民不能就近在健身俱乐部参与锻炼;行业内的不合理竞争、俱乐部经营管理不善,造成多数俱乐部面临发展的不利局面。

(3)在国家政策的推动和引导下,抓住机遇、调整发展思路,采取灵活多变的策略以应对挑战,以实现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长足稳步的发展。

3.2 建议

(1)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法律法规,建立相关协会,避免行业内的不正当竞争;通过提高具体的优惠和扶持政策,规范和引导皖北地区健身行业的完善和发展,以挖掘皖北地区健身市场的潜力。

(2)发展企业文化,提升皖北地区健身俱乐部的档次和品位,做好自身品牌,让员工以饱满的精神和和谐的人文环境来引导大众参与健身俱乐部;提升俱乐部服务质量,以质量合格、气氛和谐、服务专业为标准,不断开发新市场、新产品、新服务,以适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收入层次人群的需要。

(3)健身俱乐部之间要加强相互交流与合作,完善自身的经营和管理,加强连锁经营,增加俱乐部发展的特色内容,在居民生活区附近建立健身俱乐部连锁机构,扩大市场占有率。

(4)依托市场,关注居民对健身的实际需求,适时调整服务内容,以满足消费者参加体育锻炼的要求,依据政策采用多种激励措施,建立和积累与消费者的长期友好关系,打造消费者满意的健身品牌。

(5)建立员工奖励、晋升制度,创造俱乐部内部竞争与合作的机会,完善员工管理制度;制定跨部门、跨俱乐部、跨区域的培训制度,鼓励员工提升自身素质;定期对员工进行专业评估并设立奖惩制度,定期聘请专家对教练员进行培训等。

[1]安徽省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实施意见[EB/OL].[2012-01-11].http://www.ahty.gov.cn/csztejlm/article.jsp?articleld=8842&pageNo=0

[2]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3:10-12

[3]安徽省统计局.安徽统计年鉴—2010[M].北京:北京数通电子出版社,2010:11-13

[4]孙淑惠,李小兰,胡艳,等.四川省经营性健身俱乐部管理机制的现状调查:以成都市为例[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01:38-42

[5]林显鹏,虞重干,杨越.我国体育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学,2006(2):3-9

[6]李小芬.我国商业健身俱乐部的发展特征与经营模式[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6(3):26-31

[7]潘彦宏.商业健身俱乐部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以南宁市为例[J].贺州学院学报,2011(2):94-97

[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的指导意见[EB/OL].[2010-03-24].http://www.gov.cn/zwgk/2010-03/24/content_1563447.htm

[9]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EB/OL].[2010-05-13].http://big5.xjass.com/ll/cotent/2010-05/13/content_149181.htm

[10]蔡海龙.北京市东城区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现状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研究生院,2014

[11]金宗强.天津市发展休闲体育产业的SWOT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5(7):44-46

[12]董传升,赵宏雯.沈阳市大众健身房发展现状的初步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1(1):86-87

[13]张守冬,杜磊.江苏省休闲体育产业SWOT分析及对策研究[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7(2):21-22

[14]籍景花.太原市体育健身俱乐部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D].山西:山西大学体育学院,2011

(责任编辑:李力)

10.3969/j.issn.1673-2006.2015.01.027

2014-11-20

安徽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项目(ASS2014209)。

刘娟(1979-)女,安徽泗县人,硕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G806

A

1673-2006(2015)01-0096-05

猜你喜欢
皖北体育产业俱乐部
摄影·美好安徽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2017年全球体育产业人物风向标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