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涛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 400015)
西南山区集约化畜禽养殖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彭涛
(中煤科工集团重庆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重庆 400015)
针对西南山区集约化畜禽养殖工程具有周边居民分布多、恶臭问题突出、山区环境容量相对较小、高浓度养殖废污水不宜排放的环境特点,归纳出此类工程在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过程中应重点关注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粪肥消纳区农田土壤污染、周边噪声污染、周边恶臭污染以及移民安置等几方面环境问题。通过核查对比DSPR模式、LCA模式和基本指标模式3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模式的方法特点,确定选用基本指标模式的技术方法初步构建了该类工程的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对今后在该区域开展此项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集约化畜禽养殖;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在建设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不符合经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情形的,建设单位应当组织环境影响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并报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和建设项目审批部门备案;原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部门也可以责成建设单位进行环境影响的后评价,采取改进措施。”就此,全国人大法工委解释,“在建设项目开工建设后,可能因预测不够准确、客观情况发生变化等原因,使得项目在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与经审批部门审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不相符的情形。在此情况下,就应该依法对该项目进行环境影响后评价。”
根据全国人大法工委的条文释义,可将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的原因归纳为两方面,即:一方面是因环评文件中采用的预测评价的技术手段不足够准确,导致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了与环评结论不一致的环境问题,这属于技术系统;另一方面是由于项目所在区域客观环境情况发生了变化,比如敏感区性质、规模、区域环境载体本身的变化等,导致项目建设、运行过程中产生了新的环境问题,这属于环境系统。
环境影响后评价是环境影响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在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后,以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为基础,以建设项目开发活动完成后的实际环境情况为依据,通过评估开发建设活动实施前后污染物排放及周围环境质量变化,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对环境的实际影响和环境补偿措施的有效性,分析项目实施前一系列预测和决策的准确性和合理性,找出出现问题和误差的原因,并对上一阶段环境影响评价时未认识到的环境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对期间发生的各类变化情况进行补充完善,跟踪验证预测结果的准确性,提高决策水平,为改进建设项目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是提高环境管理和环境决策的一种技术手段。[1]
2.1 西南山区畜禽养殖污染特点
受地理特征制约,西南山区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一些地方将集约化畜禽养殖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加以鼓励。近几年,西南山区畜禽养殖业迅速发展,集约化养殖场和散养场专业户逐年增加。基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足等原因,大规模地发展养殖业已经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导致了种养失衡问题,出现畜禽粪污在一定空间范围内没有足够土地予以消纳,以重庆地区为例,近年来重庆市猪粪当量耕地面积负荷在40.08~45.59 t/(hm2·a),而东部平原地区的上海市猪粪当量耕地面积负荷平均为26.40 t/(hm2·a)、浙江省为20.76 t/(hm2·a)、福建九江流域为29.92 t/(hm2·a)。西南山区畜禽养殖业的大力发展,已逐渐扩大了在该地区的农村面源污染影响。
2.2 环境影响后评价重点
西南山区集约化畜禽养殖具有养殖场(小区)周边居民分布多、恶臭问题突出、山区环境容量相对较小、高浓度养殖废污水不宜实施排放的特点。由于养殖工程的基础建设工作相对简单,施工期较短,整体来看施工期间产生的环境影响与环评文件的预测总体一致,因此集约化畜禽养殖的环境影响后评价工作宜在存栏运营阶段介入,在评价过程中应重点关注以下方面:(1)水资源与土地资源承载力分析;(2)生态环境评价,特别是粪肥消纳区农田土壤的评价;(3)水污染、恶臭污染以及噪声污染评价;(4)移民安置、农业经济发展以及人群健康。
目前,国内对集约化畜禽养殖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在工作中仍主要借鉴上一阶段环境影响评价和其他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且更多关注环境质量方面的验证评价,对于资源与环境承载能力、农业生态和社会环境的分析相对较浅。
3.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对养殖项目后评价的总体反应,是上一阶段环评工作的合理性和跟踪项目对环境的影响。为了提高评价的有效性,同时发挥评价的服务功能,应尽量使选取的指标具有相对独立性,尽可能易于定量或半定量描述,且数据获取通道开放。
畜禽养殖项目对环境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在构建指标体系时应考虑到各项指标之间存在交错影响的特点,应能综合评价项目建设对区域各个环境要素的关联性、累积性影响。
3.2 指标体系构建模式
(1)驱动力-压力-状态-响应指标模式(DSPR模式)
反映环境影响因果关系的逻辑框架,将评价指标纳入“原因-效应-响应”的行动范畴中。驱动力指标指驱动建设行为的社会、经济因素;压力指标是指建设行动对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因素;状态指标是在压力作用下自然、资源、环境产生的变化;响应指标时为了对应压力,降低环境影响采取的措施行动。该模式能着重反映生态、社会经济、环境质量、资源利用方面的影响,但指标体系太过繁杂,评价过程烦琐,实用性不强。[2]
(2)生命周期评价指标模式(LCA模式)
按照一个项目的生命周期来设计指标体系,以反映项目全过程的环境影响。构成LCA框架结构的过程为:确定目标及范围界定,进行生命周期清单分析,进行环境影响评价,进行结果解释。该模式时间顺序分明,对于各时间段具体内容的阐述较详细,但该模式需要大量的经济理论和经济论证以支持,这类资料往往不易获得,成为实际工作中较大的障碍。[3]
(3)基本指标模式
以“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为基本模式,再分成若干个具体指标,建立多层次指标体系。这种形式的指标体系反映了协调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该指标模式综合了DSPR模式和LCA模式下的基本指标,对建设项目环境影响的反应速度快,但在系统地、详细地描述指标间关系方面有所欠缺。[4]
表1 集约化畜禽养殖环境影响后评价指标体系
(4)指标体系筛选
对于集约化畜禽养殖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而言,指标体系的筛选应突出可操作性、层次性、完整性的特点,基于此,本文采用基本指标模式构建指标体系。
3.3 构建的指标体系
环境影响后评价的指标体系可划分为要素层、因子层和指标层,具体见表1。
畜禽养殖工程的环境影响是缓慢展现的,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也应遵循科学规律,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总的来看,本文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涵盖了当前西南山区集约化畜禽养殖工程环境影响后评价所要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对于该类型工程开展环境影响后评价具有指导意义,不同畜种、不同地区的养殖工程可结合实际外环境特征有侧重的选取。
[1] 刘左军.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释义及实用指南[M]. 北京: 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2002: 92- 94.
[2] Schoels R J, Biggs R. Conservation begins at home[J]. Nature, 2005, 43(4): 45- 49.
[3] 刘敏毅. 基于全生命周期的生态工业园区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科技创新导报, 2011, 8(33): 24- 25.
[4] 叶正波. 基于三维一体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构建理论[J]. 环境保护科学, 2002, 28(1): 35- 37.
The Establishment of Environmental Impact Post-assessment Index System for Intensive Livestock Farming Project in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
PENG Tao
(Chongq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of China Coal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 Group, Chongqing 400015, China)
Based on such environ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intensive livestock farming project in southwestern mountainous areas as more environmentally sensitive target distribution, the stench problem, limited environmental capacity, prohibited discharge of high concentrated wastewater, the paper argues that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post-assessemnt on intensive livestock farming project should focus on carrying capacity of resource environment, farmland soil pollution in manure given area, noise pollution, odor pollution and immigrants resettlement. Basic index model is chosen to establish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post-assessemnt index system on the intensive livestock farming project, after comparing DSPR, LCA, and Basic index model. The index system can provide some guidance for future work in this area.
intensive livestock farming; environmental impact post-assessemnt; index system
2015-02-12
彭涛(1983—),男,工程师,硕士,主要从事环境影响评价工作, E-mail:ptaolee@163.com
10.14068/j.ceia.2015.03.023
X820.3
A
2095-6444(2015)03-009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