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资产按照其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可分为经营性国有资产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随着政府管理与服务的职责范围越来越广,社会公共服务越来越被重视和推行,与之对应的用于满足不同管理与服务的物质保障资产即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和资产种类增加迅速,加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思考也随之被提出和重视,合理采购配置、充分发挥作用、科学分配利用、实现预期效果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目标。
在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量远超过经营性国有资产量,且种类繁多、用途多样,因此,结合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实际情况,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研究、进行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考核评价体系设计具有现实意义。
1. 具有一定的范围: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是为满足国家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其他机构开展社会公共服务、履行行政管理职能等所配置的相应必要资产。
2. 不直接创造经济价值: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直接带来货币收益、创造经济价值,具有纯消耗性的特点,但因其为社会、个人提供必要的生产、生活保障,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升和社会经济的发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能够产生很大的社会效益。
3. 不以盈利为目标:一个“非”字就决定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不以盈利为目标,该部分资产不直接从事生产或流通领域的经营活动,主要作为各类公共服务、行政管理行为的物质保障。
4. 国家拨款购置: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由国家拨款购置,一部分为无偿使用资产,一部分为有偿使用资产,有偿使用资产收费标准有严格的文件规定,不受社会经济发展规律的影响。
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特点决定了其规模和数量应有“度”,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采购和配置具有计划性,需进行周密的购前论证、使用监管、合理处置。且因为其主要用于满足社会公共服务及行政管理需要,不直接创造价值,具有纯消耗性,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被重视、效能评价被关注。
高校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主要表现为满足日常教学活动、科学研究、行政管理、后勤服务等需要而配置的各类不以盈利为目的的资产,是高校开展常规工作、创新工作思路、提升工作效率、提高办学层次的物质基础和保障。高校运转离不开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
高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目的是,通过评价为资产购前论证和合理分配提供依据,为财务预算分配提供参考,使高校的经费能够用在“刀刃”上,促进高校事业发展。
根据高校的实际情况,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效能评价不能局限在该部分资产是否“保值增值”上,更不能用纯粹的货币收益来评价资产是否“物有所值”,应将资产的购置、维护、维修等投入与资产所创造的服务价值联系起来,如果该部分资产促进了高校相关事业发展、提升了工作效率、实现了工作目标,则该部分资产充分发挥了利用效能,对该部分资产的评价是正面的、积极的;相反,该部分资产没有发挥其应有效能,对其评价是负面的、消极的。
老板谢了又谢,然后感叹他们创业遇到了好时代,遇到了好政策,也遇到了好官员。闲扯中怎么就说到了快速路。老板立即盛赞,连说现在的路太好了。他开奔驰,以前跑不起来,现在开起来像飞一样。从双湖桥到机场半个小时就到了。而他从水果湖回家,有时只要五六分钟,大大节省了他的时间。
高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主要为国有资产管理职能部门,学校其他职能管理部门、校属各单位资产管理分管领导及兼职资产管理员协助资产管理部门做好资产日常监管工作。
1. 强调全程化监管。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不能仅仅局限于资产存量实物监管上,分别核对资产实物与资产账目、资产账目与财务账目,实现资产的账账相符、账实相符、账物相符只是开展资产监管工作的基础,这种静态的资产监管工作不能完全满足开展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的需要,强调过程管理的动态国有资产监管思路随着对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认识和工作的逐渐深入被提倡和推广,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的过程监管主要包括资产购置前的论证、资产购置、资产使用、资产处置、资产调配等各个环节,形成整个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链条,缺少任何一个环节都会影响资产管理成效。
2. 创新国有资产管理的理念。传统的国有资产管理重视对资产实物的管理,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对资产价值的管理不容忽视。比如校园土地及所属建筑物等的经济价值已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增值巨大,需要根据最新的经济环境对这类资产价值进行再评估,用最新、最科学的数据统计校园资产值。在资产使用管理过程中进一步加强资产利用的成本意识,在高校,对于公共使用的国有资产往往只重视投入,不重视使用维护,更不在意资产可能存在的产值效益,只有改变这种资产管理理念,将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结合社会经济发展、变机械管理为人性化管理、变被动为主动等才能实现资产使用的最大效率,发挥资产服务的最高水平。
3. 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重要前提是摸清各类资产的合理使用年限和最佳使用标准,与此同时,因为高校国有资产特别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种类多、数量大,根据资产特点和使用实际,分门别类制定资产配置标准、使用要求、处置流程和规范等是进行资产使用绩效管理的关键步骤。其次,实现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绩效管理,还需紧密结合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管理办法需适用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发展规划和发展思路,重视资产的更新换代,使资产使用绩效管理具有实际的指导意义和科学的可操作性。
4. 推进信息化管理。信息化管理是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发展所趋,信息化管理可以加快资产信息数据的采集和分类整理,能够实现国有资产信息的完整化,避免遗漏,完整、准确的国有资产信息有利于进行科学的国有资产分配、购置、处置决策,也有利于实现国有资产利用的合理化和充分化、提高资产使用效能。目前各个地区、高校都在推行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比如江苏省就建立了省属高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系统,全省所有省属高校的国有资产信息在系统中完整的分类体现,资产购置、处置申请均在系统中通过“发起新流程”来分步操作,不同层次的职能管理部门具有不同范围的管理、审批、权限,实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信息化,促进了无纸化办公,并且各类资产信息报表也按照系统中统一格式导出,不仅减轻了工作量,也确保了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规范了国有资产管理,体现了国有资产管理的意义。
高校做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第一步是建章立制,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及国有资产管理每一过程中的规范流程和制度约束,是高校做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1. 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是开展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重要基础。2006年财政部颁发了《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暂行办法》,各地财政及教育主管部门在陆续下发了关于固定资产投资、国有资产处置、资产配置标准、国有资产收益、国有资产使用、资产损失责任追究、产权登记、资产评估标准等国有资产管理具体办法基础上,分别制定了本地区及地区所属高校的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对国有资产管理进行进一步规范。
2. 监管制度的建立健全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制度建设的重点。监督管理贯穿整个国有资产管理过程,从资产购置、资产使用到资产处置都离不开监管机制。资产配置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的关键,通过明确的资产配置标准和操作流程能够从源头上规范国有资产管理;对资产采购全过程监督管理可以确保采购工作的公开、公平、公正、透明;明确各类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使用年限和资产处置管理办法,可以避免资产处置的盲目性和不科学性,有利于做好资产使用的合理调拨,提高资产使用效率。
3. 理顺非经营性国有资产各环节的管理。在高校,不可能仅仅依靠国有资产管理部门就能做好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工作,实际上,大量的非经营性国有资产被各职能部门保管和使用,通过加强与资产具体使用职能部门沟通联系,监督各职能部门资产管理和使用情况,增强其自觉维护和保护资产的意识,明确各职能部门国有资产管理与使用职责和范围等,能够促进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工作。
表1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
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托高校国有资产管理实际,建立在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产权明晰、分类明确、数量准确的基础之上,除之前提到的实行全程化监管、改变管理思路、启动资产使用绩效管理、推进信息化管理、加强和完善各类管理制度建设等是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主要因素外,资产账的管理、资产账与财务账的对应管理、资产基础业务管理(如:资产购置计划、资产采购、资产验收、资产处置等)、资产管理队伍建设等都是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的依据。综上所述,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体系主要内容包括:
1. 包含管理体制、管理思路创新,管理人员素质提升的管理体制与管理队伍建设;
2. 规范管理行为、管理依据,提高管理力度的规章制度建设;
3. 反映管理细节、管理效率的日常业务管理情况;
4. 体现管理科学化、完整化、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信息库建设情况;
5. 体现管理精确程度的资产账目管理。
对以上内容进行具体细化,作为高校非经营性国有资产效能评价依据和标准,具体见表1。
[1]毛程连.庄序莹.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督与管理[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
[2]吴红卫.非经营性国有资产管理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1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