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5-06-23 23:17曹阳朱洁
现代商贸工业 2015年12期
关键词: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江苏

曹阳 朱洁

摘要:运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基于创新知识溢出、创新网络组织、社会资本这3个层面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各分指标的权重,将影响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各因素进行综合排序,对创新网络下的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进行实证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创新网络视角提出提高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路径。

关键词:江苏;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2000704

伴随着工业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区域产业集群化的趋势日益显现,知识密集性的生物医药产业也大都以集群形式发展。在当今知识社会中,知识的经济属性就是知识创新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生物产业集群作为知识创新发展的重要载体,迫切需要通过知识创新的推动,来实现集群升级和自主创新能力的增强。同时,由于创新网络集群具有的知识外溢性、创新平台共享性、要素集聚效应以及根植性等优势,使得知识创新更容易进入集群内部,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因此,加快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向创新网络集群的升级转变便成了政府提高本区域竞争力的必然途径,基于此,本文聚焦于创新网络式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研究。

1 创新网络的层次划分

依据各行为主体之间活动的重要性和紧密性,本文构建了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体系的核心价值网络、辅助网络、外围支撑网络三个子网络的层次。

1.1 核心价值网络

核心价值网络即由生物医药产业相关联的各企业主体间形成的互动、合作网络,企业是创新投入、产出以及绩效的主体,是创新网络系统的核心。生物医药产业链的各个环节紧密相连,要实现研发到创新成果的市场化,需要水平链上生物医药相关企业,垂直链上供应企业和客户之间的密切联系。

1.2 辅助网络

核心价值网络和辅助网络共同构成了主体网络,辅助网络是指集群内的企业与科研机构、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以及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知识、信息、资源的传递与流动过程。在生物医药产业的创新网络中,大学与科研机构集中了生物技术的高技术人才、知识,是核心知识和技术创新的主要提供者,是知识扩散的中心。生物医药产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创新网络在大学与科研机构、企业之间建立了一个互动合作的产学研交流平台。产学研合作交流可以实现知识储备的双向互补优势,增加创新机会和创新产出,提高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

1.3 外部环境网络

外部环境网络是指生物医药产业集群与外部环境关于新技术、新知识等的交融和互动。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开放的系统,网络内部任何企业和个人都有可能与外部建立资金、信息等系统的联系,实现引进的主导学习形式;同时外部环境也可以为网络内部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所需要的各种资源,实现集群内外部先进技术的吸收与转化,从而提升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外部环境包括集群外的地方政府、风险投资机构、专业化服务机构等。

2 创新网络视角下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及权重的确定

2.1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构建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是一个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综合性范畴,需要全方位衡量多方面的因素,从而建立起一个多层次、多指标的综合评价体系。因此,本文构建了涵盖创新知识溢出、创新网络组织、社会资本这三个层面,共计23个有效评价指标的多层次分析结构模型,综合评价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全貌,详见表1。

根据层次分析法,得到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指标的组合权重从大到小排序,得到一个反映各指标对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影响程度的权重序列表,如表2所示。

3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

江苏省是我国的医药大省,其医药市场需求比较大,其优越的地理、文化和经济发展基础,为承接生物医药产业的转移和集聚提供了先发优势。同时,江苏省又是生物医药资源相对集中的区域,这也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因此,研究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发展具有典型的代表性与借鉴意义。

3.1 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测评

通过调研,定量指标数据来自《江苏省统计年鉴2013》、《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3》,专家打分环节是通过互联网的GlobalTestMarket调查网,邀请研究产业集群方面的专家进行打分获得相关数据。

在统一数据量纲后,将得到的数值转换成九分制,再乘以表2中相对应的指标权重,最后将各分项指标的所有数值相加,便得到该产业集群的综合得分。所得结果如表3所示。

3.2 结果分析

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网络存在一些问题,处于孕育突破、有待进一步发育成熟的时期,各行为主体结点间还没有形成相互依存的产业体系。

3.2.1 集群的整体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

与国际上公认的9分制评价标准相比,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竞争力的综合得分为5.0527(表3),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处于中等水平。子准则层的8个方面得分依次是“信任与合作(1.0140)”>“创新能力(0.84)”>“集群效益(07358)”>“学习能力(0.7320)”>“集群规模(05634)”>“法律规范(0.5070)”>“创新环境(03849)”>“社会文化(02756)”。

以综合得分的均值0.6316为标准,集群规模(C21)、法律规范(C32)、创新环境(C13)、社会文化(C33)这4个方面存在一定的不足,因此,政府、企业及相关组织应着重采取更为有效的战略措施,改善产业集群的创新环境,拓展集群规模,培养集群文化,进一步增强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活力。

3.2.2 集群内部企业创新动力不足

一方面,虽然江苏省具有医药优势资源,但“消费观念对创新的激励程度”(表3:D133)是市场对创新意识认可程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1834,还未达到权重相对应的理论得分0.2316,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意识层面上,仍主要停留在仿制药生产的阶段,原创型新药研发中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一类新药仍显不足,企业的创新动力不足。

另一方面,虽然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网络内的企业数目、产品种类众多,但“R&D经费投入强度”(表3:D113)是体现资金投入对创新支持力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4162,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4674减少了10.94%,说明集群内一些中小型的生物医药企业主要依靠自行研制和基础研究,创新研究的科研经费投入力度不强。由于创新动力的不足,生物医药产业链便不能进行深层次的研发加工,导致产品停留在低附加值的层面。

3.2.3 “产学研”合作机制尚未完全建立

目前,江苏省辅助网络层的高等院校与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尚未建立完备的基于长期高度信任合作的专业化与协作学习的网络配套体系。“技术改造经费支出”(表3:D122)是体现集群成员间通过相互学习、知识共享形成的创新网络机制完善程度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0541,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0829降低了34.69%,说明江苏省在生物医药的研发、生产、市场等环节,上下游企业和相关高等院校、科研院之间,呈现技术改造、学习能力等相互脱节的情况。

“新产品产值率”(表3:D123)是体现创新成果合作专业化的指标,它的得分为0.2366,比相对应的权重理论得分0.4980降低了52.50%,是制约竞争力提高的至关重要的因素,说明通过集群内部的科研机构与创新企业之间的高度专业化合作,实现新药迅速利润产业化的机制尚未完全形成。这种低关联度、低带动性的网络配套体系将不利于产业集群内部企业的技术创新进步,削弱了集群的对接合力,其竞争力也随之会减弱。

3.2.4 风险投资基金尚未发挥作用

风险投资机构通过贷款或投资等募集方式作为生物医药企业创业和创新资金的主要来源。但随着生物医药企业创新研发过程的深入,一些风险投资机构不愿去支持那些科研结果不确定而在短期内又无法预见成果的研发项目。“创新环境”(表3:C13)得分为03849,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次末尾,说明企业的投融资环境不理想,高融资约束阻碍了区域产业经济的发展,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

虽然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也聚集了一些投资机构,但大多数都是由政府出资建设的;同时现阶段的产权交易、生物技术价值评估等基础条件方面的不足,导致风险资本退出渠道的狭窄,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风险投资基金的缺乏使得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的研发后期及产业化的过程中遇到资金瓶颈,导致江苏省的许多生物医药企业在长期的潜力项目上的风险投资资金严重不足,研发成果无法顺利进入临床阶段,阻碍了集群产业化的进程。

3.2.5 政府的政策有待调整

江苏省的跨国医药企业众多,为实现以研发为主的生物企业的创新——保护——促进——再创新的良性循环,政府需要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制度,采取一系列的措施保证良好的政策环境。

“法律规范”(表3:C32)只有0.5070的得分,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第六位;其中“法律环境完善程度”(表3:D321)得分仅为0.0650,还未达到权重相对应的理论得分0.0657,说明江苏省的知识产权保护法律环境欠缺,集群内的许多企业为了避免承担技术成果泄漏、知识产权不受保护的风险,以企业内部的实验操作代替了公共实验平台的技术研发。这种情形下的集群内部知识、技术交流和资源共享是难以发挥作用的,严重阻碍了江苏省生物医药网络式创新集群的发展速度。

3.2.6 集群文化等软坏境有待加强

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创新网络建设的核心是要营造一种有利于创新主体相互之间进行交流与合作的良好文化氛围,浓烈的集群文化氛围是集群竞争力提高的环境基础。但在江苏省的评价中,集群的“社会文化”指标评价得分0.275(表3:C33),处于子准则层8个方面的最低值,说明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相互合作的创新文化、根植于集群的传统文化氛围不是很浓烈。

4 基于创新网络的江苏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路径研究

4.1 核心网络层的提升路径

为解决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部的企业创新动力不足问题,需要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

4.1.1 加强企业的自主开发能力

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内的企业在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自主型的技术研发,充分利用集群内部资源,进一步加强与大学、科研机构的沟通与合作,培育高素质的人力资本,把握技术创新源头领域,以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技术,赢得技术竞争的主动权。

同时,江苏省应依托集群内部特色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抓住跨国医药公司在本省大力发展的契机,将企业的自主研发与“引进来”策略相结合。企业可以积极参与国际技术合作与分工,有选择性的引进、消化、吸收、改造一些对自身企业发展适用性强、经济性好的先进外部技术,在全球范围内促成资源优化配置的土壤,以提高集群的自主创新能力。

4.1.2 加大研发资金的投入,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

针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企业目前的投入资金瓶颈导致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我们应当建立多元化的风险投资机制,加大对创业资金的投入与引导。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的创新研发需要有相当程度的风险资本保障,初来集群的创业者一般都存在资金短缺、有形资产抵押和担保缺失的现象,他们研制出来的具有市场潜在价值的科技成果,走向市场化面临巨大的风险融资渠道的需求。

因此,江苏省的生物医药产业集群需要在资本投资、技术转移等方面增强吸引力,通过建立相应的风险投资管理公司、担保公司、生物科技银行等机构,促成证券公司、风险投资者与企业直接交流,从而为企业的基础研究吸引资金,降低药品创新开发的风险。

4.2 辅助网络层的提升路径

健全“产学研”合作化和“产供销”一体化的协作机制。首先,“产学研”合作化,需要研发机构与生物医药企业之间采取共建企业研发中心的合作形式,进一步发挥集群的孵化创新功能。由研发机构提供人才资源,企业提供研发资金,共担风险,建立起大学与科研机构向中小型企业转让技术的责任及相应的激励机制,从而使科研机构的研发成果提前进入企业的创新机制中,逐步建立起战略联盟的关系。

其次,“产供销”一体化要求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寻找与工商业有着一整套特定联系的大学与研究机构,这可以使集群的企业根据市场需要求迅速找到研发的方向,并在研发成果转化为产品后,利用医药企业原有的市场网络迅速找到销路。同时,还要促进产业链上的各企业之间的纵向专业化分工,以及企业与各专业化服务机构之间的横向经济合作,以此形成“产供销”的协作机制。

4.3 外部环境网络层的提升路径

江苏省的外部环境网络中,政府角色起了主要的作用,面对集群文化淡薄等问题,我们需要明确政府政策的定向,加强社会文化等软环境的建设,从而建设一个内外兼优的生态药业。

4.3.1 明确政府政策和法律方向

目前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处于以“投资驱动”为主逐渐向以“创新驱动”为主转变的进程,在该进程中,为更进一步培育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政府应制定出符合本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发展的政策。首先,建立起适合创业、创新的地方制度环境,对集群内的重点企业给予让利等扶大扶强政策,对中小型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对有关重大生物科技攻关项目需实行提前介入、全程跟踪的服务。

其次,加大对人力资本等教育的投入,通过各种培训提高企业员工的的质量。面对江苏省重人才引进,轻内部培养的现状,政府应加大对现有人才的开发、培训力度,充分发挥网络教育和沟通的作用,加快江苏省生物医药人才的积累速度。

最后,创造良好的生物医药企业研发活动的法律环境,新药知识产权保护制度的完善将更加有利于激励生物医药企业的先进创新技术成果的扩散。

4.3.2 建立根植于创新网络的集群文化网络

面对江苏省生物医药产业集群文化淡薄的问题,集群应该鼓励企业打破自我封闭和保守意识,形成根植于集群的共同文化学习愿景和制度的软环境。通过积极搭建新药销售服务平台、信息服务平台、综合服务平台、投融资服务平台等各种平台,来促进集群内部企业之间或企业与其它机构之间的各种非正式或正式的交流,培育集群内部组织间的相互高度信任与深化合作的本土文化。这种文化有利于集群内的知识和创新成果源源不断地扩散和再创新,从而实现集群创新要素和创新网络之间的协同互动。

参考文献

[1]杨明靖.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辽宁省产业集群升级研究[D].沈阳:沈阳理工大学,2013.

[2]庞俊亭.虚拟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D].长沙:中南大学,2013.

[3]聂津君.基于区域创新网络的浙江产业集群竞争力提升研究[D].杭州:浙江工业大学,2007.

[4]赵强.产业集群竞争力的理论与评价方法研究[D].沈阳:东北大学,2007.

[5]田贵生.文化产业集群竞争力评价模型GEMC构建[J].企业经济,2014,(1):111114.

[6]肖勤.上海浦东生物医药产业集群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7]黄林.产业集群核心价值的研究[J].企业经济,2011,(1):1518.

[9]蔡晓慧,余静文.产业集群突破中小企业融资约束的实证分析[J].企业经济,2013,(7):7378.

[8]徐徕.产业集群与生物医药产业发展[D].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2005.

[10]王小丽.信任机制下的产业集群创新网络构建策略[J].企业经济,2008,(3):1517.

[11]张军.江苏省医药产业集群升级策略研究[D].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12]阮青青.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发展影响因素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产业集群生物医药江苏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基于产业集群导向下中小型企业工业产品创新设计模式再造
新常态下蚌埠市玻璃产业集群发展探究
安徽省产业集群与城镇化的互动关系
湖北省大冶市食品饮品产业集群效应分析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
生物医药洁净管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