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
【摘 要】新课程改革极其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情动人;充分挖掘课本资源,用生动的实例感染学生;广泛开发校本资源,以鲜活的生活教育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中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而实现以情育人的目标。
【关键词】情感 态度价值观 历史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影响着主体活动的动机和目的,是主体充满激情、排除内外干扰、战胜困难、达到目的的心理源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品质往往会对人的生活、工作和前途产生举足轻重甚至决定性的作用。教育部制定的历史课程标准提出,要使学生“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目标。所以中学历史老师有责任去探讨如何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一、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情动人
苏联教学论专家斯特卡金通过研究证明,未经过人的积极情感强化和加温的知识将会使人变得冷漠,难以拨动心弦,知识就会很快遗忘。情感既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又是教育的结果。只有教师充满感情,以情育人,才能有效地使学生形成积极的情感、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1.教师要对教材进行深入的探究,对其中情感教育因素要有全面而又深刻的理解。比如教授“康德的思想主张”,其中一条是:反对用暴力的方式进行斗争。如果是简单地让学生记住这一句话,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是不会有太大作用的。教师要是对这句话有较深的理解:它在处理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有助于形成平等、友好的国际关系与人际关系,我们就可以充满感情地讲解。可以举例:以色列国力强大,它用先进的武器对巴基斯坦进行大规模打击,但是巴勒斯坦人民并没有因为以色列强大的暴力而屈服,他们有的人还是采取比较原始的武器如石头、木棒等反抗,更有甚者使用“人肉炸弹”,这些丝毫没有消除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这时还可以引用中国一句古话“冤冤相报何时了”加以进一步说明。由此让学生充分理解了在处理国与国之间、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时,采取政治协商、平等对话的重要性,有利于学生树立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运用这种方法,教师必须有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考,善于旁征博引,要有生动的语言。
2.教师要平等、民主、宽容地对待学生,形成一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需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只有在民主的教学氛围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之间、生生之间才可能有融洽的交流与配合。首先,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不要采取居高临下的姿势,这样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去感受历史,有效地从历史课程中汲取精神的养分,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学会尊重老师,进而学会尊重他人。例如在教学中,我们应向学生这样提问:你认为这一问题应该如何解决?你的看法是什么?其次,教师要呵护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不要轻易武断地否定学生的观点。即使对学生错误的观点,也要耐心细心地给予指出,而不要简单地批评。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成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第三,教师要给予学生自由探索的空间,并根据学生的内在需求给予正确的指导,使学生在自由探索中自然地感受历史文本中隐含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不要向学生灌输现成的结论,应该在合理提供思维素材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自觉而又主动地接受情感教育,并且有助于学生学会自我教育。第四,要大声表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点滴进步,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学生一点一滴的成功会慢慢积累起对生活对生命的热爱,养成积极的情感。
二、充分挖掘课本资源,用生动的实例感染学生,以情育人
1.利用课本中历史人物的光辉事迹,给学生树立榜样,使学生从中学会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例如毛泽东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事业,推翻三座大山的史实;孙中山领导中国革命屡遭失败而又不放弃的事迹;苏格拉底坚持真理,不怕牺牲;张骞矢志西域,百折不挠;班超投笔从戎,立威边塞;岳飞精忠报国,《满江红》荡气回肠;文天祥宁死不屈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等等。用这些形象事例感染学生,有利于学生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有利于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2.利用中国传统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辉煌成就,使学生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激发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自豪感。比如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着重阐述它们的历史影响,并与西方作对比,从中感受中国古代科技的进步。讲述中国古代文学成就,可以多花些时间,让学生对古典诗词、小说进行阅读,对古代绘画作品进行欣赏,让学生认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的独特魅力,进而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
3.利用课本资源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要注意使用古今联系对比、中外联系对比、与学生的生活经验相联系的方法,可以更加有效地增强教育效果。讲到孔子、孟子的“民本” 思想,可以与今天党和政府提出的“权为民所执,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相联系,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之处,那么就可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民本”思想影响的深远,进而认识到“民本” 思想的现实意义。教师还可以进一步指出“民本” 思想与今天“执政为民”理念的本质区别:前者是统治者维持统治的手段,后者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可以使学生增强对党的政策的理解,并且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对待传统文化要采取“古为今用”的做法。上述中国古代科技成就与西方进行对比便是中外联系对比的一种方法,这样做法的优点是对比鲜明,说服力强。也要客观地说明西方文化的先进之处,从而让学生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还有一种中外对比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增强民族忧患意识,如将近代中国与近代欧美列强相比较,可以认识到中国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的差距,这可以从另一个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还需同学们的继续努力。为了让学生养成科学精神,热爱科学,认识科学在社会生活中的巨大作用,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谈谈科技对自己衣食住行等方面带来哪些影响,从切身体会中养成科学精神,热爱科学。
三、广泛开发校本资源,以鲜活的生活教育学生
在培养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校本资源与学生联系密切,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以发挥更好的作用。
1.根据教学需要围绕教材开发校本资源。如讲授“现代中国教育的发展”,可以给学生讲述本校发展的历史,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强对现代中国教育发展的感性认识,认识到要切实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教育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讲授文艺复兴的文学成就,就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去借阅《神曲》《十日谈》等作品,让学生在阅读、鉴赏中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讲授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可以让学生到图书馆借阅古代科学家传记之类的书籍,无形中使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2.开展研究性学习,独立开发校本资源。历史新课程教学特别提倡研究性学习,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思考,并引导学生把知识学习的过程变成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创新过程。例如:《我的中学》——开展有关校史的研究性学习;《父亲》(《母亲》)——开展有关学生自己父亲或母亲个人奋斗或创业的经历等等。这些校本资源都和学生关系密切,是生动的具体的形象的,而不是假大空式的说教,可以使学生切实受到教育。并且这种研究性学习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方面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可以帮助学生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中塑造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决不能枯燥地说教,简单地灌输,应该采取生动活泼的形式,激发学生自我意识和自我教育,促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内化。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就是有效的方式和载体。
1.在课堂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如辛亥革命的意义与局限性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是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素材。老师就要设计科学合理的活动,采取有效的形式让学生无形中受到教育。我们可以让学生开展一场辩论活动,正方观点:辛亥革命是成功的;反方观点:辛亥革命是失败的。观点由学生自由选择,进行辩论。通过辩论,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会受到深刻的教育。可以让学生加强对国情的了解,认识到中国革命必须由无产阶级来领导,学习革命先烈为革命奋斗的伟大精神。讨论也是一种有效的形式,除了讨论内容本身具有教育意义之处,它还可以通过同学之间的合作学习,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交往,形成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如在教完“智者学派主张”的内容之后,便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人性与法律之间的关系如何?学生积极讨论,有的说:法律要体现、尊重人性;有的说人要尊重法律;有的说要把两个方面结合起来。经过讨论,加深了学生对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也使学生养成法治精神,尊重法律。此外还可以采取表演历史剧、答记者问等形式。
2.开展课外活动。如教完抗日战争后,在课外就可以采取社会调查的方式,由学生设计好问卷、问题后,去采访经历过抗日战争的老人。参加社会调查之后的学生肯定会更加清楚地认识到日本侵略者的罪恶,感受到中华民族热爱自由、敢于斗争的精神。此外还有研究性学习、参观博物馆、历史知识竞赛、专家讲座、读书交流会、仿制文物等形式。只要我们在创新活动形式方面多多探索,就一定能发掘出更多有效的活动形式。
【参考文献】
[1]胡永明. 历史课堂中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J]. 读写算(教研版),2014(16):73.
[2]李健,周明.历史教学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重建策略[J].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4(9):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