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背景下的公民教育课程反思

2015-06-22 06:37:47付超
教育界·上旬 2015年5期
关键词:公民课程教育

付超

【摘 要】20世纪末期,在现代化与全球化相契合的大背景下,公民教育一跃成为学术界和社会关注的重要领域。21世纪伊始,在国际国内两个层面,公民教育更是获得广泛关注。从2001年开始,新一轮课程改革也已全面开展了十多年,近年来不断涌现的各类社会问题,催逼社会各界不得不回过头来反思,在新课改背景下,这些年公民教育在美好蓝图的规划下究竟实施得怎么样?

【关键词】公民教育    新课程改革发展

当下,中国已正式进入社会发展现代化和改革开放深入化的“双化”时期,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而公民教育更是担负着人才培养在思想和行为上的双重重担,面临这个“双化”时期的机遇和挑战。积极的、参与式的公民,才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路上迫切需求的公民。

一、公民教育的历史背景、内涵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公民教育有着悠久的历史背景,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在那时,公民教育主要是传播个性自由发展的理念和平等精神,培养城邦政治生活中的合格公民。到了古罗马时期,公民教育则是指在复杂精致的共和制的背景下,培养具有强烈的民主共和精神的公民。而中国,从清朝末期开始,我们的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就远落后于西方国家,中国的近代史就是一部不断向西方学习、取经的历史。毫不例外,西方的“公民教育”作为西学东用的一个内容逐渐被我们国家的政治家、教育家所接受并倡导,并曾经一度倡导“公民教育”代替我们传统的“道德教育”。

关于公民教育的内涵,我国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见解。著名教育家檀传宝先生认为,我国的公民教育应该是从三个方面理解的教育。首先,公民教育应是“造就公民的教育”,从这个维度出发,我们要把握好两条线索,一是我们的公民教育目标,再就是我们的教育方法。其次,公民教育是“对公民的教育”。即公民教育不能仅仅局限于学校里面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和时下终身教育理念相吻合,让每个学生把公民教育的学习纳入到终身学习的范畴里面来。再次,公民教育应该是“通过公民(生活)的教育”,也就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公民必须能够积极去参与社会生活,而不仅仅是成为一个具有一国国籍身份的公民。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的实际情况和政策不断变化,公民教育虽然几经波折,不过终究取得良好发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决定停止使用 “以阶级斗争为纲” 的口号,确立了要进一步扩大人民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法制的方针,为公民教育的恢复与发展提供了指导思想,并为其发展指出了明确的方向。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明确提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民道德规范,强调公民主张自我权利和承担社会责任的统一,并且坚持公民先进性要求和广泛性要求相结合的原则。

2007年10月,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胡锦涛总书记在报告中明确要求“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是“公民意识”一词首次出现在党代会的报告中。十七大报告为我国公民教育课程的未来发展规定了方向。

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民主、法制理念的不断推进,公民教育日益备受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的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到十八大的全民守法,再到十八届四中全会的全民树立法制信仰,公民教育迎来了其发展的大好势头。

二、新课程改革以来公民教育实施情况

2001年,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开始,公民教育也迎来了其发展的关键期。从实施方面来看,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巨大改变。分别是公民教育内容的重新整合、形式的多样和教学方法的更加灵活。

(一)义务教育阶段,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形式上打破了原来的单一一科的局面,改成了由小学低段的《品德与生活》和小学高段的《品德与社会》组合而成的公民教育形式。初中阶段,则开设了综合社会课程——《历史与社会》。首先,内容上一改过去“口号式”的宽泛内容,和学生的生活更加贴近;其次,在教学方法上,由原来教师一贯使用的“权威填鸭式”教学,变成了现在教师对学生的引导,与学生的互动为主;再次,教学地点也由原来小小的教室拓宽到社区、街道等更广阔的空间,让孩子们在实际活动中体验课程内容,这也和教育中应“以孩子为主体,重孩子的体验”的宗旨相吻合。总而言之,受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影响,中小学的公民教育课程内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中小学公民教育课程确立了公民知识、公民技能与公民价值观一体化的课程目标,与新一轮课程改革“以生活为基础、以学科知识为支撑”的课程理念相契合。

(二)高中阶段,思想政治课一改传统课程中只有必修课的模式, 分为必修和选修两大模块; 最重要的是,和生活联系得更加紧密了。教材打破以前的“一肩挑”,现在分别以“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版块呈现。打破了传统模式,体现了以生活为基础的宗旨。同时在教学实践上,也更加切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进入社区、敬老院等社会场所,加强了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社会的联系,让他们在实际体验中深刻感受公民教育的实质。高考录取更是把同学们在学校期间走出校门、服务社区、服务社会的内容记入他们的个人档案,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之一,体现了公民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的受重视程度正在加大。

三、公民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反思

进入21世纪,我们的公民教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由于“公民教育”是一个外来词,没有悠久的历史文化背景,加上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的各种复杂因素不断掺加进来,使得我们的公民教育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公民教育课程内涵界定不明确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中小学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承担了整个公民教育的内容。

但是在1978年之前,我们的公民教育目的局限在服从政治权威,服从党的领导,简单铭记一些爱国口号上面,着重强调公民教育的政治内容,弱化甚至泯灭了公民教育另外两大主题内容,即公民教育的身份意识和法制意识。而这恰恰是当下国家和社会最为重视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提出全民树立法制信仰就是最好的表征。

(二)公民教育的课程目标模糊

从公民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的教育目标从培养“合格公民”到培养“四有公民”到培养“新型公民”,一直没能有个准确的标准阐述,比如说什么样的公民才是合格公民?具体要达到哪些标准?目标不明确将直接影响公民教育课程目标设计的连贯性和准确性。所以,当前亟须给公民教育一个明确的课程教育目标,否则就只能是各种内容拼凑的一个目标不明确的学科。

(三)公民教育课程内容“包罗万象”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和社会民主的不断发展,原来的思想品德和思想政治课程包罗万象,造成公民教育内容的急速膨胀。作为一门专业的学科,公民教育必须有明确的内容界定,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因此,在以后的公民教育实践中,必须明确公民教育的内容,不能无所不包。

(四)公民教育课程开发设计的不均衡性

虽然目前从小学到高中,公民教育课程俨然已经形成了一个比较明确的课程体系,但是仔细分析可以发现,在内容设计的深度和广度上不够均衡。社会日益发展,公民教育内容必然会随着社会的演变而变得内容更加丰富,但是深度和广度怎么样达到均衡是需要课程设计者们深入思考的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在课程设计上,随着学生身心的不断发展,可以从“涉及面”到“涉及深度”逐渐加强。小学阶段,主要让学生从宏观上感受、理解公民教育的大致内容,逐渐意识到自己的公民身份,重在体验。初中阶段,让学生开始从微观上切入进去,了解公民教育究竟有哪些主要的方面,并从每个方面试着着手去理解自己作为一个公民起码的职责和义务。高中阶段,每个同学必须明白,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除了了解自己的公民身份,了解自己的权利与义务之外,更重要的是要明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公民,怎样积极参与到这个国家的政治和社会的公共生活之中。这也是公民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

四、公民教育的发展愿景

纵观整个中国教育历史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中国是一个有着长时间“灌输式教育”历史背景的国家,公民教育也不例外。因此要想全面开展学校公民教育行动研究,提高公民教育的实效,公民教育必须摆脱“灌输式教育”历史背景的束缚。因为,公民教育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更是一个实践性课题。新课改以来,义务教育阶段从“课堂内”到“课堂外”的学习实践方式,到高中阶段学生进社区服务,再到大学把高中公民教育实践档案作为录取的标准之一,都体现了公民教育正在往实践方向前进。只有让民主的准则运用到实践中去,才能谈新课改下的公民教育,否则就还是“纸上谈兵”。

【参考文献】

[1]黄甫全.树立共同教育理想,培养“四有”新型公民——学习邓小平同志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培养公民的论述[J].学术研究,2002.

[2]程教材研究所. 关于中学、师范学校设置政治课的通知(1957)[G]. 课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汇编:思想政治卷[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3]课程教材研究所.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1988)[G].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汇编:课程 (教学) 计划卷[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2001.

[4]课程教材研究所. 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大纲(1986)[G].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汇编:思想政治卷 [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5]课程教材研究所. 中学思想政治课改革实验教学大纲(1986)[G] . 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要汇编: 思想政治卷[M] . 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1.

[6]国家教委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几点意见 [R/OL] .1990-04-13(2007).

[7]黄崴. 公民教育: 责权主体的教育[J].现代教育论丛, 1997( 2).

[8]黄甫全. 自我意识的发展与公民教育的基本策略[J]. 学术研究, 1999 ( 2).

[9]檀传宝. 通过公民生活 实现公民教育[J].生活自由线, 2006( 1).

[10] 叶飞. 公民教育与公民意识的培养—— 兼论公民教育在学校德育中的实施[J].思想理论教育, 2008( 5).

猜你喜欢
公民课程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华人时刊(2022年13期)2022-10-27 08:55:52
论公民美育
题解教育『三问』
当代陕西(2022年4期)2022-04-19 12:08:52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计算机教育(2020年5期)2020-07-24 08:53:38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隐私保护也是公民一种“获得感”
十二公民
电影(2015年4期)2015-11-29 07: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