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华斌 许必华
一、热点聚焦
2015年1月21日,全国211、985重点院校湖南大学被曝一次性接收来自湘潭大学、吉首大学、湖南科技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长沙理工大学、湖南农业大学6所高校17名硕士研究生转入该校就读。“转学”原本是业内正常的事情,缘何一经媒体曝光就成了问题?原来是上述6所高校的排名远在湖南大学之后,于是“转学”就有了“曲线救国”之嫌;加之学生转学理由五花八门、未经公示等原因,便有了社会各界的种种质疑声。一时间,湖南大学被推上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二、素材扫描
No. 1 教育部:谁来为转学制度的漏洞“埋单”
湖南大学研究生转学事件一出,教育部随即派出专项督察组,对湖南大学违规办理研究生转学问题进行了认真核查。经查,湖南大学在为17名研究生办理转学手续过程中,违反《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未依法依规履行职责,存在失职渎职问题,并很快对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教育部强调,对教育系统违纪违规问题,要坚决做到发现一起,查处一起,曝光一起,绝不姑息。
【考场速用】如果要责任倒查,湖大的相关领导受到处理绝不是终点,启动相关责任追究程序也至多只是治标之举,给社会一个交代而已。事情已经出了,始终会有人出来承担责任,至于追究到什么程度,我们都会拭目以待。从这一事件中,我们更应该反思制度的建设问题。如果没有制度上的漏洞,也就不存在权力的滥用。这已不只是高校转学制度的问题,而是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湖大的领导和相关责任人为制度的漏洞“埋单”,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只有“治人者必先自治、责人者必先自责”,制度的黑洞才可能越来越少。我们需要这样的勇气。
No. 2 媒体评论:“转学腐败”成为众矢之的
1. 《京华日报》2015年1月31日撰文:《湖南大学转学事件是否存在腐败不容含糊》
在考研呈“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之势的今天,17名学生未经选拔公示而“绕道入名校”,很难让人不质疑是否存在“转学腐败”。如今,虽然17名转学生重回原校就读,相关责任人也受到追究,但仔细分析,实践中公共舆论一直关注的焦点——到底有没有“转学腐败”,似乎并不明朗。或许我们不该怀疑教育部核查的中立性和公正性,但整个事件中,从教育行政部门到大学内部,只见到行政处分与诫勉谈话,不见纪委和检察机关介入调查。究竟是把关不严还是存在权钱交易的“转学腐败”,事实不容含糊——因为这是公正达成的第一步。
2.《光明日报》2015年1月29日撰文:《转学不能成为教育腐败的“新招”》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在高校对各类政策的具体操作过程中,遵循透明化的办事流程,公开的办事程序,严格的结果公示制度,方能正本清源,真正让全国180万在校研究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也是教育过程和结果公平的重要保障。通过预设规则程序征求社会意见,将校务公开、财务公开,将社会力量纳入学校监管体系,才能坚持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
3.《南方日报》2015年1月25日撰文:《清理“转学腐败”维护教育公平》
多少人为了就读名校而艰苦读书,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可如今有人竟然可以绕开独木桥,坐上奔赴名校的秘密保障车,该校的教育公平显然是有所偏向的。教育公平是一种起点公平,在教育公平上蝇营狗苟,这让那些缺乏权力、缺乏关系、缺乏金钱的平民子弟、农民子弟情何以堪?
【考场速用】转学腐败的实质就是“潜规则”的盛行。潜规则之为“潜”,就是因为它上不了台面,却能左右“游戏”发展的方向和最终结果,严重损坏社会的公平正义。湖南大学研究生转学事件的背后,太过荒唐的理由何以能够堂而皇之地摆上桌面?其实,这都是拜“潜规则”所赐。要从根本上杜绝潜规则,就要从制度上制定更加严密细致科学的“明规则”。只有如此,才会使高校招生、转学等环节不再是各种关系角逐的名利场,而真正成为公平公正的阳光地带。
No. 3 网友热议:
研究生转学的背后是权力“任性”
@著名教育学者熊丙奇:转学制度本身没问题,关键在于规范、完善,现在的问题是,确有转学需要的学生,无法转学,而一些有权有势者,却可违规利用转学这一政策通道“暗箱操作”,以达到“曲线”进入更好大学的目的。
@媒体评论员刘雪松:“举举手、一纸文,17名研究生说转就转;被曝光、收成命,17名转校生说不转都不转。”湖南大学的“过家家”行为,显然很难让公众接受。经过发酵,事件焦点已经上升到对大学转学制度的批评,甚至有人主张,既然一项制度已沦为被特权阶层利用的工具,索性取消算了。当前急需认真规范制度设计,而非简单叫停。
@婷子_半夏桑木:我是湖大人,我深知我身边有多少优秀的老师,出现这种令人失望的事,是弄权者的游戏而非为师者的过错。黑幕处处有,但如果胡乱咎责,新闻就失去它最本真的魅力了。
@西北师范大学副校长刘复兴:个别人利用特权,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用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这是对公共利益的伤害,是对人才选拔制度公正性与严肃性的伤害。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董克用:大学转学制度是出于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利的考虑,但这一定要基于完善的制度设计和严谨公开的监督机制。如果没有这两者,制度在推行中就难免出现问题。
【考场速用】最近,“有钱就是任性”火爆于网络。看了湖南大学研究生转学事件,让人不免感叹“有权就是任性”。如果只要拥有权力而不承担责任,只行使权力而不接受监督,每一个执法者都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法规破坏者,而每一个公民都有可能成为这种破坏行为的受害者。当前,在如此高压反腐的态势下,仍旧有人顶风作案、火中取栗,在看似波澜不惊的教育体系内,同样暗藏权力“任性”的腐败。
No. 4 追问湖南大学:转学生能否顺利毕业
全国211、985重点院校湖南大学,为了保持名校的光荣,收生的门槛一定很高,正如北大之所以要成为北大,必须要收各地最优秀的学生一样。寒门学子就算十年寒窗苦,也不一定能够跨进湖大那神圣而令人仰望的大门。但有人就不一样,因为“我爸是李刚”,就可以以“曲线”的方式走进名校的殿堂,而且读的是研究生。试问,如果这些人也能成功毕业,当初又何必把他们拒之门外?再者,如果这些人也能成功毕业,湖大的教学水平是否值得怀疑,湖大还如何堪称“重点”?这不是在自绝门户吗?中国高校的教学水平在世界上很受质疑,许多国家不承认中国的文凭,湖大研究生转学事件可谓一面镜子,照出了大学教育的丑陋。
【考场速用】严进宽出,学术造假,使中国高等教育饱受诟病。转进湖南大学的17名研究生,如果没有被媒体曝光,他们一定能够顺利毕业,成为“天之骄子”中的“骄子”,甚至可以想象他们似锦的前程。我们不能随便怀疑这些学生的水平,但如果他们也能成功毕业的话,中国高校研究生的学术水平也就真的值得怀疑了。现在,中国的博士、硕士满天飞,而有真才实学者少之又少,连学位论文都可以请人代写,连发表论文都可以用钱搞定,研究生学术的公信力名声扫地。见微而知著,湖大研究生转学事件,难道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三、各国关于高校转学规定
在教育发达国家,大学生转学与转专业非常自由。美国是转学最为自由的国家,学生可以从社区学校向上一级学校转学,也可以从上一级学校转回社区学校,甚至可转去其他国家,而学分也予以全部或部分认可。英国、法国、德国等国也支持大学转学与跨国转学,但都有一套严格的规定。
1.美国实行学分制,各州有相应的学分转换政策为转学提供保障。因此美国无论是社区大学还是四年制大学,只要提交成绩,并且有不错的GPA(平均成绩点数),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转学。不过,国际学生需要提供托福甚至SAT(学术能力评估测验)成绩。
2.加拿大继承了北美的教育体制,学生转学是比较自由宽松的,并且其所有的大学均接受转学分申请,形成很有特色的转学分体系。
3.学生进入法国的大学后对所入读的大学或者城市不尽满意,都可以申请转入其他大学就读,法国公立大学之间可以接受学分转换。
4.在澳大利亚、新西兰,学校在评估转学申请时,特别关注细节,诸如在读出勤率、入读时间等,如果不符合相关规定,可能“转学难”。
【考场速用】从大学的发展趋势来说,赋予高校更多自主权,结合日益完善的“学分银行”和“学分互认”制度,以及弹性学制,使大学生能在高校之间转学,甚至跨国转学,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无论未来趋势如何改变,对于高校转校必须有章可查,依章而行。
四、凝眸美文
敬畏规则
□湖北省松滋一中 黄华斌
日月经天,江河入海,自有其运行的规则。我们的生活,无一不在“规则”之中。“没有规矩,无以成方圆。”两千年前的孟子如是说。《弟子规》堪称中国最古老的“规则”读本,至今都在规范我们的行为。放眼历史,古今中外的教育,其核心只有两个字:规则。
我们的生活有很多规则。做人有道德规则,行走有交通规则,办事有办事规则;概而言之,家有家规,国有法规。正是得益于这些规则,我们的社会才会不断地走向文明、进步。
社会需要规则。我们不敢想象一个没有红绿灯的城市会是什么样子,一所不讲规则的学校会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我们总会对生活中随意插队、随手乱扔、随便占位、随心所欲的人充满厌恶和鄙视。我们对伤害他人身心、剥夺他人权利的人和事深恶痛绝。
然而,在充满规则的今天,“潜规则”大行其道。潜规则,是对规则的漠视和破坏。人们敬畏的是权势、脸色和关系网。潜规则的流行,核心是遗传千年的“等级”和“畏权”思想作祟。其次是好面子,“不按规则也能办好事,甚至比按规则办得好,显得有能耐”。再次是从众心理,不讲规则的人越来越多,我又何必讲规则呢?最重要的还是“有利可图”:找人说情,违章停车可能不会被罚款扣分;给老师送礼,孩子就可能得到特殊照顾;给医生送红包就可能会得到更好的治疗,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乎,歪风邪气日渐盛行。一提到办事,首先想到托人情、找关系、请吃饭、送红包。有请人办事者,就有替人办事者,这类人往往是公共权力的掌握者,在用权执法时往往就有选择性、随意性甚至徇私舞弊、贪赃枉法。在这样的你来我往中,社会规则完全被“潜规则”破坏殆尽。
近日网络聚焦的“湖南大学研究生转学”事件,就是“潜规则”运行破坏“教育公平”规则的典型案例。当权者在一“转”一“撤”中,将公平公开的招生规则玩弄于股掌之间,视同儿戏,变成了熟人规则、关系规则和权钱规则的“潜规则”。其理由经不住推敲,其程序见不得阳光,其决议站不住脚。
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规则的敬畏。敬畏规则,社会就文明进步,蔑视规则,社会必然坠入野蛮。在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今天,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已从民间声音逐渐化为国家目标。规则公平,按章办事,更是成为整个社会最为急切的期盼和最豁亮的声音。我们要敬畏规则。敬畏规则,就是敬畏生命;敬畏光明正大的规则,我们的社会必然走向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