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卓
马可·波罗到中国来,跟忽必烈讲起一路上的见闻,谈到了世界上的很多城市。忽必烈于是问起威尼斯,问他为什么一直不曾讲到自己的故乡。马可·波罗笑了,说他在讲述其他城市的时候,其实就是在讲威尼斯,但是,他从来不敢提及“威尼斯”这个词,怕因此而失去它。
经常有朋友问我最喜欢的女演员是谁,我说我喜欢凯瑟琳·泽塔-琼斯和安妮·海瑟薇,朋友说:“哦,你喜欢有英气的女子。”这时候我总想起那个马可·波罗不敢谈起的“威尼斯”,我想说,我最喜欢的其实是一位名气不大,但是同样有英气的女演员——海莉·阿特维尔,还为她作过古体诗词遥寄爱意。但她的名字不是随便可以说出口的,万一对方也知道甚至还挺喜欢她,也就失掉了那种捂着藏着的私有快感,这种心态就像……女孩不喜欢和别人撞衫。
也许这就叫“威尼斯”式爱情,相比于人们对“梦中情人”的渴望、倾慕与妄想,它更多带有一种柏拉图式的禁欲气息与距离感,连“原来你也在这里”也显得突兀。而且它未必和青春期有关,未必和流行偶像有关。上海某大学文学院C教授,上世纪80年代一接触到张爱玲的作品就立即惊为天人,一生俯首拜爱玲,不仅挖掘出了一篇又一篇祖师奶奶散佚的小说,编出了一本又一本与张爱玲有关的书,近年来还时不时去常德路195号张爱玲故居转悠。不过这份爱意有时候反而办了坏事,教授挖到了张爱玲早期一篇不太成熟的小说,让当时还在世的祖师奶奶颇感不悦,甩下一句话:“有好事之徒未经我的同意,把这个东西找出来发表了。”该教授忐忑了好几年,最后费尽心思通过张爱玲的姑父带话,终于取得了张爱玲的谅解,还获赠一本她亲笔签名的《对照记》,这下教授才如释重负,专门作文昭告。怪不得江湖传言:海上学术界,C教授是最没绯闻的,因为他是张爱玲的男朋友。饶是C教授对张爱玲深情如斯,他在美国访学期间,有人说可以引见张爱玲的时候,他思考再三还是放弃了。
这就是“威尼斯”式爱情,它是保持一点距离的凝视。有位知名的女作家,多年以来一直喜欢一位老演员,他曾经塑造了很多英雄形象。后来终于有一天女作家得到了采访“威尼斯情人”的机会,女作家这么写道:“拨电话之前,我的手有点抖,只巴望着他不在家。结果他在。他说:‘喂?那声‘喂让我的心脏停止了跳动。我努力镇定下来,告诉他我的身份和采访意图。他说:‘没什么好说的啊。算了吧。然后他挂了电话。他很冷淡,但我一点没失望。这很符合我心目中他高傲的形象。我觉得这就是他。”
“威尼斯”式爱情,不是一场演习,而是一场盛宴,是唯一低调与含蓄的欢喜。相比之下,当前众语喧哗之中的“男神”“女神”,倒是流于浅薄与形而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