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勇
摘 要:培养学生课前预习习惯是农村中学语文高效课堂的前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课前预习
笔者在农村中学从教二十余年,知道农村中学普遍存在的现状:小学毕业的学生,成绩好一点的、家境好一点的都会跑到县中学或是条件更好的城市中学去读书;留在农村中学的学生普遍存在学习基础较差、学习行为习惯不好、学习兴趣不浓、学习环境不怎么好、部分家长给学生灌输的意识存在偏差等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如何进行新课程教学改革,笔者认为万变不离其宗,无论语文教学怎样的变化和改革,都要在原有教学体系上来完善和添加。创新,创的不是形式,创的是让学生如何更好地来学习语文知识的技巧。只有抓好学生的基础才能改变现状。而要抓好基础,首先要做好课前预习工作。这在杜郎口模式中得以体现。
课前预习是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有效途
径。那么,作为学习的主体,学生是怎样认识和对待课前预习的呢?下面,我就如何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谈一谈自己的做法。
一、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
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认识不够,
他们认为既然老师要讲,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学生认为预习是浪费时间。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我们必须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这项工作最好从初一进校之时就进行,明确这是初中学习必要的方法,否则学不好。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针对经常无预习习惯的中学生来说,要求他们预习课文是件难事。但是,万事开头难,只要一开始布置任务之时就明确要求,第二天要检查,没完成的要被处罚。学生还是能够做到的,只要长期坚持,学生就能养成预习习惯。我的具体做法是:
1.任务落实预习法。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1)对于要讲的新课,课后的生字词必须注上拼音;练习册上的自主预习题必须课前完成;这两项工作均在第二天上新课之前逐一检查。(2)熟悉课文,每节课都要抽查学生朗读课文,对于连续三次朗读出现较大问题的学生要给予批评。
2.课本、学案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或学案的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思考课后练习题,在预习时要结合课后练习进行思考,上课时抽问。
3.温故知新预习法。在预习的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充与新知识相联系的旧知识。
4.巩固成果预习法。在早自习时进行听写检测,连续两次听写不过关的同学要受罚。一学期以后学生基本上能够养成自主预习的习惯。
三、借助导学案的帮助
导学案包括早读配餐、学习目标、课前预习、课堂探究、课后练习这五个环节。我们一般提前一周把导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按照学案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在学生自学过程中进行适当辅导。学案是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的阶梯。比如,在预习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时,我们的导学案是这样设计预习的:
1.知识积累:(1)了解作家作品。(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2.字词积累:(1)给生字注音。(2)改正错别字。(3)成语积累。
3.诵读并理清文章思路:(1)诵读文章;(2)回答问题:A.文言实词解释 B.文言虚词 C.古今异义词、通假字 D.尝试翻译句子。这样具体的预习学案有助于学生较全面地预习课文,为上好课做了充分的准备。
四、注意预习效果的检查与评比
教师要对预习效果进行有效地检查、评价在导学案中,设置自主预习检测题,用来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
总之,课前预习是一个重要的学习方法,真正有质量的预习不仅能极大地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思维能力等方面得到提高。因此,只要教师用心激发学生兴趣,用恰当的方法指导,化难就简,督促检查,那么就可以使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徐林祥.语文教育研究方法[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2]钟启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张兴华.关于研究性学习实效性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2(02).
?誗编辑 王团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