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佩佩
摘 要:鉴于信息技术学科的特殊性,教师对合作学习认识的片面性,小组合作往往“误入歧途”。通过挖掘教材背后隐藏的争议点,找到小组合作的切入点,以提高小组合作的效率。
关键词:小组合作;信息技术;争议;教材
一、课堂回顾
1.呈现案例导入。
全班欣赏作品——《母亲》。
师:母亲节将至,老师在一个班级布置了一项回家作业,让两位同学一组,利用Word共同制作一个关于“母亲节”的宣传海报,可是,第二天到了学校后,有两位同学遇到了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A同学:搜集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并对Word页面进行了排版,添加了背景。B同学:同样搜集了相关的文字和图片,也进行了简单的排版,添加了背景。海报只用一页,可这两位同学的作品风格又截然不同,这该如何进行合并呢?
2.为什么老师要两人合作呢?
生:多个人一起做可以减少工作量,其中一个人找资料,一个人来做。
生:可以拓宽思路,两个人的想法总比一个人多。
生:有问题可以有个人一起讨论。
师:那么,案例中的这两位同学有收获大家说的这些好处吗?
生:没有。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
生:他们两个人之间没有事先分工,各做各的。
师:你觉得有必要两人合作吗?
生:有,可以减少时间,提高效率。
生:如果两人意见不合的话,还不如一个人做得快。
生:两个人总比一个人的力量大,可以集思广益。
3.小组讨论:假设一位是A,一位是B,你们觉得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生:选两个作品中好的那个交给老师。
师:那你会选哪个作品?为什么?
生:选A,因为他做的比较美观,而且比较新颖,B的作品比较一般,没什么特色。
生:我觉得B的内容比较丰富,A的内容太空洞了。
师:假如像刚才那组同学说的,选一个人的作品,那另外一个人的工作是不是就白费了呢?如果你是那个人,你心里会好受吗?
生:也许可以将两个作品进行合成。
师:两个风格完全不一样,要怎么合成呢?
生:总会有一位同学要牺牲大点,可以将B作品的部分內容加入到A中,把A的排版再进行稍微的修改,这样两个人的工作也就没有白费啦。
师:各小组可能对A、B作品各有喜好,不管是将A加入到B,还是将B加入到A,这种方法都是不错的选择,既然做了重复的工作,那么就必然要有一个人做出让步,但难就难在如何进行合并。
师:假设我们把B的内容加入到A中,那么,文字应该放哪合适呢?
生:可以像A那样放在背景框里,把A的文字变小些。
生:可以把B的文字做些删减,有部分文字和A重复了。
生:把A的图片移动一下位置,还有那个艺术字。
师:把文字放框里?怎么放?
生:艺术字。
师:很好,像A同学就是用艺术字将文字放在想要的位置的,但是,艺术字我们主要是用来做标题用的,为了醒目,如果用来做正文的话,会不会显得花哨?今天老师教给大家一种新的方法,将B中的文字轻巧地移到A的背景框中。
二、教学反思
通过实践反思,我得到以下两点关于“合作学习”的启发:
1.挖掘教材背后的“争议点”。
作为新教师,很容易被教材中的思路牵着走,以至于很难发现其中存在的隐性问题。然而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又会出现很多不可预见的问题。虽然本着“为解决问题而讲”的理念,但发现问题是比较困难的一步,需要从经验中进行总结。像《灰鼠坐堂》这一课,为什么用文本框是学生有争议的问题,带着争议让学生去讨论,没有说一定对或错,但总会有一种较好的解决方式。
2.先交流再合作。
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20%,中国的学校教育目前只能进行班级集体授课制,每个班级约40人,在这个地方,散播着40个人的思维,如果他们之间能擦出火花,那将是多么壮观的场面。所以,在课堂中我们无须担忧找不到人交流,因为在你的左右前后都是你的同伴。但是,很多学生都不太爱交流,总喜欢照着自己的模式去做。为了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交流,我们总是喜欢拿合作来做诱,殊不知交流的动力来源于争议。合作就是从分歧中找到一致点,再由一个点进行分工。
?誗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