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立娟
现实中,我们的数学教育实践往往呈现的是: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整个过程中,由于数学知识的再现与学生生活实际相脱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缺乏动力,导致教师的教学预期难以企及。因此,要使儿童经常有求知识的动机,须要根据他们的本能、欲望和兴趣,想方法来引导他们的本能,顺应他们的欲望,扩充他们的兴趣。下面,本人结合几年来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点体会。
学生身处多姿多彩的世界就是学习数学的最好教材。在讲授新课知识之前,教师要善于借用有关的生活实例,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提出相关的问题,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思考,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如在讲《平均分》时,我创设了这样的生活情境: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有一天,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三兄弟来到一座山脚下,由于口渴了,猪八戒就从口袋里摸出了9个桃子,他说,“大师兄你2个,沙师弟你3个,俺老猪肚子大就能分下4个了。”结果他们三兄弟为此争吵不停。那么,小朋友们能帮忙分一分吗。事实证明,只要设置一定的情境,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这样就使得课堂气氛变得热烈,使小学生在快乐中掌握知识。
在教学过程中恰当地创设生活情境,把知识与生活完美的结合在一起,当认知上产生了冲突,有了比较,此时顺势引出新知,构建概念,这机关报的概念就不单薄也不抽象,而是有血有肉。但需注意的是,在生活情境的创设中,不可过多地渲染细节,也不可过分地追求新奇,否则结果适得其反。
儿童的认知规律是“感知——表象——概念”,而动手操作符合这一规律,能变学生被动地听为主动地学,让学生在操作实践、自主探索、大胆猜测、合作交流、积极思考等活动中学习数学、构建知识。如在讲解《图形的对称》时,首先用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大森林里的画面,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动手试着剪简单的图形,通过实际动手操作掌握对称的特点。然后教师要求:“让我们跟着音乐一起来跳舞吧,但是音乐一停,同学们要做出一个对称的动作并保持不动,看看谁做得最棒。”最后通过做对称动作的游戏,让学生能学以致用。
教育学生动手操作,即可以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又符合小学生的年龄、思维和认知特点。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在设计操作实践活动时,要围绕知识、教学而操作,让动手操作为学习服务、为构建知识服务,从而促进思维的全面发展。
把数学问题设计成数学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知识,在游戏中提升理解,不失为一种有效提高教学质量的手段。教学中的游戏是把教学重点、难点与小学生乐于接受的游戏方式紧密地结合起来,为学生提供动手、动口、动脑,以及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的机会。如形式活泼有竞争性的“猜数字”、“摘苹果”等游戏,当这些有趣的游戏展现在学生面前时,学生们都会喜形于色,并努力争取,在学与玩中完成了学习任务,生动活泼主动地获取知识,提高了学习效率。
游戏新颖,形式多样,富有情趣,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学,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求知的主观能动性,最大限度地发掘学生的内在潜能。但在游戏方式的选择上,应有针对性和操作性,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及认知规律,太难则无趣,太易则无效。
恰当地开展趣味练习,能培养学生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励学生思维的创造性,开动脑筋想问题、做事情。如在讲《锐角和钝角》时,教师可以充分制造意境,设置人物简笔画,可用非常简单的图形摆起来表示人物的一些简单动作,如头部用正方形表示,身体用长方形表示,四肢用三角形表示,不同的人物动作有不同的造型,找出相同的角,再找出不同的角,进而能找到角的变化,达到学习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使每个学生都树立起创造的欲望,就要在练习中鼓励他们多动手、多动脑、多尝试;在练习中去探究,在趣味中去发现,哪怕是能运用思考得到一些发现或学到一些知识,教师应给予肯定和表扬,充分挖掘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长,使其得以充分的表现。
恰当、含蓄、幽默的语言,一定程度上也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在情景出现时,教师以适当诙谐风趣的语言描述,不仅能够活跃课堂气氛,而且情景会更加鲜明,大大提高了感知的效果,并将老师的感情作用于学生的感官,起到组织教学的作用。
欢笑是成功的一半。情感在小学教学中尤其重要,教师在课堂上适当地运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可以抑制学习中的疲劳,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提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使学生内心世界变得生动、活泼、开朗,尤其适用于对学生的批评教育,使儿童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从而有效地改善他们的认识、感知、思维和实践能力。但语言的风趣和诙谐不等于口无遮拦,更忌尖酸刻薄、讽刺挖苦,否则,幽默将流于滑稽,风趣将落入恶俗,反而有损教师形象,进而影响教学效果。
总之,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将一些枯燥、抽象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为生动有趣、有血有肉的问题,让数学课堂充满生命力,促使学生积极参与活动、乐在其中,进而形成生动活泼、寓教于乐的小学数学课堂。
[1]叶圣陶.叶圣陶教育名篇[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3.
[2]安奈特•布鲁,肖托德•威特克尔.改善学生课堂表现的50个方法:小技巧获得大改变[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