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国英
赞可夫说:“教学方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和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心理需要,这种教學就会变得高度有效。”讲究教学方法和教学艺术,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在数学教学中,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创设故事情境
在一片大森林里住着小兔、小刺猬等许多小动物,每年秋天,动物们都要过一条河到对岸摘各种果子吃。今年动物们又来河边准备过河,河水很深。撑船的乌龟爷爷说:“要想坐我的船过河,先帮我来解决一个问题。玉米、黄豆、花生各一小袋,大杯小杯各一个,选择一样粮食,谁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数出1000粒左右来,谁就先过河。”动物们都开始行动起来。
通过教师设计这样一个生动有趣的故事,使学生融入情境中,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他们很想知道是谁先过河的。接下来教师又利用了学生的好强心说:“乌龟爷爷偷偷告诉我,同学们也可以参加数,如果你们先数出来,就先坐它的船过河摘到好吃的果子。同学们想摘到吗?愿意跟小动物们比一比吗?”“愿意!”响亮而有自信的回答,说明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激起了学生自主探究的动力。
二、创设生活情境
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贴近学生生活进行教学,建构生活化的数学教学模式,使数学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易于被学生理解和掌握,从而促使学生由日常思维向科学思维的方向发展。
比如,在学习“长方形面积计算”后,教师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学校准备在教学楼附近留出一块长24米,宽16米的长方形土地作为绿化带,请计算绿地的面积。”学生解答后,教师用彩色粉笔按比例在黑板上画出绿化带的形状。教师接着问:“如果在这块绿化带中间留出一块36平方米的长方形土地作为花坛,要求长方形的长和宽都是整米数,请你们想一想,该如何设计?”学生在交流讨论后给出了四种不同的答案:(1)长9米,宽4米;(2)长12米,宽3米;(3)长6米,宽6米;(4)长36米,宽1米。这时,有学生在自己的练习本上画出了这四种图形,并且发现了问题。长方形花园是包含在绿化带中的,而绿化带的长为24米,宽为16米,所以符合此条件的花园只能是前三种,因为最后一种已超过了绿化带的长度。当学生正为解决上述问题而兴奋与喜悦时,教师又提出了新问题:“美化校园,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你能设计出更美观的方案吗?”此时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一位学生说出了他的方案:“在长方形绿化带的中间设计一个边长是6米的正方形花坛,周围种上草坪。有学生在上述方案上进行了改进:将花坛的四个角分别对着绿化带四条边,这样看起来更漂亮……
在此,教师对教材中缺乏生活气息的数学问题进行了改造,以活生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数学学习中去,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思考方法,体验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实用性。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创设教学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同时这也是我们教师不断探索的一个新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