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天虹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中指出:“幼儿科学学习的核心是激发探究兴趣,体验探究过程,发展初步的探究能力。幼儿科学教育的核心不同于知识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它以培养幼儿探究兴趣、发展幼儿探究能力为主要目的。然而在实际的教育過程中常常存在着这样一些弊端。针对这些,我在组织幼儿科学活动时经常进行认真反思并采取措施及时调整,激发幼儿参与科学活动的兴趣,抓住科学活动中的“奇”,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也有效地促进了幼儿的发展。
一、科学活动中的生活化
在《指南》“科学探究”中,明确了目标是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生活化的科学活动,能使幼儿直接感受和体验到所探究和学习的内容对自己和同伴的意义,会使他们发现和感受到周围世界的神奇,体验和领悟到科学就在身边。例如,“蔬菜同乐会”时,幼儿通过去菜场“寻访”,再去野外“郊游”,生成了一次对蔬菜的科学探索活动。在幼儿的眼里,每一种蔬菜都有一个讲不完的故事,深深地吸引着幼儿的兴趣。在对家庭、社区资源的充分利用后,使幼儿在这次主题活动中积累了有关蔬菜的丰富经验,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小组观察、集体交流、亲子制作等活动中。整个活动自然地融合了多个领域的学习内容,幼儿置身在快乐的学习生活之中。
二、科学活动中的游戏化
《指南》中科学探究的基本理念中指出了具体的科学教育方法与途径。科学教育内容丰富多彩,教师要充分发挥科学的魅力,巧妙地组织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幼儿探索的欲望,引导幼儿用科学的方法去探究问题。如,有一段时间我班风靡着一种会发光、发声的陀螺,幼儿讨论的是陀螺、玩的是陀螺,大家争着比赛,比谁的陀螺转得快、转得稳,有一次,磊磊在玩时突然叫道:“灯变了!变成一条线了。”这一叫喊声吸引了周围的小朋友,他们纷纷围拢过来议论,这时我就敏锐地感觉到可以抓住幼儿的这一兴趣点来进行一次“有趣的转动”游戏活动。整个活动中我从关注幼儿的兴趣入手,让幼儿在活动中充分体验转动的乐趣,满足好奇心,在玩中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三、科学活动中的社会化
《指南》更强调幼儿科学探究与社会大环境的融合与渗透,更注重运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引导幼儿在探究中思考,推理、分析、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感知自然、科技产品与人们的密切关系,让幼儿置身于社会大环境中。如,参观大棚种植,观察农民伯伯的种植方法,参观图书馆,知道书的种类、摆放、亲子阅读的快乐,参观叠石桥国际绣品城,了解缝纫、裁剪、成品等一系列的制作工艺……幼儿在这一过程中获得的何止是我们所能估计到的一些科学目标呢?他们在与外界的交往互动中得到全方位、多元化、动态的发展。
四、科学活动中的主体化
科学活动是幼儿乐于参加并积极进行探索的活动,具有一定的趣味性,能让幼儿在探究过程中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活动中我们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摸一摸、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来比较桔子和柚子的不同之处,并要求幼儿作记录。例如,活动中小小和明明小朋友想到了分别用画棉袄和裙子来表示柚子皮的厚和桔子皮的薄。而一向害羞内向的点点小朋友居然能带头要求让他自己来做记录,让我感到非常惊喜。从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来看,幼儿的能力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那样弱。在愉悦的心态中学习科学,同时也改变了科学的“严肃”面目,使科学学习成为一种有趣的活动,给幼儿带来无限的乐趣,真正做到了“玩中学”。
对幼儿来说,周围的世界是那样神秘,这一切深深地吸引着他们,他们对一切充满了好奇和求知的渴望,孩子的好奇心和探索的欲望是多么的难能可贵。让我们在幼儿科学活动探究教育中不断反思,不断总结经验,通过多种途径去引导孩子多发现和感受周围世界的神奇。
参考文献:
张倩.幼儿科学兴趣培养漫谈[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