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海侠
中小学语文课改中的作文教学改革,就是要为学生全方位地创造可以促进他们写作个性化作文的客观因素,同时全面培养他们尽快具备可以写出个性化作文的主观因素。作文的生命力在于具有独特的个性。既然写作是主体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我们的作文教学的着眼点就应放在培养学生的写作个性上。
个性化的作文就要文文相异,各不相同。思想感情不同,文章立意不同,篇章结构不同,语言风格不同,表达习惯不同。唯有如此,才能改变学生“千人一面,千篇一律”的作文现状。为此,在日常教学中,我针对学生个性化作文缺失的主要原因,采取了以下几点办法:
一、给学生创造条件,加强生活体验
远离生活,作文必定言之无物,内容空洞,没有真实感。其根本原因是作文的主体——学生,远离了文章的源泉——生活。因为远离生活,学生就很少能够直面生活中的真善美、假丑恶,就难以汲取拓展精神家园的丰富营养。学生缺少个性化的生活体验,是不可能写出个性化的习作的。对小学生来说,描写景物和动物是他们认为最头疼的。所以,要鼓励他们多争取到外面游玩的机会,因为孩子们没有亲身的体验和观察,单纯地听老师讲,是不能感受到事物的美的。更别说让他们在文中表达自己的情感了。远离了生活,就缺乏对生活的感悟。作文就不是从自己对生活的积淀和感悟出发而写,而是以间接获取的资料取代了生活材料的积累。这种远离了真实的人生和社会的文章,自然是无源之水、無本之木,剩下的只能是杜撰编造所谓的“作文”了。正所谓“语文一旦与生活相联系,马上就生动活泼起来”。
二、引导学生运用不同方法进行表达
“我”是文章的灵魂,没有“我”的文章就是没有灵魂的文章。 “无我”首先是“无我之情”。学生在作文中由于对生活没有感悟,因而社会道德标准没有内化为学生的内在感情,真善美的指向没有在学生心中引起强烈的共鸣,久而久之,学生的“自我”日趋受到压抑,心灵日渐冷漠。如此精神状态下写出来的文章必然是没有真情实感的。其次是“无我之思”。作文的关键不是题材的好坏,而是取决于作文者有没有对生活的独特视角和见解。诚如罗丹所言:生活并不缺乏美,缺少的只是我们对美的发现。文章的素材是客观存在的,但文章的观点则是主观灵活的,也是自由变化的。如果学生没有了自己的思想,也就失去了作文的个性。但是,尽管事情是一样的,每个人写出来的文章却不一样。
记得有一次我给学生布置的作文题目是《我亲身经历的一件事》。全班同学基本上写得都是前几天我们班举办的一次集体活动。但就在这同样一件事上,却能凸显出不同个性的文章。有的学生就只是简单地介绍了事情的经过;有的学生就能很有条理地把整个过程写清楚;还有的学生不仅把事情经过有条理地叙述,还能适当地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以及心理描写,使文章更加生动具体。还有的学生能从更深层去挖掘谈谈自己参加活动的感受。这使我认识到让“自我”得到很好的释放是个性化作文写作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三、提高阅读量,积累写作素材
俗话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得少,腹中空空如也,何谈神来之笔?因此,大部分学生一拿起笔来便生涩,好像心中有很多话语想表达,就是说不出来。小学生作文要从积累材料开始。眼过千遍,不如手抄一遍。讲的就是要学生动手写作。所以,我就要求学生抄写。抄写就是让学生抄写一段优秀片段或好词佳句,写景状物的、人物外貌的、内心活动的、行动语言的都可以。每人准备一本“采蜜集”,多阅读,多抄写,勤记忆。这是语言积累的好方法,也是语言积累的有效途径。只有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运用,学生才能写出好作文。此外,我还要求学生写日记、写周记,这样为写作积累了更多的素材。“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有了一定的阅读量,积累了大量的素材,自然能够为学生的个性化作文奠定良好的基础。
多年的作文教学经验告诉我们:作文教学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创造成果的,它贵在坚持。如果我们能经常为学生创造机会,让他们有更多的生活体验,有更真实的生活经历,自然就会让他们彰显出自己的个性,再加上平时积累的精美词汇和片段,个性化的作文写作就不难实现。
以上只是我在培养学生写个性化作文、探索作文个性化教学过程中获得的一点浅见。在大力开展课程改革的今天,希望能与有志于语文课改实验的同行们共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