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弘昌
小组合作学习是目前我国积极倡导的有效学习方式之一,它是一种以合作学习小组为基本形式,利用各因素之间的互动,以团体成绩为评价标准,共同达成教学目标的教学组织形式。其实质是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品质和学习习惯。现在“小组合作”早已走进了科学课堂,成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种方式充分体现了教学民主的特色,给予了学生更多的自由时空,学生通过在小组内互帮、互学、互补、互勉,不仅解决了问题,还培养了与他人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看到另外一些不和谐的现象,比如,有的小组总是同一个人在发言,其他学生当听众,根本没有讨论的热情;有的小组几个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同时,手里还在玩着别的东西,那种随意与放任暴露无遗;有的小组对问题还没搞清,为了赶时间,教师便速速“收兵”,接着进行下一步的学习;还有的小组干脆利用这个机会悄悄地聊天……这些现象表明,有的小组合作成了走过场,没能解决实质性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反常现象呢?如何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才能使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呢?
一、建立合理的合作集体
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是要让人人参与学习过程、人人体验探索与发现的乐趣。合作学习中的每个组均为一个小集体。合作学习就是通过这样一个个小集体发挥作用,完成探究任务。因此,小组内部人员的安排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要认真考查学生个性差异、能力特征,对每一位学生的学习习惯、性格爱好、成绩差异等因素做详细了解,进行异质分组后,在组内对每个组员进行合理的分工、角色的调配。
分组时,我们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能力和特质。如果我们把学习能力差不多的学生分在了一组(同质分组),结果会导致小组间学习效率两极分化严重;而我们把能力特质都不同的学生分在一组(异质分组),也可能导致组内交流效率两极分化。因此,在异质分组时,我们也要尽量保证组内学生差距不能过大,以保证他们的交流不出现鸡同鸭讲的情况。
分工时,我们也要考虑学生能力的培养,最好能够经常调换角色,防止一人缺席导致无法进行小组合作的情况发生,也是学生互帮互组的体现。
二、合理安排合作学习内容
合作学习虽然是一种好的学习方式,也并非所有的内容都可以采用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要根据教学要求适时而用,不可滥用。合作学习是学习方式之一,但不是唯一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和学生的现状进行选择是否该进行合作交流。
合作的内容要难易适度,如果所布置的是讨论问题,太难,学生不知如何下手,不但耽误时间,而且会适得其反。如,有一次我教学三年级材料单元,让学生小组讨论陶器与瓷器的不同,由于学生本身对两者都不了解,虽然采用小组合作了也答不到点子上,反而让学生对合作失去兴趣。还有一次,我让学生讨论木头在生活中的作用,虽然问题过于简单,但由于小组合作,最后得到的答案却不简单,很多小朋友发现木头有很多新奇的作用,也有的小朋友补充了木头的缺点、优点。因此,合作交流的内容要贴近学生,让学生有的放矢,相信小组合作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惊喜。
如果合作的是实验操作,那么又刚好相反了。有些实验操作很简单,如水和空气单元测量水的体积,不適合小组合作。我是让每个学生自制一个量杯进行测量的,如果小组合作也只能是4个人轮流测一次,意义不大。有一些实验较复杂,如机械与工具单元让学生想办法让杠杆尺平衡,小组合作效率较高。由于答案不唯一,学生不同的思维就能提高学习的速度了。
三、建立针对性的评价机制
评价激励对学生学习起着积极导向与促进作用。为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激励学生不断提高小组合作活动的水平,必须要加强激励评价。以往的教学我们也注重评价,但是往往是对个人的评价,现在我们评价要针对小组了。
由于一些学生表达能力或动手能力较差,在小组中存在感较弱,平时受到表扬也少。这些学生往往出现厌学或依赖情绪。教师要让学生明白他们是小组的一分子,用他们的集体荣誉感凝聚他们力量,促使他们共同努力。因此,我们在表扬时以小组为单位很有必要。而且一些学生的发言也是小组智慧的结晶,我们不能把它当成个人成果。
四、做小组合作中的引导者
有的老师认为,合作学习就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自由合作,教师只是旁观者,只要在汇报时听听就可以了。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需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扶”到“放”的过程,循序渐进。学生的合作交流自控能力存在欠缺,教师要积极参与其中,既关注局部,又顾及全班;既把握讨论进度,又把握讨论的目标。交流中,教师要注意观察小组合作活动,发现小组合作中出现好的行为,要及时表扬,并向全班说明他们受到认可的原因,无形中使他们成了其他小组模仿的对象。合作学习不只关注结果,更要关注过程。
小组合作的学习形式,能较好地发挥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利于开阔学生视野,有利于启迪学生思维,有利于挖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只要我们真正理解了它的内涵,再用于实践,它才会发挥出巨大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