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文学
星期一,22课《人物描写一组》全部学完,学生通过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了作者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为了对这一读写结合点进行进一步的训练,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
运用本课学到的“抓住人物的动作、语言、肖像、心理活动等描写人物的方法”,选择班级内最有特点的一个人物,仿照课文写一写。
星期二,读了学生交上来的练习,我忍俊不禁,边批改边与同年级的黄老师进行分享:
“百变捣蛋王”小吉
“来呀!来呀!”如果你到了我们班,下课时,总会看见一个生龙活虎的男孩子。他,就是咱班有名的“百变捣蛋王”——小吉。
说起他下课捣蛋的“光荣”事迹,多得如天上的星星,数都数不过来。
“下课!”老师话音刚落,小吉像被针扎似的,飞速蹦了起来,高呼:“下课喽!出来玩喽!”这次他的恶搞对象为女同学小鑫!只见他悄悄瞟了小鑫一眼,站在自己的座位旁,假装一本正经地翻了翻书,眼睛不时向右边转了转。小鑫刚离开座位,他马上起身,操着小碎步儿,眼珠子贼贼地转了转,一脸奸笑地来到小鑫的位置上。他一屁股侧着坐了下去,双手放在粉红的书包上,悠闲地翘起个“二郎腿”,跟个大爷似的摇了摇头。不一会儿,他便觉得有些无聊,左右看了看,见没人注意,便开始动手。看!他一把抓起小鑫的书包,狠狠地扔了下去,还在上面留下了“如来神脚”;脚再随意一踢,“砰!哗啦!”桌子歪了,椅子倒了,桌上的文具和书也不知飞哪儿了!“小——吉——”小鑫大吼着跑来,眼眶都红了。小吉脚底抹了油似的跑得飞快,接着传来惨叫声“别打,别打,小鑫打人……”
你可别看他下课精神饱满,一上课他就无精打采了。瞧!“铃——”
上课了,同学们一个个坐得端端正正,可小吉却不是这样。他还能坚持下去,眯起眼望着老师,渐渐地,在阳光的催眠下,在老师和同学们话语催眠下,他仿佛被“万年瞌睡虫”缠住一般,上眼皮和下眼皮直打架,一只手有气无力地托着脑袋,不时还昏沉沉吸了吸唾沫,甩甩头,渐渐地,他身体如抽了骨头般,摊在了桌子上,一会儿就睡着了。
怎样?咱班这“百变捣蛋王”名副其实吧?我们是向他学习呢,还是帮他改变呢?
这样类似的作品还有很多:《管得宽的太平洋警察——小宇》《副班长“宏辣子”驾到》《腼腆的小包同志》……
我一边批阅一边窃喜:看来,人物描写没有白教!我也把这样的一些好作品找了出来,准备讲评。
到了午间讲评时间,我一边展示,一边与他们分享着成功的快乐。我的心里有些飘飘然——我的教学是有效的。
然而,这种幸福没体验多久,下午放学时,值日班长反映今天下午纪律不好管,招呼好几次都没有效果。特别是小朋,还与小川打架。我对他俩进行了教育。
星期三中午,有同学向我反映教室外的清洁用品箱的门被损坏。
星期四中午午餐时分,有五个孩子围着垃圾筒,违反了午餐单行道,堵塞了原本狭窄的教室就餐通道……
数学老师反映,这几天的数学课堂作业完成效果极不理想。作为班主任的我,有点头疼,也有点纳闷:怎么这两天的孩子出问题那么多!这里还没解决,那里就出来了?
我反思了一下,这段时间的班级风气可能出现了点问题。学生以调皮捣蛋为乐,有点是非不分,好像就是从我让孩子们写班级人物,讲评小练笔后才开始的。这不禁让我产生了疑惑:作为语文老师,我的做法错了吗?小练笔不该写?不该讲评?现在,班级怎么办?
经过长久的沉思,我为自己浅薄的语文教学感到汗颜!我在设计这一练习时预设到学生的这些反应了吗?我在讲评时,对于正能量宣传了吗?我只关注了学生有没有抓住人物特点,只关注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运用是否恰当,恰恰没有关注学生如何“做人”!没有关注如何教育学生做正直的、有是非观念的人!
在上一学生习作中,最后一段里不是有这样的追问呢?孩子都有这样的意识,我作为老师,却忽视了……我赶紧改变策略,重新布置了一项任务——课堂速写:选取班级里学习专注的三个孩子,同时到讲台上做大家速写的模范,分别写大字、写小字、完成数学课堂作业。其余学生用本单元习得的表达方法进行现场速写。写完后,老师再讲评。
我希望用这样的方式,既训练学生的表达能力,又为班级树立一些正面形象,用正能量来引导学生走上健康的成长之路。欣喜的是,这样的引导的确对学生、对班级有了正面的影响:故意引起老师、同学注意的捣蛋行为收敛了,班风有了好转,学生的表达也有了提高。瞧:
班长一手按压着数学作业本,一手拿著笔刷刷地写着。写了一会儿,她长叹了一口气,笔停了下来,左手托着腮,眉头皱了皱,眼珠子望望天花板,似乎思考着什么。嘿,她嘴角一弯,脸上露出自信的微笑,低下头,又开始刷刷地写了起来。
瞧:
为了六一班级里的节目更加精彩,下课后,到处可见排练各种形式节目的小团体……
看来,我们在教语文的同时,也得引导学生如何做人。只有吸收充足营养,学生才能做堂堂正正的人!